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風采
經過熱鬧喧譁的青陽福隆小區,湖光西路新平整出來的工地上塵土飛揚。沿著土路邊上一條狹窄的石板路往前走不遠,一座紅磚壁、飛燕脊的古厝出現在眼前。壁上的紅磚整整齊齊,牆面空間開闊地延伸開去,與背後的藍天相襯,異常協調。比起閩南特色的“出磚入石”牆面,更多了一份磅礴的氣勢。
來到古厝庭院中,散落一地的是修葺用的一些條石和紅方磚。這座狀元衙原有的庭院格局已被破壞。目前,工人正在修繕,新砌一堵圍牆。
即便在這樣雜亂的庭院中,古厝大門上那塊燙金的“狀元”匾額,依然十分搶眼。
推開大門,步入廳內這個“三進式”的古厝,“會元”“一門忠孝”“萬古綱常”三個在中軸線上的匾額更是顯赫,一種厚重的歷史感和崇敬感油然而生。街頭鬧市的嘈雜,被厚重的大門阻隔於外。
稍加留心會發現,進入古厝後,步上天井的石階,後廳要比前廳高出許多,廳的寬度也有6米多。古厝整個骨架由木頭支撐,木頭數量不多,卻根根粗壯。有的雖乾裂得厲害,但觸摸發現,它們依然很硬實。看來,“狀元衙”能歷經400年而不倒,與這些好木料不無關係。
厝主軼事
粘良圖告訴記者在晉江流傳的一個故事:當年要造此屋時,莊用賓曾3次前往山區購買杉木。但每回帶去的銀兩都賑濟給了山區貧苦的百姓,自己空手而歸。後來,山區百姓為了感謝他,每家自發砍一根上好的杉木送給他,助他蓋起了這座宅院。這一坊間的傳說難以查證,但據書上記載,莊用賓為家鄉人做的好事可真不少,晉江流傳的“莊方塘救萬人”,就確有其事。
那時,晉江百姓飽受倭寇劫掠,許多百姓逃往泉州城內。但為了防止倭寇入城,泉州的幾個城門緊閉,唯獨莊用賓負責的南門大開。另外,他還特地帶了椅子坐到了城門外,以確保逃難的百姓入城,令數萬百姓幸免於難。之後,他又與弟弟莊用晦,招募了300名官兵抗殺倭寇。倭寇為了泄恨,挖出莊用賓父親的棺材。他毫不畏懼,未因此而妥協,與弟弟帶著鄉兵到倭寇的駐地搶回父親的骸骨。後來,弟弟不幸被殺,莊用賓沒過多久也去世了。隨後,莊用賓的兒子莊鳳章將這件事上報朝廷,泉州府專門立祠紀念莊用賓,並贈以莊家“一門忠孝”的匾額。至今,還有一些當地人稱莊用賓故居為“一門忠孝”或簡稱“一門”。
相傳,莊用賓非常重視教育,他曾在自己的宅第邊預留了房產給私塾先生。
1619年,莊用賓的孫子莊際昌再次舉進士,成為福建明代唯一一位會試、殿試都是第一的“狀元”,為這座古厝再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