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獸譜》是清代乾隆時期一項浩大的文史工程。它肇始於乾隆十五年(1750),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完成。計繪有瑞獸、異獸、神獸以及各種普通類動物一百八十幅,並對每一種動物的名稱、習性與生活環境等都作了詳細說明,是一部圖文並茂的動物圖志。其數量之多前所未有,可渭集前人之大成,為我們探求動物的生活習性,了解它們的歷史演變、地理環境、神話傳說,以及清廷與動物產國之間的交往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與科學價值。此外,《獸譜》由當時著名宮廷畫家余省、張為邦繪製完成,繼承了傳統寫實風格,並融入西洋繪畫光影技巧,描繪精湛,栩栩如生,既是清代宮廷繪畫的精品,也是工筆畫的傑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
文物價值
《獸譜》是宮廷畫家按照乾隆皇帝的要求,迎合他的愛好畫成的,目的是以“百獸呈祥”來彰顯其國家富強、扶有四海、萬國來朝的景象。所以,瑞獸在《獸譜》中占據了近六成的比例,這些來自於神話傳說中的形象,折射出遠古時代的社會歷史狀況以及民眾的生活情形和思想感情。
《獸譜》把動物記憶體的或溫順或兇猛或狡猾的種種習性,都刻畫得淋漓盡致:或憨態可掬,或尖牙利爪,或威風凜凜,或奮蹄疾馳,或延膊緩步,或虎視眈眈,或停蹄凝望;更佐以崖鼙石腳、重嶺疊巘、叢樹環抱、雲煙吞吐、水澤葦草等背景,可謂百態紛呈,無影不備,使人目睹其形,似聞其聲。其畫法以精勾細染以表現各種動物的外在面貌,又融入西洋畫法,注意透視明暗,畫風細膩,色彩富麗。如圖中麒麟、獬豸、門澤等,二隻回首仰望,一隻目視前方,姿態奔放,張口睜目,目光犀利;其皮毛爽麗,首、尾毛長華美。畫家用細線精心描繪獸的茸毛,再以細筆勾畫長毛,使獸毛質感蓬鬆;又通過敷色暈染的深淺變化,顯示動物皮毛的層次和質感,使所畫之獸神形兼備,惟妙惟肖。畫面中山川、飛瀑、雲霧、雜樹點綴其問,與畜獸對比強烈,疏密得當,動靜有致,充滿了生趣。因此,畫作亦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