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王大衍王大珩,光學專家。我國光學界公認的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多年來為開
拓我國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製造作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為我國國防光學工程事業做出
了重大貢獻,為此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雷射技術、遙感技術、計量科學、色度
標準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863”高技術計畫的主要倡導者,為國家科
技決策發揮了積極作用和影響,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光學科技骨幹。曾榮獲何梁何利首屆
大獎。
王大珩祖借江蘇吳縣,生於1915年2月。父親王應偉是一位氣象天文學家,早
年留學日本,辛亥革命後回國,先後在北京觀象台和青島觀象台工作,1964年去世
。王大珩在北京和青島讀中學時,常去觀象台跟隨其父觀測氣象和天文,對使用科學儀
器產生很大興趣。他父親感嘆當時國內尚不能製造精密儀器,曾研製風力計成功。少年
時代,這些科學的薰陶,對王大珩後來去國外研究套用光學與光學玻璃,回國後致力於
中國的光學事業與儀器製造事業不無影響。
王大珩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費生,赴英國倫敦帝
國理工學院攻讀套用光學,1941年轉入雪菲爾大學,在世界著名玻璃學家W.E.
S.特納(Turner)教授指導下進行有關光學玻璃的研究。1942年受聘於伯
明翰昌司(Chance)玻璃公司,專攻光學玻璃研究,直至1948年回國。
王大珩在英國學習期間,最早發表的一篇關於光學設計的論文,論述了光學系統中各級
球像差對最佳像點位置和質量的影響,創造性地提出,用最佳化理論導致以低級球差平衡
殘餘高級球差並適當離焦的論點。該文所闡述的一些思想,至今仍是大孔徑小像差光學
系統(如顯微鏡物鏡)設計中像差校正和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多次被國內外有關著作
引用。日本學者對王大珩青年時代的這篇論文給予高度評價,並在某一專著中全文摘錄
。
王大珩在英學習和工作期間,大部分時間從事玻璃研究,亦是一種機遇。當時正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光學儀器在戰爭中的套用,受到交戰各國的重視,光學玻璃的制
造技術是保密的。王大珩所在的昌司玻璃公司,是世界上極少數也是最早從事光學玻璃
生產的廠家之一,他在此所做出的許多研究結果都沒有公開發表。他是英國最早研究稀
土光學玻璃的兩人之一。曾獲得過專利。他研究了光學玻璃的光譜吸收與退色;研究了
B2O3組分對光學玻璃折射率的影響;研究了玻璃中AS2O3,Sb2O3與氧化
鐵作用而達到化學脫色;研究了光學玻璃不同退火條件對摺射率、內應力及光學均勻性
的影響;改進了退火樣品折射率微差干涉測量方法;發展了V-稜鏡精密折射率測定裝
置,並在英國製成商品儀器。他因後者成就獲英國科學儀器協會第一屆青年儀器發展獎
。後來他在國內把V-稜鏡折光儀進一步研製推廣,至今仍是許多光學玻璃實驗室和工
廠的基本測量儀器。
1948年王大珩回國。先到上海、後輾轉由香港經北韓到了剛解放不久的大連
,參加創建大連大學並主持創建套用物理系,任系主任。在當時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情
況下,依靠自製儀器解決了當年開課當年為全年級學生(600餘人)開設大學普通物
理實驗課程,顯示了他的創業能力。
1951年中國科學院邀聘王大珩去北京籌建儀器研製機構。1952年中國科學
院儀器館在長春成立。後來於1956年改名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他被任命為
館長、所長。該所在他的領導下,30多年來為發展我國套用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製造
從搖籃而成為重要科研基地。長春光機所最早在國內建立超現代光學儀器的各種技術學
科基礎,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光學科技骨幹。現在國內知名的光學專家,有許多都在長春
光機所工作過;國內幾個光學專業研究所都與該所有淵源關係;國內不少光學工廠前期
的產品,都來自長春光機所的科研成果。
光學設計是儀器館最早取得成績的科研領域。王大珩親自領導建立了光學設計組,
並舉辦過若干次全國光學設計訓練班。後來,在這裡受啟蒙基本訓練的許多人,成為很
有成就的光學科學家。
光學玻璃是儀器館成立初期的重要科研成果。在以龔祖同先生(我國另一位光學事業
