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玉樓春
乙丑京口奉祠西歸,將至仙人磯。
江頭一帶斜陽樹,總是六朝人住處 。悠悠興廢不關心 ,惟有沙洲雙白鷺 。
仙人磯下多風雨,好卸征帆留不住 。直須抖擻盡塵埃 ,卻趁新涼秋水去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玉樓春:詞牌名,又名“歸朝歡令”“呈縴手”“春曉曲”“惜春容”“歸朝歡令”等。雙調五十六字,前後段各四句三仄韻。另有雙調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四句兩仄韻等變體。
⑵奉祠:即指提舉福建沖佑觀。
⑶乙丑:開禧元年(1205)。仙人磯:未詳。定是鎮江——鄱陽湖——信江水路所經之地名,據詞前二句推測,或是南京附近。
⑷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相繼建都建康。史稱南朝六朝。
⑸悠悠興廢:古往今來王朝興亡更替之事。
⑹唯有:只關心,只對······感興趣。引自蘇軾《再和潛師》:“唯有飛來雙白鷺,玉羽瓊枝斗清好。”
⑺“仙人”二句:風雨似暗喻仕宦風波。征帆,宦海之舟。卸,卸下,放下。
⑻直須:徑須。值,徑直地。抖擻塵埃:抖盡世俗任宦之牽累。引自自居易《答州民》:“宦情抖擻隨塵去。”又《游悟真寺》:“抖擻塵埃衣,禮拜冰雪顏。”
⑼新涼:辛此次落職還鄉正值初秋。秋水:雙關語,既指眼前江水,也兼指瓢泉家園中的“秋水堂”。
白話譯文
京口一帶,斜陽映照在江邊樹上,恐怕全都是六朝人的遺蹟。千百年來興盛衰亡不關心,只有那沙洲中的雙白鷺。
仙人磯下颳風又下雨,卸掉了征帆的船可是卻不能留住被風雨吹跑。正應抖擻掉全身的塵埃,趁著剛剛涼爽起來的秋水離開這裡。
創作背景
韓侂胄在作者晚年起用他,並不是真的為了讓他率兵北伐。當開嘉泰四年(1204年)決定用兵之後,韓侂胄認為,起用辛稼軒贏得抗戰派支持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已經達到,所以便開始拋開他。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三月,朝廷以辛棄疾薦人不當為由,將他降職。六月,辛棄疾六十六歲調任隆興知府,但辛棄疾尚未動身,朝廷又因諫官的彈劾撤回新令,授以“提舉沖佑觀”的空銜,命他“理作自陳”。表面上是任辛棄疾自由處置,實際上則是置官遣返。這是他仕途上的第三次罷官,也是最後一次罷官。這首詞是他離開鎮江回瓢泉途中所寫。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寫江景,詞人最後一次做官是在鎮江,這裡曾經是六朝時繁華與兵火相交的重要地點,此地的山山水水見證了六朝的興衰存亡,對詞人來說,這些都不能使他再為之感慨唏噓了,他現在只是惦記著瓢泉故居的山水松鶴。下片抒發了詞人及早歸去的心情,含義卻極為豐富,一方面是因為悲秋之感,秋風秋雨愁煞人,必須及早歸去。另一方面是作者對朝廷感到失望,對政治上的風波爭鬥感到厭倦,想儘快地逃離政治漩渦。“直須”句可見詞人不屑一顧、磊落曠達的胸襟。“秋水”含義雙關,既指眼前的江水,也兼指瓢泉家園中的“秋水堂”。但是作者所嚮往的也只是自己家的秋水堂。
這首詞表現作者的心理狀態非常複雜,有離開鎮江的輕鬆感、解脫感,也有重歸鉛山的欣快感,還有無端遭受冷遇再次被閒置的鬱悶感、委屈感, 以及離開僚屬的孤獨感、烈士暮年的落寞感、前途黯淡的絕望感,如此等等,都可以在短短的小詞里得到印證。上片的“悠悠興廢不關心,惟有沙洲雙白鷺”二句,屬於正話反說,他不是個不關心朝廷命運、國家興亡的人,不會對國之興廢漠不關心。下片“好卸征帆留不住” 一句, 表達了對官場無為的厭倦。再下二句,則表現出作者渴望遠離囂塵、回歸田園的欣快和隨之而來的落寞。全詞五味俱全,七情跌宕,欲說還休,不吐不快,矛盾、酸澀、解脫,被人拋棄等種種情懷,似乎是再寫一萬首詞也表達不清的。
名家點評
明代李濂評《稼軒長短句》:開口便別。
當代作家沐齋《溫文爾雅》:語句鏗鏘,旋律跌宕,如乘風破浪,片刻間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年),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