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密碼:科學探案紀實

犯罪的密碼:科學探案紀實

《犯罪的密碼:科學探案紀實》, 作者:何家弘,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9-06-01。本書作者從《血痕彈道指紋探奇》和《犯罪鑑識大師李昌鈺》這兩《犯罪的密碼:科學探案紀實》中精選了麥克唐奈和李昌鈺親自辦理的一些精彩案例,並且對原來的文字進行了一些修改。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 者: 何家弘 著 何家弘 譯 叢 書 名:法道紀實系列·何家弘作品集 出 版 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ISBN:9787811395822 出版時間:2009-06-01 版 次:1 頁 數:342 裝 幀:平裝 開 本:大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法律 > 犯罪學

編輯推薦

筆者從《血痕彈道指紋探奇》和《犯罪鑑識大師李昌鈺》這兩書中精選了麥克唐奈和李昌鈺親自辦理的一些精彩案例,並且對原來的文字進行了一些修改,編成《犯罪的密碼:科學探案紀實》,奉獻給從事刑事司法工作或者對刑事司法制度和偵查破案感興趣的讀者。這些真實的案例故事不僅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而且知識匯集、發人深省。筆者既是法學教授,也是偵探小說作家。《犯罪的密碼:科學探案紀實》不是教材,勝似教材;不是小說,勝似小說。
·查看全部>>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58折搶購 >>·獨唱團(韓寒主編,絕版熱賣) >>

內容簡介

作者何家弘,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證據學、偵查學方向)、證據學研究所所長,熱衷於法學普及工作。在《犯罪的密碼:科學探案紀實》中,他從《血痕彈道指紋探奇》和《犯罪鑑識大師李昌鈺》這兩《犯罪的密碼:科學探案紀實》中精選了麥克唐奈和李昌鈺親自辦理的一些精彩案例,並且對原來的文字進行了一些修改。

作者簡介

何家弘,美國西北大學法學博士(SJD),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證據學、偵查學方向)、證據學研究所所長;曾應邀在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擔任客座教授,在法國艾克斯一馬賽大學法學院做訪問學者,在我國台灣地區東吳大學法學院講授“刑事證據法”,並在最高人民檢察院(掛職)擔任瀆職侵權檢察廳副廳長;1999年入選北京市“優秀中青年法學家”,2003年被國家授予“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2004年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獎”,2005年被評為“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業餘時間從事文學創作,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小說五部,其中四部被譯成法文、一部被譯成義大利文出版,第一部英文版小說也即將問世,並有一部小說於2007年被英國《衛報》推薦為“亞洲十大犯罪(推理)小說”;熱衷乾法學普及工作,主編《法學家茶座》,曾經在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第12頻道)擔任“周末論法”節目的“嘉賓主持人”;代表著作為《何家弘作品集·法學文萃系列》五種:《從應然到實然——證據法學探究》、《從相似到同一——犯罪偵查研究》、《從它山到本土——刑事司法考究》、《從觀察到思考——外國要案評析》、《從通俗到深奧——法治文化雜論》,《何家弘作品集·犯罪懸疑小說系列》五種:《人生情淵——雙血型人》、《人生黑洞——股市幕後的罪惡》、《人生誤區——龍眼石之謎》、《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畫》、《人生狹路——黑蝙蝠·白蝙蝠》。
·查看全部>>