開拓者,1988年病故)為首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批光學玻璃的過程中,王大珩運用他
在英國工作的經驗,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藝及測試技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8年,長春光機所的研製高精光學儀器的“八大件”而聞名全國科技界。它們是
:一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一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
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臂航攝投影儀;光電測距儀;高溫金相顯微鏡以
及系列有色光學玻璃。這是王大珩創辦儀器館以來所花費心果打破了當時對精密儀器制
造的神秘觀點,對推動我國儀器工業起到了積極作用,也是他在該所注意技術基礎的建
立,並且培養了一批富有朝氣的青年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的結果。這些多年的技術積累
,也孕育了1961年我國第一台雷射器在這裡誕生以及後來做出更為重要的成績。
從60年代開始,王大珩和他領導的長春光機所轉向以國防光學技術及工程研究為
主攻方向。先後在紅外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與空間偵察攝影、空間光
學測試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參加了我國第一次核爆試驗,指導改裝了高速攝
影機用於火球發光動態觀測;他為建立國防光學工程的學科基礎,最早在國內領導大氣
光學和目標光學特性的研究;他在太陽模擬器和空間偵察相機的研製中提出了先進的技
術方案。特別是靶場光測設備,他領導了多種型號的研製工作。
60年代初,為適應國防工程的要求,國家提出研製大型精密光學跟蹤電影經緯儀
的任務。就當時我國的技術水平而言,完成這一任務有很大困難,但是在王大珩的號召
和指導下,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終於研製出超過原設計指標的我國第一台大型光測設
備,開創了我國獨立自主地從事光學工程研製和小批量生產的歷史,在這項工程中,王
大珩任總工程師。他提出的工程總體方案構想和一些技術路線,對保證儀器性能指標和
縮短研製周期起了關鍵作用。他對作用距離進行了周密的技術分析,綜合考慮了目標與
天空背景的對比度;大氣衰減與抖動;光學系統與攝影底片解析度;跟蹤過程的平穩性
;人眼能分辨的物體大小及其閾值對比度等各種因素。這些分析是儀器總體設計和確定
光學系統的孔徑、焦距、快門曝光時間等參數的主要理論依據。他在光學系統的結構、
光學玻璃、光學加工及檢驗等各專業領域的廣博知識和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指導當時各
類光學工程的研製取得成功並日趨先進,起了重要作用。例如:他在第一台總質量達5
噸的光學裝備中採用摩擦驅動垂直軸系,用光學補償方法校正由於機械結構動態變形導
致光軸偏移等措施,提高了設備運行和跟蹤的平穩性及測量精度。
當時對於如何承擔靶場跟蹤經緯儀任務,曾出現過搞“半桿子”還是“一桿子”的
爭議。所謂“半桿子”就是說長春光機所作為科研機構,應只搞攻關研究—“上半桿子
”,而整套設備的製造則應由產業部門和工廠來承擔—“下半桿子”。所謂“一桿子”
則是從研究攻關到出產品“一桿子到底”統由長春光機所完成。王大珩深思熟慮力主“
一桿子”做法,理由是:1.當時產業部門和工廠還不具備製造這種高精光、機、電一
體化設備的條件,將“下半桿子”轉向工廠能否按期完成任務無把握;2.完成這類任
務,在技術準備方面諸如加工工具,測試設備的工作量比製造裝備本體還要大得多,從
時間和經濟性著眼,這類技術準備工作不宜因上下兩個“半桿子”轉手而重複進行;3
.高精技術在開發套用的初始階段不宜過渡轉手,否則會在技術微細之處因轉手而被忽
視,以致達不到設計和工藝上的嚴格要求。在上級支持“一桿子”路線的情況下,實踐
證明王大珩的論點是切合實際的。從此;在中國科學院範圍內,為研究發展高精技術設
備確立了“一桿子”的傳統。據此,有關的新建研究機構除具備研究力量和設備外,還
都具備相當強的工程技術和加工力量。如上海光機所,西安光機所,成都光電所,上海
技術物理所以及安徽光機所都是如此。改革開放以來,中央號召科技要面向經濟建設(
實質指套用性研究),實現高技術產業化,王大珩提倡的建所道路,正好符合這種精神
可說是開風氣之先。
1980年5月,我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長春光機所研製的電影經緯儀
和船體變形測量系統兩項光學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蹤測量任務,獨立解
