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圩村[灰古鎮王圩村]

王圩村[灰古鎮王圩村]

王圩村 位於宿州市東北部,隸屬埇橋區灰古鎮,王圩村歷史悠久現有人口500多人土地2000多公頃 ,主要種植瓜果蔬菜,王圩村現是省級蔬菜基地,2008年2月被評為小康示範村,隸屬埇橋區灰古鎮,村莊座落在灰古鎮西北方向,距206國道11公里、二徐路5公里,緊臨302省道和蒿夾路,王圩交通方便 環境優美人傑地 靈讓這座村莊更優美。

王圩村 位於宿州市東北部,隸屬埇橋區灰古鎮,王圩村歷史悠久現有人口500多人土地2000多公頃 王圩村現是省級蔬菜基地,2008年2月被評為小康示範村,隸屬埇橋區灰古鎮,村莊座落在灰古鎮西北方向,距206國道11公里、二徐路5公里,緊臨302省道和蒿夾路,王圩交通方便環境優美人傑地 靈讓這座村莊更優美。 王圩村大棚 王圩村大棚 王圩村的歷史悠久早些年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 公元1738年,兩江總督那蘇圖經過安徽宿州(當時叫宿縣)淮北等地時,路過王圩村發現“沿途目擊地方廣闊,但田畝土色不能肥沃”。那大人動了心思,下了轎子直接奔到地里仔細察看,發現麥子、豆類等莊稼一概萎靡不振,長勢莊稼不好,責任肯定在人。那蘇圖把目光轉向考察當地百姓,發現“男婦半習嬉遊,不事工作”,老百姓根本沒盡心盡力在地里乾農活,人家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嬉遊”一類的尋歡作了那蘇圖找來熟悉當地政務的布政使一番詢問,這才知道,不好好種地竟然是江北地區的一大傳統不好好種地,不是那塊地方風調雨順不用花費心思就能年年豐收,也不是因為當地人東跑西顛忙著做生意掙錢,到當地轉悠轉悠,就發現本地百姓生活並不寬裕。那為什麼不專心種地呢?原因竟然是“該處地土廣闊”。既然家家戶戶都有用不完的土地,於是揚手撒種,坐待收割,打心眼裡就沒琢磨過怎樣開展精耕細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像灌溉水利、修築堤壩、春夏耕耘、儲糞施肥一律沒人操心,民間一貫有“望天收”的俗諺。那蘇圖把所見所聞之事記在心上,他想之所以收成不好,癥結不在土地,在人。在南方,一個人所耕種的田不過10畝,最多20畝,於是“力聚而功專”,人人都花費心思琢磨怎么精耕細作,把這一塊地伺候得無比周到,所以收穫頗豐。至於北方,“地土遼闊,農民惟圖廣種”,一個人種的地能達到七八十畝,甚至一百多畝,大家的想法是“多種則多收”,反正土地有的是,種上了就不算浪費,種上了就能打點糧食。然而,地多,則糞肥不敷使用,使得地力稀薄,且人力也被分攤,不能夠精心耕種,最終收穫反倒有限。那蘇圖找到地方官員掀起了土地改革,限一名勞動力所耕種的田地為15畝。經過那蘇圖的土地改革王圩人的耕種熱情有所增積,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豐收,很快就成了周邊比較富裕的村莊,村民們為了感謝那蘇圖為村民們所做的貢獻還在村莊裡建了那蘇圖祠堂()
清末民初的王圩村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地主劣紳或者說地主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被劣紳化。民初的王圩是個悲催的時代,糧食生產作為重要的現金流來源,被當時社會環境的自然環境的衝擊,王圩村已經處於破產的境地。這種情況下地主劣紳化就出現了,農民分為佃農、自耕農。宿縣的氣候和自然條件,決定了農業是個有風險的行業。寒潮、水旱災害、蝗災、收穫季節的乾熱風和降水,這些都足以在讓一個農民在1-2年內負債。負債就要借債,於是偉大的、民主的、自由的、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代表了先進農業生產模式的土地流轉和土地集中,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佃農有個福利,很貼心的福利。你女人要針縫衣服、吃飯沒鹽沒醬、沒農具…………總之,你缺乏的一切生活基本必需品,你都可以在你主家的鋪子裡買到,而且不要錢---賒給你。你別說你可以找貨郎那裡買,你是什麼身份?你是佃農,你哪有現金啊。啥,你說你是自耕農,你餓死不借地主的印子錢?好,讚一個,不愧是有骨氣的中國農民。可我想問問這個有骨氣的自耕農,你的地在哪裡啊? 那每逢大雨或者汛期,你祈禱吧,就算河提無恙,也會有抗洪救災的有良心的地主為了祖國和當地的美好未來,破壩放水。然後,你的界樁啥的,你灰灰了 朝廷和民國收稅開始收銀子了------而對於通常現金匱乏的農業從業者來說,這意味著越是糧食售價低廉的收穫季節,越是要儘快售出糧食------因為這個時間段,也是官府收稅的時間。糧食—銅錢---銀子,這裡面你還需要被剝削一層。 