目錄

序言 我所認識的兩位“福爾摩斯”
上篇 麥克唐奈探案紀實
一/ 彈頭上的木纖維
(一)夕陽下的槍聲
(二)幸福生活的終結
(三)“外來侵略”的犧牲品
(四)執著的辯護律師
(五)月光下的法庭科學家
(六)奇怪的子彈填料
(七)去向不明的鉛
(八)公訴方的證明
(九)辯護方的證明
(十)最後的證明
二/ 噴濺血痕的證明
(一)他聽到了“血痕”一詞
(二)格林醫生的愛情故事
(三)不幸之中的不幸
(四)看不到的證據
(五)槍擊的彈道
(六)血痕的形狀
(七)麥克唐奈的“道理”
(八)法庭上的較量
(九)不無遺憾的結局
三/ 平安夜的慘案
(一)名門望族的恩愛夫妻
(二)聖誕前夕的交易
(三)驚擾晚宴的電話
(四)奇怪的殺人現場
(五)怪僻教授的學生
(六)相互矛盾的陳述
(七)證據逐漸吻合
(八)無法解讀的愛情詩
四/ 沒有屍體的兇殺案
(一)一個男人的夢想
(二)一個女人的遐想
(三)一個男人和女人的約會
(四)一個莫名其妙的夜晚
(五)一片暗紅色的血跡
(六)一個很愛出汗的人
(七)一支沒有煙垢的手槍
(八)一支帶有血跡的手槍
(九)一個折斷的“牙橋”
(十)一條印有小草莓圖案的內褲
(十一)一個可以解決難題的法庭科學家
(十二)一個科學證明的推斷
五/ 佩珀夫人的贖金
(一)世事茫茫難自料
(二)相逢何必曾相識
(三)今夜不知何處宿
(四)不識誰是畫中人
(五)踏破鐵鞋無覓處
(六)柳暗花明又一村
(七)條條大路通羅馬
(八)捲土重來未可知
(九)假作真時真亦假
(十)此時無聲勝有聲
下篇 李昌鈺探案紀實
六/ 離奇的交通事故
(一)令人費解的死亡時間
(二)不該出現的擦蹭血痕
(三)本該存在的臥室窗簾
(四)很難確定的殺人動機
(五)一念之差的罪惡深淵
七/ 按摩女郎的屍體
(一)她沒有按時來接女兒
(二)他看到一輛白色轎車
(三)他產生了錯覺
(四)他感到有些騎虎難下
(五)他用臉頰輕輕摩挲地毯
(六)他破譯了死者的遺傳密碼
(七)他終於站在了法庭上
八/ 罪惡的碎木機
(一)漂亮空嫂突然失蹤
(二)私人偵探的調查結果
(三)不無遺憾的測謊結論
(四)撲朔迷離的現場血痕
(五)案情重建的關鍵環節
(六)藥水顯現的油鋸號碼
(七)推理再現的案件經過
(八)獨具匠心的偵查試驗
(九)不無懸念的法庭審判
九/ 完美的謀殺
(一)急促的報警電話
(二)昏迷不醒的受傷者
(三)沒有講完的故事
(四)不無準備的意外求婚
(五)各具特色的開庭陳述
(六)控方證人講述的故事
(七)辯方證人講述的故事
(八)無可奈何的“流審”
(九)被人遺忘的證據
(十)截然不同的調查路線
(十一)突如其來的婚禮
(十二)出人預料的推理
(十三)針鋒相對的審前動議
(十四)急不可耐的律師
(十五)噴濺血痕的演示
(十六)殺人現場的“觀光”
(十七)現場血痕的講解
(十八)第一位辯護律師的盤詰
(十九)第二位辯護律師的盤詰
(二十)激動人心的最後辯論
十/ 神秘的夏威夷
(一)感恩節的“禮物”
(二)公路上的神秘女人
(三)警察中的百萬富翁
(四)夏威夷的魅力
(五)汽車內的血痕
(六)曠日持久的預審
(七)世人矚目的審判
附錄 一起並不複雜的冤案
(一)並非真正賭氣
(二)並不真實的美夢
(三)並非自願供述
(四)並不文明的審訊
(五)絕非公正的審判
(六)不無爭議的死刑
(七)不無阻力的翻案
·查看全部>>