決了當今世界遠洋航天測量的平穩跟蹤、定位、標定、校正和抗干擾等技術難題。王大
珩在測量船的光學測量布局和船體搖擺及撓曲與實時修正方面均有重要創造。他還強調
船上觀測設備(包括光學設備和雷達)在布局上必須與船體及航船設定作一體化的綜合
考慮,因此保證了獲得滿意的觀測效果。
1979年,由於在我國國防光學科研中所作的貢獻,王大珩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
號。1985年,“現代國防試驗中的動態光學觀測及測量技術”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
特等獎,王大珩是首席獲獎者。
在發展我國空間技術方面,1965年王大珩參加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
方紅的方案探討。1967年前後,他在長春光機所組織的空間對地攝影技術組,移植
到七機部(現航天總公司),成為該部對地攝影技術的骨幹力量。在開展對地攝影初期
,他極力主張採用同步對星體攝影作為定位手段,經論證見諸實施,提高了研製起點,
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型太陽輻射模擬裝備,是為了保證衛星溫度環境正常運行,而事先在地面進行熱
真空試驗的一項巨大工程。隨著衛星體積的增大,相應地必須擴大在地面上進行環境試
驗的規模。在王大珩的組織領導下,長春光機所建立起從事大型太陽模擬器的總體設計
、加工、組裝及檢測系統。為了達到規定的光照均勻度,專門開展了特殊的照明度光學
設計。在採用多個點弧氙燈的拼接設計中,基於近期光源輸出功率的新進展(由每燈輸
出光輻射功率5000W提高到25kW,他毅然決定將原方案的37個燈改為19個
燈,從而大大簡化了工程結構,提高了運行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取得了滿意的實驗結
果。
在最近一項國家確定的龐大空間工程中,王大珩任可行性論證組副組長之一,對方
案及其可行性進行了為時一年半的探討。
1975年,由中國科學院和國防科工委聯合組織,王大珩主持編制了我國第一個
遙感科學規劃,推動了我國遙感工作的迅速發展。1979年在王大珩的倡議和領導下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當時他兼任分院院長)在長春地區組織進行了一次綜合性航空
遙感試驗。全國60多個單位約400人參加。次年召開了長春遙感試驗學術會議,出
版了《長春遙感試驗論文集》和《長春遙感試驗典型圖像分析》。這次試驗無論在理論
上、方法上還是在套用研究上,都獲得了有實際意義的成果。並導致後來長春成為我國
以地理所和光機所為主幹力量的遙感科研基地之一。這項工作與當時在雲南騰衝組織的
綜合性遙感試驗,都為我國遙感技術發展起了開拓性作用。
1983年,王大珩從長春轉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工作,兼任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主
任,後任名譽主任。1986年他被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88年春,以美國為首發起成立國際空間年評議會,旨在協調各國有關全球環
境研究的空間計畫,並對空間技術套用於人民及社會福利事業做廣泛的科普教育和宣傳
,並決定1992年為國際空間活動年。美方邀請我國參加並作為發起國。王大珩受命
於國家科委宋健主任代表我國出席。直至1992年,每年開會並有學術活動。該組織
最後有24個國家參加,並得到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的贊同。我國為此成立了國際空間年
中國籌委會,由宋健任名譽主任,王大珩、莊逢甘分別為主任和副主任委員。在任期間
,王大珩不遺餘力地聯繫國內有關利用空間技術的部門聯合作戰。與此同時,建立了強
雷射聯合實驗室,——建成了峰值輸出功率達1012W的“神光”雷射裝置,為在實
驗室內研究核爆及核能作用創造了起步的條件,使我國成為擁有該類設備的少數幾個國
家(美、法、日、中)之一。1989年初基於國際上雷射核聚變研究的新進展,他又
與王淦昌等幾位核專家向國家提出開展我國雷射核聚變研究的建議。為此已經批准且已
作出規劃。第一步是擴充已有“神光”裝置的規模,以期在近期能獲得一批新成果。
30年來,他通過各種學術活動和領導作用,對我國雷射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980年在我國召開了第一次國際雷射會議,王大珩任中方主席。他著文論述了我國
雷射技術的進展,並擔任會議論文集的主編。這次會議導致國際學者開始注意中國雷射
科研的進展。1985年在《光學學報》上,1987年在廈門召開的我國第三次國際
雷射會議上,又相繼做了“我國雷射科技新進展”的報告。
早在王大珩留英期間,曾隨當時國際色度學權威之一W.D.萊特(Wright
