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辦公廳通知
農業部辦公廳關於印發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指導意見的通知
農辦機〔2011〕6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畫單列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農機、農墾廳(委、局、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黑龍江省農墾總局: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第一大糧食作物。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是實現玉米增產的重要措施,對保證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加快推進玉米收穫機械化,實現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現代農業,我部組織有關專家研究提出了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指導意見,現予以印發。
請各地在技術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細化技術內容,加強宣傳、培訓和指導,積極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標準化。要加強農機與農藝技術融合,積極開展玉米生產機械化試驗示範,以地域性種植行距統一為重點逐步規範玉米種植,探索全程機械化的合理生產模式,完善適宜本地區的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體系和操作規範,為實現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創造條件。
附屬檔案: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指導意見
農業部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指導意見
一、播前準備(一)品種選擇
東北與西北地區的春玉米為一年一熟制,秋季降溫快,其中東北春玉米以雨養為主,西北地區光熱資源豐富,乾旱少雨,以灌溉為主。宜選擇耐苗期低溫、抗乾旱、抗倒伏、熟期適宜、籽粒灌漿後期脫水快的中早熟耐密植玉米品種。黃淮海地區和西北一年兩熟區主要以小麥、玉米輪作為主,考慮到為下茬冬小麥留足生育期,宜選擇生育期較短、苞葉鬆散、抗蟲、高抗倒伏的耐密植玉米品種。西南及南方玉米區以丘陵、山地為主,種植方式複雜多樣,種植制度有一年一熟和一年多熟,間套作複種是玉米種植的主要特點,可根據不同地域的特點,選擇相應的多抗、高產玉米品種。
(二)種子處理
精量播種地區,必須選用高質量的種子並進行精選處理,要求處理後的種子純度達到96%以上,淨度達98%以上,發芽率達95%以上。有條件的地區可進行電漿或磁化處理。播種前,應針對當地各種病蟲害實際發生的程度,選擇相應防治藥劑進行拌種或包衣處理。特別是玉米絲黑穗病、苗枯病等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嚴重發生的地區,必須在播種前做好病蟲害預防處理。
(三)播前整地
東北、西北地區提倡前茬秋收後、土壤凍結前做好播前準備,包括深松、滅茬、鏇耕、耙地、施基肥等作業,有條件的地區應採用多功能聯合作業機具進行作業,大力提倡和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深松作業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層為原則,一般為30—40cm;深松作業時間應根據當地降雨時空分布特點選擇,以便更多地納蓄自然降水;建議每隔2—4年進行一次。當地表緊實或明草較旺時,可利用圓盤耙、鏇耕機等機具實施淺耙或淺鏇,表土處理不超過8cm。實施保護性耕作的區域,應按照保護性耕作技術要點和操作規程進行作業。
黃淮海地區小麥收穫時,採用帶秸稈粉碎的聯合收穫機,留茬高度低於20cm,秸稈粉碎後均勻拋撒,然後直接免耕播種玉米,一般不需進行整地作業。
西南和南方玉米產區,在播前可進行鏇耕作業。丘陵山地可採用小型微耕機具作業,平壩地區和緩坡耕地可採用中小型機具作業。對於粘重土壤,可根據需要實施深松作業。
適時播種是保證出苗整齊度的重要措施,當地溫在8—12℃,土壤含水量14%左右時,即可進行播種。合理的種植密度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地應按照當地的玉米品種特性,選定合適的播量,保證畝株數符合農藝要求。應儘量採用機械化精量播種技術,作業要求是:單粒率≥85%,空穴率<5%,傷種率≤1.5%;播深或覆土深度一般為4—5cm,誤差不大於1cm;株距合格率≥80%;種肥應施在種子下方或側下方,與種子相隔5㎝以上,且肥條均勻連續;苗帶直線性好,種子左右偏差不大於4cm,以便於田間管理。
東北地區壟作種植行距採用60cm或65cm等行距,並逐步向60cm等行距平作種植方式發展;黃淮海地區採用60cm等行距種植方式,前茬小麥種植時應考慮對應玉米種植行距的需求,儘量不採用套種方式;西部採用寬窄行覆膜種植的地區,也應儘量統一寬窄行距。西南和南方種植區,結合當地實際,合理確定相對穩定、適宜機械作業的種植行距和種植模式,選擇與之配套的中小型精量播種機具進行播種。
(一)中耕施肥
根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成果,按各地目標產量、施肥方式及追肥用量,在玉米拔節或小喇叭口期,採用高地隙中耕施肥機具或輕小型田間管理機械,進行中耕追肥機械化作業,一次完成開溝、施肥、培土、鎮壓等工序。追肥機各排肥口施肥量應調整一致。追肥機具應具有良好的行間通過性能,追肥作業應無明顯傷根,傷苗率<3%,追肥深度6—10㎝,追肥部位在植株行側10—20㎝,肥頻寬度>3㎝,無明顯斷條,施肥後覆土嚴密。
(二)植保
根據當地玉米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按植保要求採取綜合防治措施,合理選用藥劑及用量,按照機械化高效植保技術操作規程進行防治作業。苗前噴施除草劑應在土壤濕度較大時進行,均勻噴灑,在地表形成一層藥膜;苗後噴施除草劑在玉米3—5葉期進行,要求在行間近地面噴施,以減少藥劑漂移。玉米生育中後期噴藥防治病蟲害時,應採用高地隙噴藥機械進行機械化植保作業,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推廣農業航化作業技術,要提高噴施藥劑的精準性和利用率,嚴防人畜中毒、作物藥害和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
(三)節水灌溉
有條件的地區,應採用滴灌、噴灌等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和裝備,按玉米需水要求進行節水灌溉。
各地應根據玉米成熟度適時進行收穫作業,根據地塊大小和種植行距及作業要求選擇合適的聯合收穫機、青貯飼料收穫機型。玉米收穫機行距應與玉米種植行距相適應,行距偏差不宜超過5㎝。使用機械化收穫的玉米,植株倒伏率應<5%,否則會影響作業效率,加大收穫損失。作業質量要求:玉米果穗收穫,籽粒損失率≤2%,果穗損失率≤3%,籽粒破碎率≤1%,果穗含雜率≤5%,苞葉未剝淨率<15%;玉米脫粒聯合收穫,玉米籽粒含水率≤23%;玉米青貯收穫,秸稈含水量≥65%,秸稈切碎長度≤3㎝,切碎合格率≥85%,割茬高度≤15㎝,收割損失率≤5%。玉米秸稈還田按《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要求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