王幼農

王幼農

王幼農, 名王典章(1865—1943),字幼農,以字行。三原縣馬額鎮魏回村人。16歲中秀才,曾受業於劉古愚、柏子俊。後以監生授例為後選訓導,因賑濟有方,保以知縣,分省補用。

1.王幼農
增加照片,完善資料。
後以監生授例為後選訓導,因賑濟有方,保以知縣,分省補用。1904年入四川,委任布政使署文案。旋保直隸州知縣。1907年任新寧知縣,1908年署打箭爐直隸廳同知兼兵備處,為駐藏大臣、川 黔邊防大臣籌備糧餉。1911年任寧遠知府兼兵備道,領巡防營。1911年四川發生“保路運動”後,王眾望所歸,被推選為都督。但他以大局為重堅持四川統一,寧任知府,不做都督。時蔡鍔讚揚他“威信過人,漢夷悅服”。1914年任廣東高雷道道尹,同時領警衛軍五營,節制陸軍一個團,兵權超過駐地之鎮守使。他整肅吏風,除暴安良,所轄11縣,政通人和。康有為讚揚他“臨蒞高雷,威惠流聞,我澤如春”。1915年袁世凱為復辟帝制,組織籌安會王立即電告袁世凱“國基甫奠,民信未 ,水汗頻仍,盜賊充斥,輒議國體,必啟變端,求安反危,敢祈熟計”,袁世凱對勸阻置若罔聞,王憤然辭職,以示抗議。1916年任廣東粵海道尹,1917年辭職,以後寓居蘇州,編印《劉古愚全書》和《柏子俊文集》,使劉古愚學術思想得以在國內外廣為流傳。康有為為《劉古愚全書》作序;梁啓超亦寫信盛讚王“有功師門,豈在禺下”。1921年王被江蘇當道選用,先督查厘稅,後籌辦賑災,接著又人滬寧、滬杭鐵路稅務總局總辦。他認真整 ,使所屬各局風清弊絕,耳目一新。1932年末,陝西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時值年饉過後,關中哀鴻遍野,庫藏如洗,賑濟工作無法進行。他赴上海勸募巨款,在關中各縣設粥廠,救活無數災民。省政府改組時,他主動辭去民政廳長只保留省府委員兼賑務會主席職務,為賑濟救民奔忙。在職四年,廢寢忘食,但仍手不釋卷,親自校刻楊仲珊詩文集等,使之流傳。1937年,王以74歲高齡,辭去省府委員職務,專事賑災工作。當時正處於抗戰初期,晉、豫兩省難民紛至,觸目傷心,王配合當局竭力救護,積勞成疾,在病中還不時詢問抗戰情況及莊稼長勢,探視者無不感動。王居士的夫人和四位兒子都皈依印光大師學佛。
2.王幼農 男,1939年12月生,浙江台州市人,畢業於蘭州科技大學。研究員。廠長,兼職中國未來研究會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青年大學學生時代是品學兼優的高材生,因書寫評論,評議時政,二次遭政治迫害。80年平反出獄後任英語教師,學區教研組長,優秀教師。90年為繼父志籌資興教辦校,走上艱難創業之路,幾瀕絕境破產。93年潛心研製成功:“G型弧齒形無紡針”和“冠狀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二項獲94年度國家級新產品證書,獲全國精品博覽會銀獎,省、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入選《中國科教論文選》與《中國改革緯錄》。96年發表論文“如何選擇與科學運用無紡針,提高無紡布的質量”。獲上海國際土工布學術討論會優秀論文二等獎,編入中國紡織大學教材。98年發表哲學論文“探索與思考”獲中國未來研究會頒發的優秀論文證書,獲2000年國際優秀論文獎及證書。政論文“生命在於運動”,評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教訓;哲學論文:“探索與思考”,在社會上反響強力。業績收錄《中國專家大辭典》、《世界科技專家大辭典》、《國際名人錄》、《中華魂》、《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專家學者大辭典》等。99年接納為中國未來研究會未來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邀聘為中國科聯國家級研究員;《科學中國人》雜誌重點作者;泰國華夏國際交流中心理事;中國科技人才開發中心特邀顧問;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自幼喜愛文學詩詞,有詩集《湖畔》、《黎明的啟示》、《秋風秋雨》,文革時遭焚抄,近年來潛心研讀宗教書籍,從事文學創作、哲學著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