這樣一來自耕農處於無利的地步,佃戶生活就比較好了,他們幫著村裡的大戶地主種地無論遇到什麼水災旱災絕收佃戶依然可以從僱主那得到糧食。村民貧富差異過大有家產萬貫的地主老財,有低至只夠溫飽的佃戶整體來講此時的王圩村的狀況村民的衣食無憂。 1938年4月,徐州會戰揭開了序幕,日軍飛機對地處徐州、蚌埠之間的重鎮宿城,進行了多次狂轟濫炸。肆虐的敵機有時三五架,有時八九架,最多達12架。從火車站往西的東關大街、大東門、小東門、天主堂、城隍廟、小隅口到縣政府,處處牆倒屋塌,頹垣斷壁。使古老繁華的宿城。變成了一片廢墟。 4月下旬的一天,也就是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來宿視察的第二天,日軍9架飛機,從火車站到縣政府沿街投彈,一時火光沖天,濃煙滾滾。此次投彈約150多枚,房屋財產損失無法統計,居民死傷400多人。這次轟炸以小東門內的天主堂死傷人最多,死傷100多人。城隍廟內的大殿和兩廂廊房都被炸塌。到處屍體枕藉。城隍廟門口和小隅口被炸,堆起了兩個土丘。縣政府一帶多是草房,被炸成一片火海,大火燒了一天多。大東門內的雷家公館,30多間樓房被炸光。 5月14日上午9點多鐘,從宿城東南方向飛來12架敵機,從王圩村一帶上空飛掠,然後大肆投彈。王圩村大半截街幾乎被炸光了。村莊遭到嚴重破壞牆壁上儘是敵機掃射的彈洞。這次轟炸死傷民眾有20多人。1938年5月19日,宿城淪陷。由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宿縣抗日救亡社”成員,分赴津浦路東、路西,領導抗日救亡工作。王圩村一帶很快組織了幾支抗日武裝。1938年農曆6月中旬,灰谷的李樂三向游擊隊報告說,灰南有一部分國民黨軍隊撤逃時扔下些槍枝。王圩村的領導即率一部分人去取。他們取到槍枝200餘支。這時,周橋村派人送信給王圩村說:有一隊日軍將從南邊過來,要他們馬上做好作戰準備。當晚,王圩村為首的抗戰隊伍在村南與日軍展開激烈交戰殲滅日軍600多人,我方陣亡100多人。這次的抗戰告捷很大鼓舞了當地武裝的抗日的決心。抗戰烈士葬於現趙家莊南邊 王圩村國小附近由於時間的變故烈士園已經不復存在(註:由於這次的抗戰死亡在村南的日軍,所以村民們向北有所遷 村) 1959年始中國陷入了大饑荒,其時國內盛行“浮誇風”、“大躍進”、“放衛星”,提出了很多不切實際的生產口號,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三年超英、五年趕美”等,各地虛報產量、土地畝產越報越高,導致繳糧多而農民自留糧太少。 1958年豐收後,各地虛報產量,導致農民生活難以為繼,此情況引起了中央的注意。1959年的廬山會議,原本就是要糾正政策路線的“左傾”,但由於會議期間彭德懷所上的“萬言書”,指出了當時存在的嚴重問題,引起毛澤東的不滿,會議遂有“糾左”變成了繼續“反右”,最終使問題越發嚴重。特別是1959年開始,全國開始大面積乾旱,國內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產量大幅下降,而繳糧任務卻日益增多,出現全國性糧荒 王圩村也不例外一樣遭受了旱災絕收 ,當時王圩村有支生產隊起初的時候村民們還有東西吃,後來情況越來嚴重和貧富利益關係村里只有大戶人家才有東西吃,普通村民根本沒東西吃,這時候的王圩村已經不及往日的繁華祥和的村貌。由於饑荒很多的村民都出去逃難,全國性的災難,哪裡都不會好過。村裡的人么有東西吃開始吃麥糠 開始吃草。。。。,隨處可以看到額的皮包骨死去的人,最嚴重的時候有的人額的開始吃死人的肉。1962年,黨中央痛定思痛,召開“七千人大會”。提出“調整、發展、鞏固、提高”的“八字方針。經濟開始好轉。漸漸的王圩村開始好起來,可是這時的王圩村已經只剩下100多戶人家,昔日周邊方圓幾十公里的大村王圩村經歷有史以來最毀滅的災難
二十世紀後王圩村人開始向新興農業發展,不在種植傳統小麥·大豆·水稻等穀物。王圩村位於氣候分界線上氣候非常適合種植各類作物,王圩村開始種植葡萄·香瓜·甘蔗·香菇·西瓜 土豆·萵筍·花菜等幾十種蔬菜瓜果 王圩村公害蔬菜種植,走出了一條幸福大道。全村連續6年實現產值年均2億元以上,村集體收入上千萬元,村民年均純收入3萬元以上,大棚蔬菜種植面積已擴大至2000公頃。2004年以來,王圩村先後授予安徽省“四個好”村黨組織標兵、安徽省民主法制示範村、安徽省先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宿州市勞動模範集體、宿州市衛生村、宿州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宿州市安全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等幾十個榮譽稱號,並被列入安徽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過去夢想的小康村,現在變成了現實。 王圩村 王圩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