前言

我所認識的兩位“福爾摩斯”
從野蠻到文明,從愚昧到科學,這是刑事司法活動中查明案件事實方法的歷史發展趨勢。如果說,野蠻的刑訊方法是司法愚昧的產物,那么,司法文明則是推動偵查方法科學化的重要力量。誠然,刑事司法的科學化必須以人類社會中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基礎,但是,沒有司法文明的促動,那些科學技術向刑事司法的轉化往往是隨機的和緩慢的。今天,人類所能掌握的科學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但是那些野蠻的查證方法仍然存在於很多國家的刑事司法過程之中。歸根結底,科學技術不僅要由人發明創造,而且要由人來運用。如果刑事司法人員不知道、不願意或者不能夠運用,那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只能閒置。由此可見,在刑事司法的科學化進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元素。
即使在科學技術不太發達的時代,人類社會中也有一些司法人員在努力運用科學方法去查明案件事實,譬如中國的宋慈和英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誠然,福爾摩斯並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偵探,但是他用來查明案件事實的方法也是當時刑事司法實踐的反映。實際上,柯南·道爾先生在創作福爾摩斯探案故事的時候就廣泛地借鑑了當時的科研成果和破案手段,如法醫檢驗、筆跡鑑定、足跡檢驗、毒物分析、微量物證識別等方面的知識。因此,除了超人的邏輯推理能力之外,運用科學知識是福爾摩斯探案的一個主要特點。其實,柯南·道爾本人就是個知識豐富的醫生,而且曾經在英國最早開設法醫學課程的愛丁堡大學受到了法醫學知識的薰陶。另外,柯南·道爾還是個相當出色的業餘偵探。他曾經利用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偵查知識和經驗,幫助司法機關查明了一些疑難案件。例如,在1903年發生於英國伯明罕附近的喬治·埃達治案件中,柯南·道爾就根據泥土種類的科學鑑定而成功地解救了那個被指控為殺人犯的無辜青年。如今,福爾摩斯似乎已然成為“科學偵探”的代稱,因此本書的兩位善於運用科學技術破案的主人公都曾經被人們譽為“福爾摩斯”。
1990年初,筆者在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做訪問學者期間,在法學院的圖書館裡看到了一本書名和內容都很吸引人的著作——《物證從不說謊——一位當代福爾摩斯的案例》(The Evidence Never Lies——The Casebook of a:Modem Sherlock Holmes)。該書作者阿爾弗雷德·劉易斯用文學的語言講述了一位法庭科學家親自辦理的一些案例,使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位法庭科學家名叫赫伯特·麥克唐奈。他本來是紐約州考寧縣一家玻璃廠的化學家,但是他對法庭科學很感興趣,便把業餘時間都用在了法庭科學的研究和實踐上。從1958年起,他就開始以法庭科學專家的身份向當地的執法機關提供諮詢和鑑定服務。後來,他辭去了玻璃廠的工作,成立了私人性質的法庭科學研究所,專門從事法庭科學的研究和鑑定工作。他是美國化學學會的會員,也是美國法庭科學學會和國際鑑定協會的會員。他在槍彈檢驗、血痕鑑定、指紋鑑定等方面是美國首屈一指的專家。另外,他的化學知識與法庭科學知識的結合還使他在指紋檢驗技術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在世界各國廣泛使用的顯現潛在手印的磁性粉末刷。
1990年夏天回到北京之後,我就集中精力把那本書翻譯成中文,由民眾出版社於1991年出版,編輯把書名改為《血痕彈道指紋探奇》。1992年,我又到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學博士學位。後來,我通過西北大學法學院的教授找到了麥克唐奈先生的電話號碼,然後給他打了電話。在電話中,我告訴他那本書的翻譯情況並表達了對他的敬意,還希望能夠在合適的時間邀請他到中國講學。他告訴我,他曾經到過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去講學,對於到中國講學也很感興趣,但是他對我那本譯著更感興趣。後來,我給他寄去了兩本書,一本送給他留念;一本請他轉交給該書作者劉易斯先生。
1993年的秋天,我在通過了西北大學法學院的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之後,便攜妻子和女兒到美國東部去旅行。我本來計畫在遊覽舉世聞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之後,開車從紐約州北部的布法羅市到紐約市的途中,繞道考寧縣去拜訪麥克唐奈先生的研究所,但是後來因為行程的安排太緊,我們那天晚上必須趕到紐約市的戴·弗雷斯特教授家,只好放棄了該計畫。留學回國之後,我曾經和一些部門聯繫過邀請麥克唐奈先生來華講學的事宜,但是因為經費問題而未能成行,成為我心中的一個遺憾。
如果說國內的讀者對於麥克唐奈的名字還不太熟悉的話,那么對李昌鈺的名字大概就不會感到陌生了。其實,我與李昌鈺博士相識更早。那是1985年的夏天,中國人民大學受教育部的委託和公安部第二研究所共同舉辦“物證技術講習班”。李昌鈺就是應邀前來講學的兩位美國教授之一。我當時正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攻讀犯罪偵查學的碩士學位,便參加了該學習班的組織接待工作,並擔任了另一位名叫戴·弗雷斯特的美國教授的講課翻譯。講學之餘,我陪同李昌鈺一行參觀了故宮、天壇、頤和園、長城、十三陵等名勝古蹟。講習班結束之後,我又陪同他們去了上海、蘇州、杭州、紹興等旅遊勝地。在那段時間裡,我們幾乎天天在一起。李昌鈺的博學、勤奮、精明和幽默,都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李昌鈺於1938年出生在中國江蘇省如皋縣的一個鄉紳家庭。他隨父母於1939年遷至上海,於1944年移居台灣。1960年,李昌鈺畢業於台灣“中央警官學院”,隨後到台北“警察局”工作。後來,他為了妻子宋妙娟到馬來西亞工作數年,又於1965年攜妻子來到美國,開始了邊打工邊學習的生活。1974年,李昌鈺在紐約大學獲得生物化學的碩士學位。次年,他又在該大學獲得了生物化學的博士學位。畢業後,他來到康乃狄克州的紐哈芬大學刑事司法系擔任教師,並且在該校創辦了一個法庭科學實驗室。1979年,他離開紐哈芬大學,來到康乃狄克州警察局實驗室擔任首席法庭科學家,後來又擔任了該實驗室的主任。由於在美國轟動一時的“甘迺迪涉嫌強姦案”和“辛普森涉嫌殺妻案”等案件中擔任法庭科學專家並且在法庭上有出色的表現,所以成為美國的“明星人物”。1998年,李昌鈺擔任了康乃狄克州公共安全部部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擔任州級警察首腦的華人。目前,李昌鈺已經退休,但是仍然活躍在法庭科學的教學、科研和鑑定工作中。1997年,應當時擔任法律出版社總編的賈京平先生的邀請和李昌鈺博士的委託,我根據有關的文字材料和影視資料,撰寫了一本李昌鈺的探案故事,書名為《犯罪鑑識大師李昌鈺》,由法律出版社於1998年出版。
這次編選個人文集,筆者就從《血痕彈道指紋探奇》和《犯罪鑑識大師李昌鈺》這兩本書中精選了麥克唐奈和李昌鈺親自辦理的一些精彩案例,並且對原來的文字進行了一些修改,編成本書,奉獻給從事刑事司法工作或者對刑事司法制度和偵查破案感興趣的讀者。這些真實的案例故事不僅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而且知識匯集、發人深省。筆者既是法學教授,也是偵探小說作家。我認為,這本書不是教材,勝似教材;不是小說,勝似小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