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組合

物種組合

生物的變異是由組合引起的,比如基因重組與染色體的組合造成變異,組合作為一條主線縱貫於整個生物史。一個新的物種是通過組合發生的,相同的物種組成種群,而不同的物種組成在一起就成了群落,所以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徵。

基本內容

組合始終貫穿於整個生物進化的過程中,物種的形成離不開組合,組合創造了物種。無機分子通過組合形成了小分子有機物,如甲烷、氨等,小分子有機物組合形成胺基酸、核苷酸等,再組合便形成蛋白質、核酸等,蛋白質、核酸等組合成多分子體系,多分子聚合體產生膜與外界隔開便形成了原始的細胞。

組合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自我發生的,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原始細胞產生後,真核生物發生,真核生物產生的內共生說是組合說的一個具體例子。

物種的形成有兩種基本模式:漸進式和跳躍式。大多數物種是在地質上可忽略不計的短時間內完成的,這個迅速的過程叫做成種作用。而物種通過大變化而形成後,其變化就進入一個相對緩慢的階段,這就是“平衡”階段。

物種組成

長白山次生楊樺林是該地區闊葉紅松林經皆伐和火燒等破壞後恢復形成的主要次生林類型之一,是闊葉紅松林次生演替系列中的重要階段。參照巴拿馬巴洛科羅拉多島 (Barro Colorado Island,BCI)50hm 熱帶雨林樣地的技術規範,於2005年在長白山北坡的自然保護區內建立了一塊5hm 的次生楊樺林長期監測樣地,對樣地內所有胸徑≥1cm的木本植物進行了詳細的定位調查。

對樣地的物種組成與群落結構的分析表明:次生楊樺林樣地物種組成豐富,共包括16科28屬44種;區系特徵明顯,北溫帶成分占主要部分;樣地內被監測的樹木個體數為20101,不包括分枝的獨立個體數為16565;優勢樹種明顯,從個體數、平均胸徑、胸高斷面積和重要值等分析來看,演替先鋒樹種白樺 (Betula platyphylla)和山楊 (Populus davidiana)在群落中占有絕對優勢地位,但從徑級結構來看,它們的更新卻非常差,隨著演替的進展,這些先鋒樹種將逐漸走向衰亡;闊葉紅松林中的主要樹種如紅松 (Pinusko-raiensis)和紫椴 (Tilia amurensis)等已經在次生楊樺林中占有了一定的比例,林下更新良好,逐漸進入林冠層並最終取代楊樺等成為該森林的優勢種;從物種的空間分布格局來看,演替先鋒樹種和闊葉紅松林中的主要樹種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聚集性分布格局,而其它的小喬木和灌木樹種則表現出明顯的聚集性分布格局,但與地形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相關性。

研究表明,物種組成顯著影響群落的補償效應。在施肥情況下,物種豐富群落有較高的補償效應: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加,群落補償效應有降低趨勢,但隨著生長年限的增加,密度對補償效應的影響變得不顯著;施肥顯著提高了群落的補償效應;隨著生長年限的延長,群落補償效應有升高趨勢。

干擾因素

在岷江上游大溝流域 ,沿著人為干擾梯度 ,調查了退化榛櫟群落的結構及其物種組成變化。結果表明 :

1、除密度外,群落木本層的結構特性(密度、高度、生物量、基徑面積和物種多樣性)與干擾強度的增加呈負相關,而其草本物種多樣性、生態優勢度呈正反應,但地上生物量變化呈現相反的趨勢;

2、根據群落內植物種群密度(或蓋度)在干擾梯度上的回響變化,群落內 47個種可基本上分成 3個反應種組:16個為擴展種 (invasivespecies),隨干擾強度增大而種群數量明顯增多。 6個為敏感種 (sensitivespecies),隨干擾強度增大而種群數量明顯減小,若干擾繼續下去,這些種將處於局部瀕危狀態或局部滅亡。其餘 25個為忍耐種 (tolerantspecies),隨干擾強度變化並未表現出明顯的種群數量變化。相關的觀察和分析暗示出,在持續的人為干擾體系作用下大溝流域植物群落退化的終點很可能是多刺、多毛灌木為優勢的刺灌叢,而不是一般認為的裸地或草坡。

3、群落退化主要表現為結構的退化,而物種組成變化相對滯後,表明群落結構較物種組成對干擾的回響更敏感,因而可作為干擾的指示者。

組合套用

多物種組合種植,是生態茶園的一大特點,也是生態茶園的生態調控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創造多層多種人工生態系統,從而達到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努力提高太陽能利用率,實現生產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多物種立體組合,所表現的共同特點是,生態環境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高。不論何種間作,光能和土地利用率比純茶園高,表現為:

形成生態小氣候環境。

由於茶園光照強度減弱,漫射光增強,有利於氮化合物及其他芳香物質的形成,各種有效成分增加,有利於提高茶葉品質。

不論何種間作,茶籽結實量比純茶園減少,一般可減少66%~75%,有效控制茶樹生殖生長,降低養分消耗促進茶葉生長,從而有利於提高產量。

各種間作物種殘落的花、葉等,除了增加地面糙率,削弱地表涇流,減少水土流失外,還可以減少蒸發量,提高土壤含水量約5.3%~7.2%,腐爛後,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達到保土、保水、保肥作用。

綜合開發經濟效益高,間作物與茶的多種經營,改善了單一經營的局面,形成了多種作物互補的作用,綜合效益高。

1.

形成生態小氣候環境。

2.

由於茶園光照強度減弱,漫射光增強,有利於氮化合物及其他芳香物質的形成,各種有效成分增加,有利於提高茶葉品質。

3.

不論何種間作,茶籽結實量比純茶園減少,一般可減少66%~75%,有效控制茶樹生殖生長,降低養分消耗促進茶葉生長,從而有利於提高產量。

4.

各種間作物種殘落的花、葉等,除了增加地面糙率,削弱地表涇流,減少水土流失外,還可以減少蒸發量,提高土壤含水量約5.3%~7.2%,腐爛後,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達到保土、保水、保肥作用。

5.

綜合開發經濟效益高,間作物與茶的多種經營,改善了單一經營的局面,形成了多種作物互補的作用,綜合效益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