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喬家的三號院有一個犀牛望月鏡,它高兩米重一噸,採用東南亞的鐵梨木雕刻而成,是國家的一級文物。它同時也是喬家的鎮宅之寶,整個寶貝由三部分組成,上面是鏡子代表圓圓的月亮,中間是祥雲,底座是犀牛,因此叫“犀牛望月鏡”。
歷史
關於"犀牛望月鏡"有一個傳說。傳說犀牛本是天上一位神將,奉玉皇大帝旨意,下界傳達:“一日一餐三打扮”,結果卻誤傳為“一日三餐一打扮”因而玉帝逐其下天界為人間照福,犀牛為了儘快解決人間疾苦,讓百姓生活富裕、安康,便每當月圓之日時,回到天庭請求玉帝派財神爺光臨人間,助他一臂之力。從踏上天庭那日起,民間就有了“犀牛鎮家靈,望月回天庭,虔誠月兒圓,財神來光臨”的順口溜。犀牛望月鏡造型獨特,樣式美觀,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堪稱為稀世之珍品。鏡子是由三部分組成的,上面鏡子呈圓形,代表月亮,中間祥雲,底座是一隻犀牛,“犀牛”的諧音是“喜牛”,是大吉大利,喜從天降的吉祥物。 當年的晉商巨族-喬家大院的主人聞此傳說後,便尊奉“犀牛望月”為生財鎮宅之寶。從此“明月高照祥雲繞,安居樂業鴻運來”今喬家仍供奉其宅地內。
《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在大院拍攝時著名導演張藝謀把它陳列在劇中四姨太(鞏俐飾)的床前。
“犀牛望月鏡”系國家一級文物。
在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山西送了一面仿製的“犀牛望月鏡”給香港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刻意把中間的祥雲刻成1997朵,代表著香港回歸,寓意是特別深刻的。
內容
犀牛望月鏡是山西祁縣喬家大院三寶其中的一寶。
被譽為國寶“犀牛望月”,距今已有200餘年,牛,諧音“喜牛”,是一種大吉大利、喜從天降 的吉祥物,它是由東南亞進口鐵梨木精雕而成,鐵梨木不論分量多重,放入水裡,一是不沉,是不變形,上面鏡子上配以毛光玻璃,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價值超過三千萬美金。 這裡還有多有關犀牛的神話故事:
犀牛,在中國文化上很早就披上了神秘色彩。唐詩人李商隱的“心有靈犀一點通”中的“靈犀”指的就是犀牛。舊說犀牛是靈獸,角中有兩條白紋貫通兩端,後來將其比喻戀愛中的男女兩心相通。說起犀牛望月要講三個故事,一個傳說故事,一個神話故事,還有一個成語故事。
傳說故事是說雁盪山下有個姑娘叫玉貞,父母早亡,六歲就給花老財當牧童。玉貞每日晚睡早起,與牛相依為命。花老財是個貪色鬼,他見玉貞生得這么漂亮,起了邪心。
一天夜裡,花老財叫管家和打手將玉貞綁起來,正要朝姑娘撲去,豈料一條鐵鞭似的牛尾巴朝花老財臉上打來,並聳起兩隻鋒利的角,戳中老財的眼睛。老牛乘機咬斷了玉貞姑娘的繩索,跪下講:“快,快騎到我背上!”原來老牛是神仙下凡,只見它撒開四蹄,朝凌霞山頂跑,打手們叫喊著圍了上來。跑呀跑,跑到山崗頭,沒地方好跑了,老牛叫玉貞姑娘站在一隻牛角上,玉貞姑娘就乘著牛角飛上天去了。老牛變成了只獨角的石犀牛。玉貞姑娘一直飛到了月宮裡,從此犀牛仰頭朝天,在想念女主人。於是有了犀牛望月的典故。
神話故事是說犀牛原來是天上的一位神將,受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傳達起居規範,要求人們:“一日一餐三打扮”。意思是注重禮儀,少食甘味。而犀牛到花花世界後被擾亂了心神,將玉皇大帝的旨意傳達成“一日三餐一打扮”,把天帝的意思全弄反了。天帝大怒,將它罰下天界。由於它思念天宮生活,一到晚上就抬頭望月,這就是“犀牛望月”的緣起。“犀牛望月”,也叫“吳牛喘月”,“吳牛喘月”就是一條成語。吳牛,指江淮一帶的水牛。吳地水牛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因懼怕太陽曝曬而喘息不止。比喻害怕類似的東西,亦指炎熱的暑天。此語出自南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這是晉武帝嘲笑一位有風濕病大臣的俏皮話,沒想到竟成了一個成語。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丁都護歌》一詩中曾有:“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之句,感嘆船工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