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宇精準脈診帶教錄2

王光宇精準脈診帶教錄2

本書突破了《王光宇精準脈診帶教錄(一)》僅講脈診的局限性,全景式展現作者望、聞、切、問的實踐,突出了臨床中運用最多的脈診和望診,尤其是脈診。其對脈狀粗細、強弱、長短、沉浮,以及標準脈點、標準脈線、脈度確定指法的描述具體形象,解決了中醫學者行醫多年卻“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困境。對傳統中醫脈診的細化有利中醫的臨床診斷,有利中藥的使用和劑量大小的確立。脈診的內容突破了傳統的三部九候,成了七部多候,擴展了中醫對疾病的診斷範圍。書後的“臨證體會”,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對中醫脈診技術的逐步認識和掌握歷程,坦誠地講述了對某些疾病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適合中醫從業者及中醫院校學生學習參考。

基本內容

本書突破了《王光宇精準脈診帶教錄(一)》僅講脈診的局限性,全景式展現作者望、聞、切、問的實踐,突出了臨床中運用最多的脈診和望診,尤其是脈診。其對脈狀粗細、強弱、長短、沉浮,以及標準脈點、標準脈線、脈度確定指法的描述具體形象,解決了中醫學者行醫多年卻“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困境。對傳統中醫脈診的細化有利中醫的臨床診斷,有利中藥的使用和劑量大小的確立。脈診的內容突破了傳統的三部九候,成了七部多候,擴展了中醫對疾病的診斷範圍。書後的“臨證體會”,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對中醫脈診技術的逐步認識和掌握歷程,坦誠地講述了對某些疾病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適合中醫從業者及中醫院校學生學習參考。

編輯推薦

《王光宇精準脈診帶教錄2》適合中醫從業者及中醫院校學生學習參考。

目錄

上篇中醫四診篇
一、望診
1.總望
2.望頭部
3.望頸部
4.望手臂、手掌
5.望舌
6.望胸部
7.其他
二、聞診
1.聽病變聲音
2.嗅氣味
三、脈診
1.脈診前準備
2.標準脈點、標準脈線、脈度
3.取脈法
4.脈象與脈度
5.七部脈法各部對應人體具體部位
6.各部切診四、問診
1.病人基本情況
2.主訴
3.現在症
4.其他相關情況
下篇我的從醫之路和臨證治驗
一、我的中醫緣
二、初識中醫藥
1.中藥治癒了“運動員”的胃病
2.首次“偷藝”
3.現學現用對付愛人孕吐
4.和潘師傅一起研究製劑
三、自學、自研中醫藥
1.苦難是最好的老師
2.斗蛇毒
3.醫務室的醫療實踐
4.藥轉醫
四、在中醫藥方面的快步成長
1.組織編書
2.自開診所
3.脈診發端
4.認識澀脈
5.死脈初探
五、新世紀的新征程
1.敢治西醫診斷不明或難治之病
2.腎病綜合徵病人也找上門來了
3.高血脂心血管類疾病的診治
4.癌症病人的診斷與治療
六、常見病的特色療法
1.小兒腹痛
2.較輕的流鼻血
3.暈車
4.少年或成人下腹痛
5.小兒單純性腹瀉
6.麥粒腫或霰粒腫
7.腰肌扭傷
8.細菌性痢疾
9.鋼針、爆燈火
10.流行性腮腺炎
11.燙傷
七、臨證體會
1.能大能小的咽喉炎
2.急慢性扁桃體炎、咽炎的診斷與治療
3.發物及禁食的意義
4.淺談上、下肢潰瘍的治療
5.面對越來越多的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乳腺增生
6.中醫藥治高血壓性心臟病療效不亞於西醫
附錄一細化脈法與經方套用舉隅
附錄二憑脈論醫

