狍皮圍子

狍皮圍子

鄂倫春族均著寬肥大袍。因過去主要從事遊獵,服飾多以鹿、狍、犴皮製作。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繡、補花等裝飾,常用雲紋、鹿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男子出獵時,穿狍皮衣、皮褲,戴狍頭皮帽,穿烏拉。現今日常已普遍著布衣、膠鞋,但出獵時仍多著皮衣。

民族介紹

鄂倫春族是我國北方古老民族之一,“鄂倫春”是其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山嶺上的人”,或“使用馴鹿的人”。鄂倫春人長期以狩獵生活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幾乎所有的男子都是優秀的騎手和射手,對各種野獸的習性和生活規律了如指掌,有豐富的狩獵經驗。現在他們已經實現了定居的生活,告別了狩獵,成為森林和野生動物的保護者。鄂倫春人最早生活在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西起貝加爾湖,東至庫頁島的廣闊地區,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他們中的一部分,從黑龍江以北陸續南遷到大小興安嶺,現分布在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縣、呼瑪縣、遜克縣、嘉蔭縣和黑河市,人口已達6900多人。
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但以崇拜祖先為主。鄂倫春族有自己的語言,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由於長期從事狩獵,與狩獵相關的詞語很多,許多人還兼通漢語、鄂溫克語、達斡爾語。鄂倫春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一般通用漢文。
鄂倫春人的民居很有特點,屬於穹廬居類型,叫“仙人柱”,漢語叫“撮羅子”,是一種圓錐形的住屋。仙人柱的搭建十分簡單:先用幾根頂端帶枝杈、能夠相互咬合的木桿支成一個傾斜度約6 0 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將其它木桿均勻地搭在這幾根主架之間,使之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其覆蓋物根據季節變化所用的材料不同,冬季用狍皮做圍子,夏天的圍子用蘆葦、白布、樺樹皮做成。仙人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隙,以便裡面生火時通風出煙,又可採光,南側或東南還要留出一個讓人出進的門。仙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風向陽處,而夏天則多搭在地勢較高、通風涼爽的地方。仙人柱是鄂倫春族遊獵生活的產物,定居以後,鄂倫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或土木結構的房屋。

特色文化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有尊老愛幼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動。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樸、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鄂倫春族的節日有除夕、春節、祭太陽、祭月亮、祭北斗星、春祭、元宵節、清明節、送火神、米特爾節、抹黑臉等。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與漢族一樣,他們認為過春節是辭舊迎新,為此,他們事先準備好年貨,做新衣服。除夕晚上要給供奉的神燒香磕頭,然後給家族中的長輩們磕頭;初一早晨給親戚中的長輩拜年。初一到初四進行娛樂活動,如摔跤、賽馬、射箭比賽。此外,正月十五抹黑臉的節日傳統很富情趣,節日當天,村上的人早早起床,雙手抹上鍋底灰走出家門,互相抹黑臉,傳說這一天抹上黑臉可祛病禳災,平安健康。
鄂倫春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唱歌跳舞。每當打獵歸來或是喜慶節日,都要歌舞狂歡。鄂倫春族民歌都是自編自唱,節奏明快、曲調悠揚。內容多是歌頌大自然和愛情、敘述狩獵生活和反抗鬥爭。鄂倫春族善於用舞蹈表達對生活的憧憬,民間流行的舞蹈有模仿動物和飛禽的、表現勞動場面的,還有儀式性的。鄂倫春族的樂器有“朋奴化”(口琴)和“文土文”(手鼓)等。
鄂倫春人生活的大小興安嶺,樺樹遍地叢生。心靈手巧的鄂倫春人利用大自然的饋贈,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樺皮器皿、樺皮船等生產生活用具和工藝品,形成了古樸典雅的樺皮文化。鄂倫春人個個都是製作樺皮製品的能工巧匠,他們人人都能用樺皮和馬尾或狍、鹿、犴筋捻成的線縫製各種所需用品,並在上面雕繪上各種花紋圖案。大型的樺皮用品有衣箱、水桶、簍子;中型的有盆、帽盒、針錢盒,採集、貯存野果用的小桶;小型的有碗、煙盒、藥盒等。此外,鄂倫春人還有獨特的樺皮船。樺皮船窄而長,一般寬不到1米,長約5米。它是用松木板做成兩頭翹起的骨架,用大張沒有孔洞的樺皮做船底和船幫。全船不用一根鐵釘,而是用松木削成釘,用以加固各部位。這種船可乘坐二三個人,用單槳划行即可。樺皮船結實耐用,又攜帶輕便,划行時聲音極小,劃著名它出獵,有利於接近獵物,捕獲野獸。

服飾聚焦

在長期的遊獵生活中,鄂倫春人創造了極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飾文化。狍屬鹿科動物,其毛密而厚,禦寒性能好。狍皮有大毛、青毛、紅毛之分,鄂倫春人冬著大毛皮襖、春秋著青毛皮襖、夏著紅毛皮襖。男袍帶大襟,在袍邊和袖口處鑲皮子,既結實又美觀。為便於騎射,皮袍的前後襟均有開衩,腰間系黑色帶子,皮袍所用紐扣,早年用獸骨製成,後多用銅扣。女袍在兩側開啟,並在領口、袖口和開啟處繡有各色花紋圖案腰間系彩色腰帶。老年婦女和女童垢皮袍上只有鑲邊,不繡花、不染色。
“米那共”,即狍頭帽,是鄂倫春人最具特色的服飾之一,這種帽子用完整的狍子頭皮製成。其方法是:將狍子頭皮剝下,保留其毛、眼、鼻、口,熟好後,在原眼眶處鑲上黑皮子,再把兩個耳朵割掉,用狍皮做兩隻假耳朵縫上,狍角照舊保留即可。這種帽子不僅保暖禦寒,而且還是狩獵時的極好偽裝。
鄂倫春族在遊獵生活中創造了狍皮服飾文化,無論衣服以鞋帽,還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為原料。鄂倫春族的服裝以袍式為主,男女冬季皆穿長袍,女袍長及腳面,兩側開衩。皮帽用狍頭皮精製而成。製作時,把耳朵剁掉,換上狍皮縫製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鑲上,毛、角、鼻、嘴仍然保留,獵人戴在頭上,不僅防寒,還可偽裝自己,誘惑野獸。女帽鑲有花邊,頂端綴著紅綠線穗。鄂倫春人的裝飾和服飾染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皮袍開衩處及手套上多喜歡用紅、綠、黃色縫繡出色彩艷麗的花紋圖案。年輕人穿用的衣服、褲子和手套,多用柞樹煮水揉染成黃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