)教授學習色度學,並在色差閾值研究中充當觀測者。回國後他一直關注我國色度學應
用於國民經濟中的諸問題。70年代初,我國著手開展彩色電視廣播事業。為了培養彩
色電視專業人員,1973年廣播事業局在長春和西安舉辦了彩色電視學習班。王大珩
為此編寫了《彩色電視中的色度學問題》一書,向全國幾十個單位近百人講授了色度學
原理,指導設計了彩色電視攝像機中的分色光譜曲線和分色稜鏡,解決了當時彩色電視
中的彩色復現問題,為我國彩電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多年來,他一直想建立我國的色度標準系統,直至1989年,在他的積極倡導下
,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會才批准了該基礎性套用課題,在國家技術監督局標準司的贊助下
,成立了顏色標準委員會,由王大珩任主任委員。為顏色命名及制訂標準顏色體系與樣
卡,成立了專家工作組。經過4年多的努力,終於製成了我國國家級的顏色標準樣冊。
其間還為我國國旗制訂了法定顏色標準。
王大珩還是我國計量科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50年代,國家計量局初建,他被聘
為技術顧問直至現在。當時他在長春儀器館,指導開設了光度、溫度、長度、電學等計
量基準研究課題,多次代表國家計量局出國考察。後來成立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長春
光機所前期計量研究工作,成為計量院有關工作的基礎。特別在光度計量方面,一直得
到他的關注和指導。1956年國家制訂12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時,王大珩是發展國
家計量科研項目的主要編寫者。1977年,我國參加國際米制公約組織,王大珩作為
中國代表,每年參加國際計量大會和計量委員會。在1979年的大會上,他當選為國
際計量委員會委員,並連任三屆,至1992年因年邁告退。1978年中國計量測試
學會成立,他當選為副理事長,1983年當選為理事長,1989年被推舉為名譽理
事長。
為了加強計量科學的基礎研究,培養後繼人才,以保持我國計量科學的國際地位,
經王大珩倡議,聯合計量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物理系及電子科學系、成都測試研究院
和航天總公司計量所等單位於1994年經領導機構批准成立聯合實驗室。這是一種打
破部門界線,集中力量從事高水平科研的舉措,得到國際計量局局長T.J.奎恩(Q
uinn)博士的讚許。王大珩被推舉為該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現工作正在開展中。
王大珩熱心教育事業,特別關心國內光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建國初期,他和龔祖同
先生共同建議在大學設光學儀器專業。為此,1952年最早在浙江大學成立了光學儀
器系。1958年,他又倡導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光學專業高等院校—長春光學精密機械
學院,他兼任院長,親自製定專業系的設定。除光學儀器專業外,還分設了光學材料、
技術物理、電工及電子技術及精密機械等專業系,從而在光學技術上形成了較完整的體
系,他還親自講授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等基礎課程。該校的創建,甚得當時國防科技領
導的關注和支持,尤其是聶榮臻元帥,他親自指示從其他學校調撥學生轉繫到該校學習
。“文化大革命”後,該校劃歸軍工部門,成為兵器部門主要高等院校之一,該校至今
已培養畢業生萬餘人。
1978年王大珩受中國科學院委託籌辦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兼任校長,該校現
劃歸機械工業部。現在他仍是以上兩所院校的名譽院(校)長。
王大珩在科研與教學工作中,十分重視培養青年科技人員,注重學術思想的啟發和
獨立工作能力的鍛鍊。曾得到過他的指導和學術上受到過他教益的人,遍及全國,許多
人成為當今光學界知名的學術帶頭人,有些已是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優秀的
中年科學家蔣築英就是他60年代初培養的研究生。出於親身經歷的體會,王大珩對青
年學者,特別是出國青年學者經常指出應注意的幾點,其一,要讓你的導師知道你是有
能力的,就必須竭盡全力做出成績,才會受到導師們的青睞,這樣才能真正“登堂入室
”,受到教益,如同拳師取徒弟一樣,首先看徒弟手足是否有力,才能知道你今後是否
能成才;其二,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才能把知識真正學到手,打上個人的烙印,終生