附錄三王光宇脈診彩圖集

作者簡介

王光宇,男,湖北省浠水縣華桂鄉百爵灣人。系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1960年畢業於浠水縣第五中學。1962年畢業於浠水師範學校。1964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1月加入中囚共產黨。1969年3月退伍後出任本地桃樹中學校長,次年參加三線建設至今。早期發表不少短篇小說、散文、詩歌等文藝作品,其中不少作品獲獎。曾任機關黨支部書記、公司學大慶辦公室千事、某企業報主編兼黨委宣傳部部長。1999年7月,創作出版了六十萬字的現代題材的主旋律長篇小說《聖山風雪》,這是迄今為止,第一部描寫建築工人的長篇小說,受到專家和讀者的好評。近來,描寫當代大學生生活的長篇小說《省委組織部長的兒子》正在起點中文網上被頻頻點擊和熱評、六十萬字的神話小說《野人與皇后》即將完成、七幕神話劇《唐敕華杜》,鎮、縣劇團正在排練。中學生題材的短篇小說《周密不會解方程》,則較為準確、深刻地觸及到當前的熱點話題:教育體制改革。

序言

自序:愛我中華 振興中醫
中醫藥在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醫先哲們留下的浩瀚的醫學著作,是他們在防治疾病的漫長歷史長河中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在疾病診斷上施行的望、聞、問、切四診手段,即使在各項醫療檢測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仍是系統的簡、便、廉、驗的方法,尤其是在醫療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中醫藥及其他技能的有效介入既是錦上添花,也是雪中送炭。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繼承先人防治疾病經驗的同時,業界有不少同仁對傳統中醫脈診不斷地艱苦探索,近幾年微觀脈診、進一步細化的中醫脈診技術嶄露頭角,使古老的中醫脈診技術以嶄新的神奇姿態,鼎立於世,受到病友的好評。解決了中醫脈診只能摸浮、沉、遲、數、弦、滑等脈象,只能辨證難以辨病,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在同一病人身上十醫九脈象,無統一標準,無法用現代科學儀器證實的問題。微觀脈診不但提升了中醫的可信性、科學性、實用性,同時也在很多疾病的診斷、預後方面超越了現代科學儀器。近幾年微觀脈診書籍的出版更如雨後春筍,不斷呈現於世。受到了廣大中醫同仁的重視和推崇。一股學習、研究、推廣、完善微觀脈診和細化脈診的活動正在興起。
雖然脈診作為四診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微觀脈診、細化脈診屬新生事物,由於各種原因並不被看好。眾多業者的疑惑或憂慮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微觀脈診真有那么神嗎?二是微觀脈診能診病,但怎么辨證施治?不能辨證又有何用?三是微觀脈診與傳統脈診體系不一樣,難融合;四是微觀脈診研究者各有各一套,太複雜。以上算是對微觀脈診有興趣的,而一些自認稍有成就者對微觀脈診不願深入了解,採取不屑一顧甚至非難的態度。
平心而論,上述認識或態度都是正常的,我初上網路論壇時就遇到過,熱贊者有之,懷疑者有之,更有甚者,在微觀脈診研究者單一宣講微觀脈診研究進展,暫無法同時宣講望診、聞診、問診方法時,既不詢問、研討這些研究者同時運用的其他一起施用的診治方法,反而武斷髮文斥責為炒作者也有之……。作為脈診研究者,我們有釋疑的責任,更要有承認微觀脈診、細化脈診不足的勇氣。因為微觀脈診、細化脈診畢竟是新生事物,對它有不同的看法就促使大家更加深入思考,在實踐中對其缺陷進行不斷的完善。要把我們進行脈診研究的情況告訴大家,同時也願意把其他輔助診斷方法及治療思路向大家匯報,更要把微觀脈診存在的不足公諸於眾,個人的智力與能力畢竟是有限的,解決不了其發展的一切問題。
