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整合理論

特徵整合理論,是一個涉及自動加工的注意理論。他們將特徵看作是某個維量的一個特定值,而客體是一些特徵的結合。

Treisman 和 Gelade 提出的特徵整合理論,是一個涉及自動加工的注意理論。他們將特徵看作是某個維量的一個特定值,而客體是一些特徵的結合。
例如,圖形和顏色都是維量,三角形和紅色則分別是這兩個維量的值,而紅色三角形是圖形維量的“三角形”值和顏色維量的“紅色”值兩個特徵組成的客體。
Treisman認為,視覺加工過程分為兩個階段(見下圖)。
⑴特徵登記階段,相當於前注意階段:此時人幾乎不需要努力,甚至意識不到它的發生。前注意加工可以幫助人們對周圍環境進行指向性的搜尋。視覺系統從光刺激模式中抽取特徵,是一種平行的、自動化的加工過程。Treiasman假定,視覺早期階段只能檢測獨立的特徵,包括顏色、尺寸、方向、反差、傾斜性、曲率和線段端點等,還可能包括運動和距離的遠近差別。這些特徵處於自由漂浮狀態(free-floating state)(不受所屬客體的約束,其位置在主觀上是不確定的)。知覺系統對各個維量的特徵進行獨立的編碼,這些個別特徵的心理表征叫特徵地圖(feature map)。
註:前注意階段不能檢測特徵之間的關係。
⑵特徵整合階段(物體知覺階段)。知覺系統把彼此分開的特徵(特徵表征)正確聯繫起來,形成能夠對某一物體的表征。此階段,要求對特徵進行定位,即確定特徵的邊界位置在哪裡。這是叫位置地圖(map of locations)。處理特徵的位置信息需要集中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就像膠水一樣,把原始的、彼此分開的特徵整合為一個單一的物體。這一系列加工過程較前者要慢一些。由於需要努力,當注意超負荷或人們分心時,特別是對注意的要求很高時,就會將刺激的特徵不恰當地結合,造成錯覺現象。
特徵整合發生在視覺處理的後期階段,是一種非自動化的、序列的處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