不忘,也才會從深入而進一步發明創造,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其三,在研究工作中,
要注意課題的發展前景,避免走進“死胡同”,必要時要及時轉變,另尋出路。如果死
抱原來的作業不放,只能耽誤時間,浪費精力,做不出成績。因此要珍視機遇,而且還
要主動尋求機遇;其四,發明與創造往往寓於工作疑難之中,解決了所遇到的問題,知
識和學問就提高了、前進了。在研究工作中,那種自始至終一帆風順,與開始所料無多
少區別的情況,對一項工程來說,是順利完成任務。但作為科學研究則是所得極微。
80年代,王大珩雖然年事已高,而且領導工作繁忙,仍不遺餘力地指導博士研究
生。在選定研究課題上,他十分重視理論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並重。內容要有繼續開展
工作的前景或套用前景。他對學生論文的審閱修改,詳盡而嚴格,對曾是自己提出的新
概念、新思想等等內容,從不計較個人署名。至今他已為長春光機所和清華大學培養博
士10餘名。下面例舉一些主要成就。
光學玻璃的光學均勻性,是最重要的光學指標之一。王大珩過去在英國進行光學玻璃的
退火研究中,得出結果是光學玻璃的折射率因退火而增值(增量在0.002~0.0
05個別玻璃可達0.01),與轉變溫度內的冷卻速度的對數成逆線性關係,即冷卻
速度越慢,增值越大,同時還發現了熱應力折射率變化現象。40年後的今天,由他的
博士研究生進一步驗證了折射率增值與熱應力成正比關係),而且與冷卻速度無關(在
轉變溫區內)。據此得出,為了獲得折射率均勻的光學玻璃,除了要求退火爐溫均勻,
並採用線性冷卻速度,以使玻璃各部份具有相同的冷卻速度,還由於冷卻時因熱傳導滯
後而形成的溫差分布,會導致玻璃內部熱應力的產生,從而成為玻璃折射率分布不均勻
的重要因素,這些結論對於提供大塊光學玻璃(例如用於大口徑望遠鏡系統)以保證光
學成象質量至關重要。
自從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大大提高了光學系統設計的效率。這不但使最複雜或奇
特的光學系統的設計(例如變焦距物鏡、非球面或非軸對稱系統)成為易舉的事,而且
能自動進行最佳化設計,以得到最佳成象質量。在王大珩指導的博士生工作中,提出了加
入工藝因素的經濟性最佳化問題。在光學質量上是適宜的,在經濟上是最佳化的。這項成果
受到國際上的重視,有關論文被選進自從阿貝(Abbe)以來經典光學進展的選集中
,也是該學科領域內中國人發表的唯一一篇。
遠紫外和軟X-光光學是一個新興的光學學科分支。隨著電漿研究和短波微電
子技術發展的需要,這個學科在近年來有了很快的發展。這是長春光機所當前的一個學
科方向,在開拓這一領域中,王大珩的助手陳星旦起了主導作用。博士論文有《軟X-
射線波段多層高反射率反射膜層的理論和工藝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所製備的反射
膜,被用於上海光機所的軟X-射線雷射的研究上。由於採用了長春光機所製備的高反
射率膜層做反射鏡,從而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結果。
為了製備高反射率X-光反射鏡,必須先加工出具有高光潔度的光學鏡面和膜層。
在這一波段,反射鏡表面的細微程度需達到納米(nm)級,而表面的起伏度則需達到
埃(A)量級。為了檢測這類超高精度的光學表面,王大珩為博士生選定課題“用隧道
或原子力掃描顯微鏡進行表面粗糙度的測量”。結果達到了目的。這才使超高精度光學
表面的合理檢測成為可能,也才能製備出合格的軟X光多層膜反射鏡。
另外,接受王大珩指導的博士生中,有些是就其業務專長而開設課題的,並做出了
突出的創造性的成果。例如:在“光纖干涉儀及其套用”的課題中,採用了周期性變頻
調製技術,即將干涉位移測量反映成差頻而達到高靈敏度。這種干涉儀體積小,能進入
普通干涉儀達不到的深處,也可用於測量表面光潔度。這一成果已被航天部某課題採用
。這項成果比德國發表的論文早兩年。現在已與日本企業合作開發成商品。這種干涉儀
還可以利用光纖的復分原理進行多頭測量,例如對某物體的三維測量。
此外,王大珩還指導研究生在光計算領域研究了蝶狀互連及其套用,在理論和實踐
中都獲得創造性的優異成果;在二元光學方面,利用光衍射所形成的高色散,在光學系
統中消除色差及二次色差;在新型雷射器方面,發展了用半導體雷射器泵浦的倍頻藍綠
光固體雷射器,輸出功率在國際上超前。由於體積小,可有不少新的套用出路。
王大珩是全國光學界公認的學術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1955年中國科學院組織
學部時,他被選為第該一批學部委員(院士)之一。1956年國家制訂科技12年發
展規劃,他是儀器儀表組的主筆。
他曾任國家科委儀表和光學專家組組長,主持規劃的制訂和實施。他倡導成立中國
光學學會並任第一、二、三屆理事長;他創辦《光學學報》,並任第一屆主編,在創刊
號上發表《我國光學科學技術的若干進展》的論文,文中回顧了建國卅年來我國光學科
技發展的歷史,提出了今後發展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其中關於加強光學和套用光學的