所幸的是,有很多國內中醫界老教授、中青年從業者,國外熱愛中醫且有相當地位的中醫界人士對微觀脈診、細化脈診產生極大興趣,他們購入微觀脈診、細化脈診的相關書籍,加強與微觀脈診、細化脈診者聯繫、溝通、學習,導致研究、掌握微觀脈診、細化脈診者的隊伍日臻擴大。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有志于振興中醫的廣大同仁一起參與,共同繼承、研究、完善、發展中醫診療技術,振興中醫,使之更好地服務於患者。我在8年內授徒六十人的過程中,他們對我的啟發、提問使我的脈診技術有了較大的完善和提高,其中與姬長鎖、王冠吉、龐學思、高群、高永強、龔謹、陳嘉彬、劉超、張春堂、孫喜冬、李小寧、韋萬龍等的共同切磋研究,使我原來的有些定名更改後更切實際,脈診診斷面更趨擴大,真正感受到了群策群力的重要性。
雖然有很多同仁把我納入了微觀脈診行列,但實際上在脈診的精確度、操作方法上我不及金偉等老師。我的脈診方法仍是從瀕湖脈學中自學、自研而來,算不上微觀脈診。不過在已有大量現代科學儀器、檢測方法的時代,比古代更有利於脈診細化的研定。另外我們診斷疾病並非只靠脈診,望、聞、切、問每一項診斷方法均不敢忽視,只是以脈診為主罷了。中醫從《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脈訣》《脈經》《瀕湖脈學》到《四診抉微》,望、聞、問、切也是一個從淺到深、從籠統到精細的發展過程。現代大部分微觀脈診者也只是在深入研究、發展中醫診斷技術。要想提前診斷出處於癌症前期的病人,提前治療未病,沒有類同於現代科學儀器的微觀脈診、中醫細化脈診診斷技術是很難辦到的。
然而在近幾年“微觀脈診”“細化脈診”的推進過程中,雖然中、西醫同仁感到極大興趣者眾多,懷疑者也不乏其人。由於本人接觸、學習過幾位微觀脈診大師某氏脈診書,很欽佩他們的脈診技術。我自覺認識到自己掌握的脈診技術不屬微觀脈診,只是在認真反覆學習、實踐併力求突破中醫祖先四診技術時,細化了部分傳統脈診技術,充其量只能算一個初級“細化脈診”者。我在處方時離不開祖宗的八綱辨證,但在處方思路中根據四診結果又融入了西醫觀點,雖然多年來只開中藥,不用西藥,療效亦可,但仍存在不為部分中醫理解的情況。六十名徒弟中就有二人,只來學脈診,不看我開方,經驗方也不要。徒弟姬長鎖對我當面評價說:“師父脈診屬二流,開方只能屬三流,臨床療效屬一流”。他的評價促使我不敢張狂。
最後我要和廣大讀者交代一下本書創作、出版的一些細節。3年前,人民軍醫出版社在出版《王光宇精準脈診帶教錄(一)》時,否決了我的徒弟提出的“王氏脈診”的書名,但突破了該社傳統的標準,把我的名字放在書名中了(據了解,該社書名中冠以人名,必須是全國知名的名老中醫,而我那時雖然在地方有一定的名氣,但在全國範圍來說,名不見經傳),並對我的脈診體系定位為“精準脈診”,上述兩點,我理解編輯的深意和遠見,但書出版後看到書名那個“(一)”,一下子明白了編輯還要我寫《王光宇精準脈診帶教錄(二)》,我的犟脾氣就上來了,甚至和金光印編輯通話中都帶有抱怨的情緒,我和他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你這個“(一)可要整掉我半條老命啊!”記得金光印編輯在電話那頭對我說:“你這本書在審校過程中歷盡磨難,最終能出版,我非常高興,但我和劉觀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編輯,本書的策劃人之一)都認為,這本書有一無二是你的缺陷,也是讀者的遺憾,有一又有二才是皆大歡喜,但你不要有太大壓力,我們承諾不催稿,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五年。”對於金光印編輯的誠懇,我算是默認了。接下來的幾年,我不需要出版社催稿,就把《王光宇精準脈診帶教錄(二)》的寫作納入了計畫。當《王光宇精準脈診帶教錄(一)》從初印4500冊後一次又一次加印,在短短几年內發行2萬多冊,我才明白了編輯的苦心,也更加明確了使命。不怕年輕的讀者笑話,老朽我不會用電腦,寫作是用原始的執筆,是地道的爬格子,二十來萬字是一筆一畫寫出來的,一字一句斟酌出來的。
我上述贅言,如果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王光宇精準脈診帶教錄(二)》,我就喜出望外了。
王光宇
2013年6月28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