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瑞莎[特瑞莎修女(1910-1997)]

特瑞莎[特瑞莎修女(1910-1997)]
特瑞莎[特瑞莎修女(1910-1997)]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特瑞莎修女 (Mother Teresa),即真福德蘭修女(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6日-1997年9月5日),原名艾格尼絲·剛察·博亞丘(Agnes Gonxha Bojaxhiu,中國大陸、台灣譯作德蕾莎修女, 港澳譯作德蘭修女,又譯作德肋撒修女、泰瑞莎修女、特瑞莎修女),著名天主教慈善工作家,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於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2003年10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把她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單。德蘭修女也有“加爾各答的天使”的美譽。

基本信息

修女

從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手中接受自由獎 從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手中接受自由獎

生平

特里莎修女1910年出生於阿爾巴尼亞。因受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影響,她18歲時離開家鄉來到印度,投身於慈善事業。1949年,特里莎修女在加爾各答創立了慈善機構——“慈善會”,並且以此為基地,在印度開展救助孤兒、窮人、老人和麻風病患者的慈善工作。

特里莎修女先後在印度和其他國家創辦了50餘所學校、醫院、濟貧所、青年中心和孤兒院。她曾先後獲得印度尼赫魯獎金、美國約瑟夫·甘迺迪基金會獎金和羅馬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和平獎金,並獲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

1997年9月5日,特里莎因心臟病在加爾各答逝世,享年87歲。

早期的生活

特里莎修女的本名是 艾格尼絲·剛察·博亞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個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裔人。就在斯科普里老城石橋附近。父親尼古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雜貨承包商,母親名為Dranafila Bojaxhiu,她是末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她所居住的城市多為穆斯林和東正教信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特里莎修女出生的那一年,正好阿爾巴尼亞人起來叛亂。兩年後巴爾幹戰爭爆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特里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8歲(1918年)時父親去世,母親肩負起整個家庭的擔子和照顧三個小孩的責任。10歲(1920年)時她到克羅埃西亞讀書。她曾說,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Sisters of Loreto),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特里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特里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特里莎(Saint T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特里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特里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麻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特里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折磨著特里莎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蒂岡請求下,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終於給特里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分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特里莎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特里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 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沙龍,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小故事

有一天,德蘭修女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蘭修女蹲下來仔細一看:破布裹著腳,爬滿了螞蟻,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還有一口氣,她為老婦人趕走蒼蠅,驅走螞蟻,擦去血跡和蛆蟲。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裏,必死無疑。於是她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動,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醫院開始時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不予理會,但醫師在德蘭修女的再三懇求下,便治理老婦人,然後對德蘭修女說:“必須暫時住院,等脫離危險期後,再需找個地方靜養。”德蘭修女把病人托給醫院後,立即到市公所上保健課,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場所。市公所保健課的課長是位熱心的人,他仔細聽完德蘭修女的請求後,便帶她來到加爾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應將寺廟後面信徒朝拜後的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他使用。他們一開始受到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理由是德蘭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蘭修女不畏反對,依然在街頭搶救許多臨危的病患到收容所來替他們清洗,給他們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侶,此舉感動了許多的印度人,於是反對聲浪就漸漸平息了。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不到一天的時間,修女們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其中有個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著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光靠德蘭修女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蘭修女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或飢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傳播了主的愛。

貧民區學校

1948年,38歲的特里薩修女離開愛爾蘭的羅瑞托修道院,來到印度加爾各答。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了羅瑞托修女穿著的藍色的道袍,改穿印度平民婦女常穿的白色棉紗麗。

特里薩修女是在車站後面的貧民窟展開工作的。這裡到處是破爛不堪的小木屋和衣衫襤褸的髒孩子。有一天,一個說孟加拉語的小孩,向特里薩修女要東西,這個孩子只有一條腿,而且斷肢處還在流血。特里薩修女準備取藥給他包紮時,小孩卻說他想要吃的東西,邊說邊做出吃東西的樣子。此時她身上只有五個盧比,於是很抱歉地對小孩說:“我是個窮修女,我只能替你包紮傷口。”正準備幫他塗藥的時候,小孩突然抓過藥品,叫著“這個給我”,便拄著拐棍向貧民窟跑去。想了解究竟的特里薩修女緊跟著小孩跑進一個小窩棚,窩棚裡面漆黑一片,隱隱約約地可以看見木板上躺著一個婦女,在她身邊還有一個嬰孩和一個約五歲的女孩,三個人骨瘦如柴,目光呆滯,非常虛弱。她用孟加拉語與他們交談,知道了小孩叫巴布,八歲了,那個婦女是他的母親,患有結核病,窩棚里的另外兩個小孩是他的弟弟妹妹。特里薩修女只能把她所帶的維生素丸給了他們,那婦人十分感激,向她行合掌禮,並說:“這裡邊還有生著病的老婦人,也請你看看她。”特里薩修女聽到這句話,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動:為什麼窮人會有那么善良的心?自己患著病,還關心著別人呢!