基礎研究,改革管理體制等觀點,至令還有指導意義。
80年代,王大珩從長春調往北京,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此後還擔任過
中國科協副主席(已退,現為榮譽委員);北京市科協主席(已退,現為名譽主席)。
他還是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三屆理事長。中國照明學會名譽理事長。在國內召開的歷次
雷射會議、國際遙感會議、國際高速攝影和光子學等會議上,他都曾擔任主席。199
1年他又當選為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Fellow)”這期間,他的社會活動增多
,除繼續關心指導長春光機所和中國科學院內幾個光學所的工作外,他的科技活動領域
已旁及技術科學許多方面,特別是積極參加國家科技決策,以他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科
學實驗經驗,發揮作用和影響。
王大珩特別關心我國儀器儀表科技事業的發展,曾幾次聯合儀表界及有關科學家,以
儀器儀表學會的名義或以專家的名義,並曾有一次聯合了全國政協科技委,向中央提出
加強儀器儀表科技發展的建議,陳述儀器儀表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以引起決策者的重視。這些建議都先後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建議主要說明:一,
儀器儀表科技的前沿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國力的重要標誌,二,儀器儀表是進
行國民經濟現代化建設,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的必要手段,三,儀器儀表是進
行技術監督的必要工具。最近他還指出儀器儀表工業是信息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面
臨信息化建設的挑戰中,必須加速儀器儀表科技工作的發展。
王大珩在就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期間,為了發揮學部對國家重大科技及經濟問
題的諮詢作用,倡導學部主動地就國家重大問題提出諮詢性建議。得到各學部的贊同和
決策者的讚賞。這項活動開展以來,已成為科學院各學部的主要任務之一。這些建議出
自權威專家,是十分慎重且有份量的,一般都是經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結合國內外
現狀和趨勢,發現問題並提出適合國情的建議,建議提出前,還要經過反覆討論修訂,
例如技術科學部提出過的諮詢建議有發展我國的微電子技術;加速發展通訊技術;有關
鋼鐵工業的發展路線;有關工科高等教育的改革問題;機電工業與高技術;高技術產業
化的若干問題等等。最近又提出了發展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議。這些建議都得到領導
決策的高度重視,也促進了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1986年3月,王大珩等科學家鑒於美國戰略防禦倡議(SDI)和西歐“尤里
卡計畫”等高技術計畫對世界各國引起的反應,認為我國也應採取適當的對策。因此他
發起和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三位科學家聯名向國家最高領導提出關於發展我國戰略
性高技術的建議。建議很快就得到批准。中央進一步考慮到今後高技術在整個國民經濟
發展中的重要意義,結合我國國情,及當前的國際形勢,確定了“有限目標,軍民結合
,以民為主”的指導思想。此後,經過一系列的高級會議和專家討論,發展成為“86
3計畫”。這個計畫的主要目的是在選定的生物、航天、信息、自動化、新材料、能源
、雷射等七個高技術領域內,跟蹤世界先進水平,通過不斷創造和實踐,縮小同發達國
家的差距。現在“836計畫”的形成和實施已見實效。1991年4月鄧小平同志又
及時提出“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號召,以加快高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8
63計畫”對我國科技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1993年10月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
會在北京成立,王大珩被一致推選為第一屆理事長。
1992年4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大會上王大珩和其他五位學部委員(院士)聯名向
