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王國棟於1966年畢業於東北工學院,被分配到鞍鋼小型廠。
1978年,王國棟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北京鋼鐵研究總院壓力加工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於著名的軋鋼專家張樹堂教授。王國棟在鞍鋼小型廠12年理論和實踐上的積累和對國際鋼鐵工業發展的認識,為他接受新知識、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打下了堅實基礎。他的研究課題是當時國際上最熱門、而國內剛剛起步的板形問題。他深入到當時設備、工藝技術最先進的武鋼進行調研和合作研究,利用當時最先進的TQ16計算機進行板形問題的分析計算,利用鋼研院先進的軋制設備進行實驗。他提出了計算軋輥彈性變形的計算方法,建立了系統的軋輥彈性變形計算軟體;他提出的雙階梯輥改善板形的方法,套用於上鋼一廠,創造了明顯效益。
王國棟1986年出版的第一部專著《板形控制和板形理論》,就是總結這個時期的學習和工作寫成的,他所提出的一些理論和方法,至今仍然為從事板形問題研究的學者使用。畢業時,他已經在國內多個學術期刊發表文章,表現突出。在導師的推薦下,經東北工學院考核,王國棟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任教。他相信,在東北工學院這片廣闊、自由的學術天空中,他會飛得更高更遠。
王國棟深知鋼鐵材料對於國家經濟的發展、對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於國防安全意味著什麼;同時他也深深地感受到鋼鐵工業所面臨的節省資源、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壓力。他要尋求一種新的加工工藝,這種工藝既能夠大幅度提高傳統鋼鐵材料的性能,延長使用壽命,又能夠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如果能夠將占我國鋼鐵材料產量50%的普碳鋼在不添加或少添加合金元素的情況下強度提高一倍,用以代替低合金高強度鋼,不僅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增加了鋼材的可回收性,對於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具有重要意義。
1998年,當得知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項目)中有一個關於“新一代鋼鐵材料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時,王國棟馬上拜訪了項目負責人、首席科學家翁宇慶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為了爭取到這個大項目,王國棟竭力邀請翁教授來東北大學考察。
考察的過程中,翁教授對由王國棟擔任負責人的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實力、科研條件都很滿意,決定在“新一代鋼鐵材料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下設立“軋制過程中實現晶粒細化的基礎研究”課題,並以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為主體成立了課題組。課題組的目標明確,就是通過細化晶粒,使現有200MPa級別的普碳鋼在成分基本不變的條件下屈服強度提高一倍,並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韌性。
那么,怎樣才能獲得超細晶,晶粒要細化到什麼程度才行呢?在國際上,日本、韓國相繼於1997年和1998年啟動了面向21世紀的結構材料研究計畫,其目標就是在成分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將現有鋼材的強度和壽命提高1倍。他們在前5年主要研究目標就是探究晶粒細化的極限。但王國棟和他的課題組發現細化晶粒對提高材料的屈服強度有明顯作用,但對抗拉強度的作用不十分明顯,單純依靠細晶強化會帶來材料屈強比過高的問題,因而會限制材料的套用。
而且,在現有工業條件下,進行微米級或微米以下級的超細化,加工製造難度極大,在現有的軋機上難以實現。因此,王國棟決定將研究的重點定位在現有工業條件下能夠實現的目標上,創新性地提出了晶粒適度細化的概念。他們通過大量實驗證明,適宜的平均晶粒尺寸應當在在3—5μm,這樣可以避免極端成形過程,利用現有軋機就可以生產。得到的鋼材的強度得以提高,塑性保持在較好的水平,特別是強屈比比較低,可以滿足用戶的使用要求。
為了進一步提高抗拉強度,他們在適度細晶化基礎上,配合相變強化,利用現代軋制過程軋制速度快、冷卻能力強的特點,充分利用軋制過程中的應變積累,對軋制過程得到的硬化奧氏體進行加速冷卻,實現複合強化,從而保證材料具有優良的綜合性能。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經過近1年的實驗室研究,他們拿出了細晶化的超級鋼原型鋼,性能基本達到要求,並從中摸索出生產這種超級鋼的軋制、冷卻工藝參數。王國棟帶領他的課題組,於1999年9月在寶鋼2050熱連軋機上進行了SS400鋼細化晶粒的第一次現場軋制實驗,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工業化的軋機軋制超級鋼的實驗。當板卷通過轟鳴的軋機和冷卻系統,最後在卷取機上成卷時,課題組和現場工程技術人員擁抱在一起,流出了喜悅的淚水。
個人簡介
