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早在紹興元年,岳飛屯兵於巍石山時,就寫了一首
《鄱陽巍石山龍居寺題》:
巍石山前寺,林泉勝復幽。
紫金諸佛像,白雪老僧頭。
潭水寒生月,松風夜帶秋。
我來囑龍語,為雨濟民憂。
【出處】 這首詩錄自清乾隆三十四年黃邦寧編《岳愚武王文集》卷八。清康熙二十二年增刻本 《饒州府志》 卷二收有此詩,題為《巍石山》。清乾隆十四年《鄱陽縣誌》亦載此詩。明萬曆十年刊本《湯陰精忠廟志》中此詩標題,《鄱陽巍石山龍居寺題》。
【題解】 龍居寺,宋建隆年間(960—963)創建,在鄱陽縣和北鄉巍石山前。鄱陽,古代州縣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陽縣。這首詩應是紹興元年(1131)岳飛屯兵洪州時的。]
【注釋】
①巍石山: 《鄱陽縣誌》卷一:“巍石山,在和北鄉四十四都, 去城東九十餘里,又名獅子山。高十丈,山頂址皆石,巉岩峭壁,下臨清溪。岳武穆經此,有詩,見藝文。”
②林泉:山林泉石,指龍居寺周圍的風物。勝復幽:優美而且僻靜。
③紫金諸佛相:大乘佛教認為有無數佛,但各種佛像的形體形象基本一樣,只是手印,姿態及所持物品有所區別,這種區別在塑造釋尊形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凝固不變的公式化的典型造型,具體說,有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例如三十二相中的“金色相”是:全身現纖細的金色光輝,造像時以貼金塗金當之。
④白雪老僧頭:寺中老僧人頭上白髮如雪。
⑤潭水寒生月:月光下幽深的潭水閃耀著清冷的波光。
⑥松風夜帶秋:夜裡松林中的涼風吹來了幾分秋意。
⑦矚龍語;囑咐龍幾句話。
⑧為:製造,動詞。為雨就是降雨。濟:停止,這裡可作解除講。《淮南子·天文訓》:“大風濟。”高誘注; “濟,止也。”當時可能是久旱不雨, 民不聊生,所以,岳飛囑咐“龍”應該趕緊下雨, 以解除農民民眾的憂愁。 這裡不是龍居寺嗎?既然能呼風喚雨的“龍”在這裡居住著,為什麼不降雨呢?
龍居寺楹聯“雲影迴環龍自在,花香芬馥佛如來”。現珍藏於鄱陽縣博物館。
數百年後的今天,龍居寺雖然已不復存在,但在吟誦詩聯時,仍然能遙想到昔日的巍石山的的確確是個幽靜美麗的修道悟禪之地。
無論從任何角度觀看,巍石山活脫脫就是一頭全鬃全尾的雄獅,仿佛因長途跋涉,累了,渴了,就俯臥在昌江邊,飲水化石。倘若泛舟昌江,船行峰移,儼然獸脊踴動,獅鬃威豎,攔江欲吼,不但形似,更為神似。故此,巍石山又名獅子山。獅子山共有三峰:尾峰狹窄陡峭,如神鞭拽地;肥碩高聳、圓隆性感的是臀峰;腰際深凹,弧線優美。頭峰與臀峰幾乎等高,但蒼岩峭壁,怪石嶙峋,猶如獅鬃,鋼威不凡,若是舟行其下,峭壁危崖劈浪撲來,山欲摧,崖欲崩,心生顫意.
越往裡去,林子越幽深,地勢卻總不見高升。都說攀山千條路,共仰一月高,可我們偏偏走岔了,信馬由韁地就來到一座古墓前。碑上刻:徐氏三世祖七公夫婦合墓,碑聯云:居福地千枝共茂,衍家聲一脈相承。
關於此墓的傳說,我自小就耳熟能詳。
傳說
據傳,始祖大太公徐布卿於唐昭宗天佑元年(即904年),中進士,任郎官(相當於現在的廳級幹部),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即924年)解祖南還,道經饒州凰崗,見山水秀麗,遂定居凰崗。大太公生小太公廉溪公,小太公生七子,其中長子、二子、四子、五子均返浙江龍泉,三子、六子、七子留駐江西凰崗。一日,七子問精通周易的三子,何處有好地,三子指著河對面的山說:巍石山宛若雄獅,臀部圓隆高聳,其下密林幽深,有兩個小山包,酷似卵子,藏風聚氣。時年,七子夫人身懷六甲,除夕夜,闔家團圓後,不見七子,挑燈舉火到處尋覓不見。天快亮時,三子一拍大腿:不妙,快隨我來。果然,七子已然泅水渡河,自縊於小山包樹上。
傳說中的七子就是此古墓中的七公。他以年青的生命占了一處好穴,以一個遺腹子繁衍生息了近四十代萬萬人。三公、六公後裔不到七公人丁的六分之一。至今,凰崗還流傳著一句經典民謠:“河東的孫仂,培里的叔,灣頭的公仂還在籮窠(搖籃)里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