成立清心之家

這所名符其實的貧病、垂死者收容院終於在1952年八月正在成立,當時在入口處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尼爾瑪.刮德”, 就是孟加拉語中“清心之家”的意思。七年後,特瑞莎修女的仁愛傳教會分別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蘭奇設立了兩座這樣的垂死者收容院。

苦難世界的港灣

特瑞莎修女這是一個讓所有人感動而敬重的名字。這是一位讓人們感到溫暖的女人。沒有一個世俗的標準可以描述她,她母親般的笑容讓你感到心靈有了依靠。特瑞莎修女,一個沉默的行動者,用她瘦小的身軀承擔了整個世界的苦難。

當她選擇了安撫人世間的苦難作為一生的目標是,她注定與珠寶容顏,風花雪夜沒有關係。但世界因為她而顯得溫暖。她就用一顆質樸仁慈的心表達自己,

1931年的她,選擇“特瑞莎”做教名。 特瑞莎(Teresa)源於西班牙聖女之名,特瑞莎修女從18歲定下了自己的目標就再也沒有懷疑過。

她絕不是一個握著窮人的手面對攝像機微笑的人。她遠離媒體,真正地深入災難的邊緣,貧窮人家。

1948年,她領導創立慈善機構,專門照顧生命垂危者和無家可歸的人。1950年,她創立了麻風患者城,積極救助麻風病患者。

1979年,特瑞莎修女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她的成績遠遠超過世俗的定義。她所做的事情無從悉數,她走過的地方,所有人都在呼喚她的名字。

1997年特瑞薩修女完成了自己在人世間的職責,離開了我們。但在她的墓碑上,刻著這樣話,讀著它,就好象她就在我們身邊一樣:

去愛別人,如同我曾經愛過你——Love another as I have loved U.

紀錄片

1960年代,特瑞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爾各答成為知名的地方,在街頭生病、需要幫助的患者都知道這個能夠讓他們安息的地方,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因人手不足,開始招募世界各地的義工,透過義工的口耳相傳,也打開了世界的知名度。1969年,英國記者馬科爾·蒙格瑞奇拍攝了一部以特瑞莎修女為主的紀錄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頭驚人的貧窮和無助,以及特瑞莎修女決定終身侍奉最貧窮的人的精神,讓許多人相當感動,也讓特瑞莎修女變成了世界名人。

特瑞莎修女語錄:

最美好的一天是今天

最簡單的事是犯錯

最大的障礙是害怕

最嚴重的錯誤是自暴自棄

萬惡的根源是自私

最好的休閒活動是工作

最沉重的挫敗是灰心

最好的老師是兒童

最優先的需要是溝通

最令人快樂的事是幫助別人

最大的缺點是壞脾氣

獲獎

1971年,教宗保祿六世頒給特瑞莎修女“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和平獎”;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國際獎也頒發給她;1985年美國總統自由勳章;1994年美國國會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國名譽公民;還有許多大學的名譽學位。

1979年的最重要的諾貝爾和平獎,也頒發給她。當時她拒絕了頒獎宴會和獎金。媒體問及她:“我們可能做什麼促進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愛您的家庭。”

健康惡化與過世

1983年,特瑞莎修女到羅馬拜訪教宗約翰·保羅二世時,心臟病第一次發作。1989年心臟病第二次發作時,她接受了人工心臟的安裝,1991年從墨西哥拜訪回來之後,得了肺炎,健康日趨惡化。於是她向博濟會提出辭職,理由是她已無法像其他修女一樣全天照顧病患,在修會的秘密投票下,其他修女和修士都投票希望特瑞莎修女要留在博濟會領導她們。

