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1月,因陝西榆林無定河攔河工程王圪堵水庫施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文物考古勘察隊聯合對王圪堵水庫淹沒區、壩址區、移民區進行考古發掘。王圪堵水庫位於無定河支流蘆河口上段,距橫山縣城約12公里。本次發掘的仰韶晚期遺址均位於無定河南岸黃土台地上,屬於毛烏蘇沙漠南緣。共發掘楊界沙遺址、大古界遺址及王陽畔遺址等3個遺址,發掘總面積約3260平方米。
楊界沙遺址發掘分3個區域:A區位於頭道梁西坡最北端,發掘面積約1130平方米;B區位於頭道梁西坡南端,發掘面積約240平方米;C區位於二道梁西坡中部,發掘面積約710平方米,共揭露房址32座、灰坑93個。
房址集中分布在頭道梁、二道梁向陽的西南山坡地帶,平面多呈“凸”字形,還發現個別為前庭後室“呂”字形,後室為窯洞,前庭院為半地穴,前庭和後室之間有長方形通道。房址直徑約在2.2~4.8米之間,居住面積大者達35平方米左右。房址的保存程度依地形差異而略有不同,保存較好者殘存深度約1.8米。壁面多抹泥,加工整齊。門道多為長方形,朝向西南。個別保存較好的房址在門道中部殘存有門檻。房址內居住面的加工一般均經過防潮處理,往往先在底部鋪墊一層厚度約3~5厘米的黑沙土並經過踩踏或夯實,個別房址的地面處理更為講究,還要經過燒烤,然後再在上面均勻塗抹一層厚約2~3厘米的草拌泥。地表處理更為精細,大部分房址後室地面塗抹一層厚度約0.3~1厘米的白灰面,有的則是雙層或三層白灰面,光滑緻密,平整堅硬,非常美觀。而前室的加工則略顯粗糙,多為黃土踩踏面。圓形或方形的灶坑多位於後室中央,門道或庭院壁面設壁灶,部分房址在主室後側設有儲藏間,部分紡織在主室兩側或門道處有筒形口袋狀窖藏等附屬建築。柱洞分布不規律,多分布於門道與主室交界處、房址內側轉角處,形制多為袋狀、桶狀或錐狀。
楊界沙遺址共揭露灰坑93座,多為圓形袋狀,口小底大,還有圓形桶狀、長方形袋狀、長方形桶狀等;個別灰坑坑壁上還有塗抹草拌泥現象,坑底一般較為平整。坑內出土了大量陶片、骨器、石器及動物骨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A發掘區發現了一座橢圓形袋狀坑(H25),平底,直徑約2.3米,深度3.5米。共埋葬6個動物個體,其中4具為完整動物骨架。出土陶、石、骨、玉器等。陶器可見器型有尖底瓶、鼓腹罐、瓮、直壁缸、盆、折腹缽、盤等。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錛、石磨棒、石鑿等及少量細石器。骨器有骨簪、骨笄、骨錐、骨匕等,玉器有玉環等。
大界沙遺址位於大古界村西北約300米處的爛土峁西坡和南坡之上,西距榆靖高速公路約500米。由於毛烏素沙漠南移後沙化嚴重,遺址所在地已被低矮沙丘覆蓋,地表生長有人工種植的紫穗槐、沙柳、白楊樹等植被。本次發掘面積500平方米,發現房址7座,灰坑4個,窯址2座。
房址平面多呈“凸”字形,還發現個別為前庭後室“呂”字形。房址直徑約在3.6~4.7米之間,居住面積大者達28平方米左右。門道多為長方形,朝向西南。房址保存較好者殘存深度約1.7米。壁面加工整齊,多抹泥。房址內居住面的加工一般均經過處理,處理方式大致與楊界沙遺址仰韶晚期遺存類同,主室地面大多都塗抹一層白灰面,部分為雙層白灰面,光滑緻密,平整堅硬。圓形或方形的灶坑位於後室中央,在門道或庭院壁面設壁灶。灶四周有少數圓形柱洞,柱洞內抹有一層草拌泥,並在草拌泥上加固了一層碎陶片。灰坑形狀多為圓形袋狀、長方形袋狀、橢圓形帶狀,平地。坑裡出土了少量陶片、骨器、石器及動物骨骼。窯址由於破壞較為嚴重,只殘留局部,平面呈不規則形。
大古界遺址出土文物包括陶、石、骨器等多種。可見器型有尖底瓶、鼓腹罐、瓮、盆等。石器包括石斧、石刀、石錛、石磨棒、石鑿等及少量細石器。
以楊界沙遺址和大古界遺址為代表的仰韶晚期遺存,與2001年度靖邊五莊果梁遺址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出土的喇叭口尖底瓶均為長束頸、肩部豐滿、亞腰、鈍尖底,夾砂罐均為侈口、寬折沿、束頸、肩部及腹部飾多條附加堆紋,這些特徵與關中地區仰韶晚期遺存較為相似,因此推斷其年代應為仰韶晚期。本次發掘遺存面貌與關中地區仰韶晚期遺存相比,雖有相似之處,但亦具有較為明顯地的地域差別,如從陶器質地而言,99%為夾砂,少見泥質陶;且本地區不見關中地區的寬沿盆、深腹缽等器型;從遺蹟特徵來看,本地常見的長方形袋狀坑在關中地區較為少見;本地流行的窯洞式房址則是關中地區仰韶時期遺址所少見的,其用白灰面加工處理的方法也在關中地區該期遺址不多見。與內蒙古中南部仰韶晚期文化比較而言,其文化面貌較為接近。如器物組合均為喇叭口尖底瓶、夾砂罐、直壁缸、小口瓮、曲腹盆等,且這些器物形制、紋飾特徵基本相同。參照河套及周圍地區史前研究的成果,以楊界沙遺址和大古界遺址為代表的遺存其年代應為仰韶晚期,相當於關中地區“泉護二期”,其文化性質當與內蒙古中南部文化仰韶晚期遺存的面貌相似性更大,接近於“海生不浪類型”。
此外,我們還對王陽畔遺址進行了發掘並對周邊區域進行了調查。王陽畔遺址發掘面積約550平方米,發現房址7座、灰坑62個及墓葬3座。房址大部分已破壞,只殘留部分主室地面,門道多朝西北,主室中部多發現圓角方形火塘。灰坑多為橢圓形或圓形袋狀坑,口小底大;還發現一定數量的長方形或橢圓形平底坑。可見器型有鬲、斝、瓮、大口尊、筒形罐、夾砂罐、盆、折腹缽等。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錛、石磨棒、石鑿等。骨器有骨簪、骨笄、骨錐、骨匕等。墓葬共發現3座,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東西向,仰身直肢葬,未發現隨葬品。王陽畔遺址常見的雙鋬鬲、甗、斝、筒形罐、高領折肩罐、三足瓮等器物與寨峁遺址、新華遺址早期同類遺存相似。其相對年代當屬龍山晚期早段。值得注意的是,本地區發現大量器類上裝飾有壓印整齊的“之”字紋,或是受東北地區文化因素影響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