中央建議成立中國工程院,與中國科學院處於同等學術地位。這一建議得到黨中央和國
務院批准,工程界因此甚受鼓舞,這對進一步調動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將有深遠的
影響。1994年6月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王大珩被中國科學院推薦並當選為第一批
工程院院士之一,任第一屆主席團成員。
王大珩曾先後當選為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七屆全國
政協委員。
王大珩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的領域是很廣的,方式是多樣的,貢獻是多方面的。說明
一個科學家,可以通過不同途徑,從不同的層次、學科對社會的科技進步做出貢獻。許
多科學家,終生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勤奮耕耘,著書立說,發明創造,他們的科學成就
,打上了個人的標記,匯集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也有一些科學家,特別是在
一個國家的科學發展初期,他們是先行者。他們在國家的科學園地中披荊斬棘,給後來
者開闢領域,指引道路,他們不一定直接從事耕耘,而把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融合在他
人的科研成果中,基於王大珩所處的時代和經歷,他既進行科學研究,又密切結合生產
實際,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順其所長,在振興祖國科學技術的宏偉事業中走過
了近60年奮進的道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95年初,年達八旬的王大珩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第一屆(1994年)技術科
學優秀獎。
簡歷
1915年2月26日生於江蘇省吳縣。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
1938—1940年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物理系技術光學專業組學習,獲碩
士學位。
1941—1942年英國雪菲爾大學玻璃製造系,從事研究工作。
1942—1948年英國昌司玻璃公司研究實驗部物理師。
1949—1951年大連大學教授,套用物理系主任。
1952—1983年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1956年前為中
國科學院儀器館)。研究員、所長。
1955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8—1965年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院長。
1959—1964年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1964—1987年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7—1983年吉林省政協副主席。
1979—1983年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院長
1979—1991年中國光學學會理事長。
1983—1994年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
1983—1987年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主任。
1986年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86—1991年中國科協副主席。
1986—1992年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長、北
京市科協主席。
1988—1993年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1年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
1994年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論著
1Wang Taheng.Note on the best focus in
the presence ofspherical aberration,Pro
c.Phys.Soc.,53(1941),296,pp.157—169.
