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王升(1917年10月28日-2006年10月5日),男,原名建楷,又名修階,字化行,江西省龍南縣人。1931年國小畢業後,學習裁縫。後與人合夥經營石印印刷店,又在私塾讀書兩年,從軍任縣大隊文書。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16期畢業,中央幹校研究部第1期結業。
曾任江西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視導員、贛縣政府軍事科科長、青年軍第208師政工處上校科長、蔣經國秘書、國防部預備幹部局督察、“戡建”大隊大隊長、大上海青年服務總隊總隊長、國民黨江西省黨部書記長。1949年到台灣後,歷任台灣“國防部”政工幹部學校校長、總政治作戰部主任、聯合作戰訓練部主任、台灣駐巴拉圭“大使”。1991年任台灣“總統府”戰略顧問。是國民黨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常委,第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2000年被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
台灣軍隊政戰系統教父王升是蔣經國早在江西贛州創業時的親信和干將,曾是蔣經國吉安“戰乾團”的中堅,後又成蔣經國“中央軍校第三分校”的主要力量。王升的一生起落都繫於前“總統”蔣經國,表面上,王升是台灣政工教父,可實質上,蔣經國才是真正的創始者,王升只是忠誠的執行者。由於王升全力執行蔣經國意志,使他成為黃埔軍校16期中最早嶄露頭角的將領,集情治、政工與軍權三權於一身。
王升曾一度成為台灣叱吒風雲的人物,從上世紀30年代末蔣經國主政贛南時,王升就與蔣經國結成莫逆之交,自此成為蔣的左右手。國民黨從大陸退守台灣後,王升又極力輔佐蔣經國主政台灣,推行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主辦政工幹校、培訓政戰人員,還幫助東南亞、中南美、非洲等國家辦“遠朋班”,總結、推行“政治作戰理論”。在金門炮戰中,大肆施行空飄和對大陸展開廣播宣傳戰。炮戰停止後,王升奉蔣經國之命主管“劉少康辦公室”進行反統戰。隨著“本土化”、“台灣化”政策的實施,“台獨”勢力崛起,蔣、王反對中國分裂,堅決反對“台獨”,幾遭謀剌未遂。在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中,王升外放巴拉圭。蔣經國病逝後,國民黨權力逐漸轉移,每況愈下。王升從巴拉圭返台後,組織“促進中國現代化學術研究基金會”,聯合台海兩岸人士,共商反“台獨”促統一大計,為促進兩岸交流,反獨促統作出努力。
個人生平
1938年考入南昌"軍事委員會戰乾第三團",銓敘為中央軍校十六期。翌年進入贛州赤珠嶺"三青團江西支團幹部訓練班"(即"青乾班"),師從蔣經國,此後又進入"三青團中央青乾班第三期"、"三青團中央幹部學校研究部第一期"受訓。歷任江西第四行政區督導專員公署視導員。贛縣縣政府科長、三青團中央支團部組訓組長、青年軍訓練校長、青年軍復員管理處東南分處組長、國防部預備幹部局督察青年軍聯誼會組長、國民黨中央青年部第一處副處長、中央黨部組織處副處長。
1948年隨同蔣經國前往上海"打老虎"。任"勘建總隊"第六大隊大隊長、"大上海青年服務總隊"少將總隊長。並與李煥等組織"鐵血救國會"。
1949年調任國民黨江西省黨部書記長。後經廣州撤退台灣,設立"石牌訓練班",為副主任,整訓國民黨特務。
1950年任"國防部總政治部"第一組副組長,兼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幹部訓練委員會委員,旋即赴淡水創設"游擊幹部訓練班"與"政工班第一分班"。翌年,負責籌建"政工幹校",後任幹校訓導處長、教育處長,至1955年升任校長。
1957年當選國民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1960年調升"總政治部"副主任兼執行官。1969年起當選為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1970年晉級"陸軍二級上將"。1975年擢升"總政治作戰部"主任。長期輔佐蔣經國,總管軍隊"政工系統",創辦黎明出版公司,控制中華電視台、《台灣時報》與《戰士青年報》。曾獲韓國檀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76年12月當選第十一屆中央常務委員。1979年建立有"影子內閣"之稱的"劉少康辦公室",插手軍外事務。3月,任中華戰略協會副理事長。1983年初訪美歸台後遭貶,"劉辦"奉命撤銷,隨即調任"國防部聯訓部主任"外放巴拉圭任"大使"。1984年退出中常委。1990年春,國民黨高層政潮,曾參與"非主流派"競選"總統"活動。
1991年7月卸任。10月返台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92年7月成立"促進中國現代化學術研究基金會",自任董事長。1993年被聘為第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2000年5月被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
2005年應邀前往中國大陸慶祝抗戰勝利六十年。
2006年10月5日凌晨,因多重器官衰竭在榮民總醫院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