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山海經·東山二經》: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荊杞。雜余之水出焉,東流注於黃水。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訆,見則螽蝗為敗。
譯文:
再往南三百八十里,是座余峨山,山上有茂密的梓樹和楠木樹,山下有茂密的牡荊樹和枸杞樹。雜余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黃水。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一般的兔子卻是鳥的嘴,鷂鷹的眼睛和蛇的尾巴,一看見人就躺下裝死,名稱是犰狳,發出的叫聲便是它自身名稱的讀音,一出現就會有螽斯蝗蟲出現而為害莊稼。
犰狳是出自《山海經》中的上古神獸,形狀像一般的兔子卻擁有鳥的嘴,鷂鷹的眼睛和蛇的尾巴,一看見人就躺下裝死,一出現就會有螽斯蝗蟲出現而為害莊稼。
原文:
《山海經·東山二經》: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荊杞。雜余之水出焉,東流注於黃水。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訆,見則螽蝗為敗。
譯文:
再往南三百八十里,是座余峨山,山上有茂密的梓樹和楠木樹,山下有茂密的牡荊樹和枸杞樹。雜余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黃水。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一般的兔子卻是鳥的嘴,鷂鷹的眼睛和蛇的尾巴,一看見人就躺下裝死,名稱是犰狳,發出的叫聲便是它自身名稱的讀音,一出現就會有螽斯蝗蟲出現而為害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