2T.H.Wang.The visualspectrophotomet
ry of glasses,withspecial reference to lo
w absorptive glasses,J.Soc.of GlassTechn
ology,26(1942),118,pp.254—271.
3T.H.Wang,W.E.S.Turner.Some spectrop
hotometricinvestigati on soniron oxide-c
ontaining soda—lime—silicaglasses,PartI
,J.Soc.of Glass Technology,26(1942),118
,pp.272-295;PartI,J.Soc.of Glass Techno
logy,27(1943),120,pp.60-76.
4T.H.Wang,W.E.S.Turner.The influence
of boricoxide on the refractive index and
dispersion of soda-boricoxide—silica gl
asses,j.Soc.of Gla ss Technology,29(1945
),136,pp.390-396.
5王大珩.我國獨立自主地從事國防光學工程的歷史,科學報,1985年9月
29日。
6Wang Daheng.laser application activi
ties in China,Digestof Technical Papers,
1980ICL,P.155.
7王大珩等.中國的光學近況,光學學報,5(1985),1,第1—10頁
。
8王大珩.彩色電視中的色度學問題,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版,1973
。
9Zhao Wenxing,Wang Daheng.Theeffect
of thermal stresson the homogeneity of op
tical glasses,Proc.SPIE,369(1982),pp.13
4—139.
10王大珩.我國光學科學技術的若干進展,光學學報,1(1981),1,
第1—11頁。
主要論著
1.Wang Taheng.Note on the best focus in the presence ofspherical aberration,Proc.Phys.Soc.,53(1941),296,pp.157—169.
2T.H.Wang.The visualspectrophotometry of glasses,withspecial reference to low absorptive glasses,J.Soc.of GlassTechnology,26(1942),118,pp.254—271.
3T.H.Wang,W.E.S.Turner.Some spectrophotometricinvestigati on soniron oxide-containing soda—lime—silicaglasses,PartI,J.Soc.of Glass Technology,26(1942),118,pp.272-295;PartI,J.Soc.of Glass Techno logy,27(1943),120,pp.60-76.
4T.H.Wang,W.E.S.Turner.The influence of boricoxide on the refractive index and dispersion of soda-boricoxide—silica glasses,j.Soc.of Gla ss Technology,29(1945),136,pp.390-396.
5王大珩.我國獨立自主地從事國防光學工程的歷史,科學報,1985年9月29日。
6Wang Daheng.laser applic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Digestof Technical Papers,1980ICL,P.155.
7王大珩等.中國的光學近況,光學學報,5(1985),1,第1—10頁 。
8王大珩.彩色電視中的色度學問題,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版,1973 。
9Zhao Wenxing,Wang Daheng.The effect of thermal stresson the homogeneity of optical glasses,Proc.SPIE,369(1982),pp.134—139.
10王大珩.我國光學科學技術的若干進展,光學學報,1(1981),1, 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