王國棟,中國工程院院士、壓力加工專家,現任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42年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1966年畢業於原東北工學院,1981年畢業於北京鋼鐵研究總院,獲碩士學位。曾任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學委會副主任,中國金屬學會軋鋼學會副理事長,遼寧省金屬學會理事,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鋼鐵研究學報》、《冶金自動化》、《塑性工程學報》、《寬厚板》等期刊的編委或顧問。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熱軋板帶鋼新一代控軋控冷技術及套用》
研究成果
王國棟教授長期致力於鋼鐵材料軋制的理論、工藝、自動化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新一代鋼鐵材料、中厚板核心軋制技術開發和集成、軋制過程人工智慧最佳化等方面做出創新成果。承擔的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製項目,集成和開發了大型中厚板軋機控軋控冷、中厚板軋制鋼材組織性能預測與控制、中厚板生產線自動控制等技術,形成了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成套中厚板核心軋制技術,闖出了大型中厚板軋機實現國產化的新路;在超級鋼的研究中,提出晶粒適度細化、複合強化等學術思想,解決了提高材料抗拉強度、降低屈強比和在現有軋機上生產超級鋼兩個關鍵問題;綜合運用人工智慧、組織性能預測、有限元等方法,建立連軋過程數模開發工具和模型參數調優工具,利用軋制過程得到的海量信息,進行軋制過程最佳化與數模調優。在板形理論和板形控制、熱軋板帶組織和性能的預測與控制、塑性加工理論與有限元方法、軋制過程的人工智慧最佳化、板帶新產品的開發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創新成果,對軋制理論發展和軋制技術進步產生很大的影響。
學術成就
1、王國棟院士主持“400MPa級超級鋼的研究和開發”項目中,承擔973項目“新一代鋼鐵材料的重大基礎研究”的課題“軋制過程晶粒細化的基礎研究”,完成了200MPa級普碳鋼升級為400MPa級超級鋼的工作。完成了板材、棒線材生產工藝制定、原型鋼研製、熱軋超級鋼軋制、產品工業套用等系統研究工作。他的科研成果套用於寶山鋼鐵公司(寶鋼)、本溪鋼鐵公司(本鋼)等企業的熱軋帶鋼連軋機和鞍山鋼鐵公司(鞍鋼)、三明鋼廠等企業的棒線材連軋機,已批量工業生產。在一批熱軋帶鋼連軋機和棒線材連軋機批量工業生產超級鋼,在汽車和建築等部門推廣使用。“低碳鐵素體/珠光體鋼的超細晶強韌化與控制技術”等相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項。
2、王國棟院士主持“中厚板核心軋制技術的開發和集成”項目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製項目“首鋼3500mm中厚板軋機核心軋制技術和關鍵設備研製”、負責首都鋼鐵公司“(首鋼)3500mm中厚板軋機核心軋制技術的研究”。在承擔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製項目,相關成果已經在首鋼、南鋼等中厚板廠的新建和改造中得到套用。相關成果“首鋼3500mm中厚板軋機核心軋制技術和關鍵設備研製”獲冶金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3、王國棟院士主持“軋制過程智慧型最佳化研究”中,承擔國家九五攻關項目“熱軋工藝的模擬和最佳化”、“人工智慧在軋鋼中的套用”等課題,開展軋制過程數學模型智慧型調優的研究。提出將“變形參數調優”、“組織性能參數調優”和“人工智慧調優”三種方法融為一體進行軋制過程最佳化的創新思想,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軋制過程智慧型最佳化理論體系和實用方法;將上述理論成果套用於寶鋼、撫鋼、本鋼等企業,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
總結該領域的研究結果,撰寫專著《金屬軋制過程人工智慧最佳化》,對推進我國軋制過程的智慧型化發揮了作用。 “板帶鋼軋制過程的智慧型最佳化與數模調優”等相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參加的“寶鋼高等級汽車板品種、生產及使用技術的研究”項目獲冶金科學技術特等獎。
4、王國棟教授先後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國家高技術項目(863)、國家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項目。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獎15項,冶金科技獎二等獎以上獎3項。出版著作6部,譯著4部。發表論文SCI收錄70篇,EI收錄133篇。擔任中國金屬學會軋鋼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金屬學會軋制理論及新技術開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
王國棟院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教書育人,培養博士36人,碩士34人。他治學嚴謹,學風正派,勇於開拓,深入實際。在1996-2004年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期間,正確把握實驗室的發展方向,加強研究平台建設,帶領實驗室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形成了凝聚團隊、深入現場、躬行實踐、爭創一流的實驗室特色,成為促進我國軋制技術發展和鋼鐵工業進步的有生力量,在我國軋制領域有良好的學術聲譽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