1997年3月13日,她因健康再度惡化而決定退出了博濟會。4月,特瑞莎修女跌倒並傷到鎖骨。8月時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但健康並未見好轉。同年9月5日,87歲時逝世。特瑞莎修女留下了4000個修會的修女,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個慈善工作。印度為她舉行了國葬。

宣聖之道

特瑞莎修女去世後,加爾各答成為立了一個委員會,向教廷聖人部申請特瑞莎修女宣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2003年10月破例把特瑞莎修女列入了真福名單,是“宣聖四步”的第三步。現時,教廷聖人部已經展開有關的蒐集,以是否把特瑞莎修女列入聖品作準備。

批評

英國作家克里斯多弗·息金斯(Christopher Hitchens)寫了一本研究特瑞莎修女的專書,書名叫做《宣教立場: 德蘭修女理論與實踐》(The Missionary Position: Mother Teresa in Theory and Practice)。他講了一句話:“你所知道的特瑞莎修女,不是部份是假的,而是全部都是假的。”書中對德蕾莎修女有以下的指控:

特瑞莎修女所服務的印度城市加爾各答(Calcutta)簡直是人間地獄:其實不然,加爾各答是現代化的大城市,大部分報導特瑞莎修女的文章都誇大了加爾各答窮苦的程度。特瑞莎修女把她的一生奉獻給加爾各答:不然,特瑞莎修女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梵蒂岡,或是訪問其他的國家,她很少在加爾各答。特瑞莎修女的慈善組織幫助了無數的窮苦人:不然,儘管特瑞莎修女收到大量的捐款,這些錢很少用在窮人身上。Chartjee 寫的書《Mother Teresa: The Final Verdict》詳細的列出印度幾十年來的重大災害,特瑞莎修女的組織幾乎完全沒有過問。特瑞莎修女在接受訪問時提到她所經營的孤兒院、收容所……等等,這些機構常常是修女信口開河編造出來的,其實完全不存在。那些捐款都到哪裡去了?沒有人知道,因為特瑞莎修女的教會是全印度唯一不公開帳目的慈善機構。許多錢毫無疑問,很多是用在擴充教會上。特瑞莎修女的療養院沒有救護車,她的修女卻有專車參加禱告會。許多捐款給特瑞莎修女的人以為他們捐的錢是用來購買醫療設備、整建醫院,或是雇用醫生,其實不然。儘管是在修女名聲最高漲的時候,她的療養院仍然在使用最不專業的設備。特瑞莎修女是無私的人道主義者:正好相反,她是偏執而且殘酷的基本教義派。特瑞莎修女對於“痛苦”有一種不健康的崇拜,她認為受苦是讓人接近最直接上帝的途徑。因此,她所經營的“療養院”不是用來治療窮苦的人,而是讓他們痛苦的死亡的場所。特瑞莎修女的療養院沒有任何現代化的醫療設備,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沒有受過醫療訓練的修女,她們使用沒有消毒的針筒,不使用任何止痛藥,也不打算治好任何人。因為修女禁止使用止痛藥,許多病人都是在最痛苦的情況下死亡。特瑞莎修女唯一在乎的事是傳教,她常常在違反病人的意願之下幫回教徒施洗。Chatterjee的書詳細的描述了儘管在生死攸關的場合,特瑞莎修女也不願讓病人住她的療養院。特瑞莎修女擁有無上的智慧:特瑞莎修女活在想像的世界裡,與現實脫節。她強力反對墮胎,反對節育,頑固的程度只能用用愚蠢一詞形容。特瑞莎修女施展神跡,因而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所謂的神跡後來都被證實是偽造的。  知名無神論反宗教人士、記者克里斯多弗·息金斯認為,特瑞莎修女的組織的目的是以信仰的方式倡導受苦,而不是幫助有需求的人。在1981年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您是否在教導窮人應該忍受苦難?”特瑞莎修女回答道:“我認為,窮人接受自己的命運、與受難的基督分享痛苦是非常美好的。我認為,窮人受苦會對這個世界更有幫助。”

查特基(Chatterjee)說,特瑞莎修女以“窮人的幫助者”的形象出現,誤導了公眾。在她最大的收容所里,也僅有二、三百人。加爾各答的另一清教慈善組織神召會,每日發放18000份免費餐,遠遠多於特瑞莎修女全部收容所發放數量的總和。

查特基說,特瑞莎修女的許多機構只傳教而不做任何慈善活動。例如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八所設施未收容任何人,全部經費都用於傳教。

魔獸世界

所認可的人類

特瑞莎是敦霍爾德城堡的領主——布萊克摩爾的傭人的女兒,後來她成為布萊克摩爾的情婦。

當布萊克摩爾把還是嬰兒的薩爾帶回敦霍爾德城堡的時候,薩爾不吃東西差點餓死。

年幼的特瑞莎說:“為什麼不用奶水餵他呢?他還是個嬰兒。”

在特瑞莎母親的巨大犧牲下,薩爾終於沒有餓死。而弟弟在一場高燒中死去以後,特瑞莎就把薩爾當做自己的弟弟看待。

角鬥士訓練

但是薩爾隨後就被布萊克摩爾帶走作為角鬥士訓練。

一次偶然的機會,布萊克摩爾叫特瑞莎給薩爾送去一些書,特瑞莎用這個機會和薩爾開始了書信的交流,並經常給薩爾送去一些書籍讓他閱讀和了解外面的世界。

在薩爾19歲那年,一次決鬥的失敗讓布萊克摩爾大發雷霆使薩爾萌生了逃跑的念頭。在信里和特瑞莎說了這些以後,特瑞莎決定協助他逃跑。

特瑞莎向布萊克摩爾請假(這是她已經是布萊克摩爾的情婦了),解開坐騎然後在敦霍爾德城堡中點火,讓薩爾趁亂逃出(雖然在魔獸世界的時光之穴——逃離敦霍爾德這個副本中是玩家去點的火)。

幾年後薩爾開始解放收容所,在奧格瑞姆·毀滅之錘犧牲後,薩爾意識到打下敦霍爾德城堡才是關鍵。為了避免無謂的犧牲,薩爾在進攻前約見了特瑞莎,希望她能勸說布萊克摩爾。

遺憾的是早在薩爾逃跑時被收繳的信件中布萊克摩爾就知道特瑞莎和薩爾的關係。這次特瑞莎竟然勸說布萊克摩爾投降,令酩酊大醉的布萊克摩爾失去了理智,殺死了這個“自己還有點喜愛”的女人,並把她的頭顱給薩爾看。

薩爾憤怒的殺死了布萊克摩爾,並用地震摧毀了整個敦霍爾德城堡。

魔獸世界的時光之穴——逃離敦霍爾德這個副本中,薩爾逃出城堡後在塔倫米爾與特瑞莎見面,玩家也得以看到這位偉大的,跨越種族界限的人類女性。

而時光守護者在洗掉2人的記憶時所說的“至於特瑞莎,她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就是作為布萊克摩爾的情婦以及最終被殺害的 命運。

小說家

Teresa Medeiros是一位在美國獲獎的愛情小說家,她的書印刷超過八百萬本。在她21歲的時候寫了第一本書,後來也出版了16本書,在她變成有名的小說家之前,她是一個護士,根據她的官方的傳記,她和她的丈夫和一隻神經質的貓住在美國肯塔基州。她的所有的書都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里,他得了PRISM獎2次,也獲得2次Waldenbooks Award,同時,她是Romance Writers of America的創始會員,她也是肯特州羅曼寫作家和小說家的成員。

學院

特瑞莎學院(Colegio de las Teresianas, 1888-1889),1888年10月19日高第接下建造特瑞莎學院的工程 ;依照建築師柏斯(J. B. Pons)的設計圖改良,以往修女院的窗戶都非常小,而且裝著鐵條,宛如住在監獄一樣,但高第所設計的卻是門戶大開的窗戶,修改這座修道院時,他受自然主義學者魯斯金的理論影響,認為好的結構是由簡單的風格造成,所以設計趨於乾淨流暢,建築整體就是裝飾,代表作如特瑞莎學院、卡爾文特之家。在高第所設計的特瑞莎學院藍圖中,右邊窗戶的線條,沒有直線,只有弧線,這就是所謂的"高第拱",左邊那個窗戶則是羅馬拱,大拋物拱的造型將該學院的莊嚴性質表現無遺。

高第終身未婚,因為他所愛的女子遁入修道院成為修女,為了能夠讓修女看到外面的世界,不要和外界斷了音訊,所以,高第設計了這么大的窗子,其實也是為了看清楚愛人吧?!

特瑞莎學院的走廊 特瑞莎學院的走廊

特瑞莎學院的走廊,大拋物拱的造型將該學院的莊嚴性質表現無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