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約翰·麥克伯尼上校 ( 科林·法瑞爾 飾)左腿受傷,昏倒在樹叢中,少女簡 ( 安格瑞·瑞思 飾)將他救到附近的女子寄宿學校中修養。女學生們說服了學校負責人瑪莎小姐 (妮可·基德曼飾)收留他。隨著身體好轉,英俊的上校展現出無比的魅力,兩位女教師和四名女學生因為他而爭風吃醋,學校中暗流涌動。上校和艾麗西亞 ( 艾麗·范寧 飾)的私情被撞破之後,對他一片痴心的女教師埃德溫娜·達布尼 ( 克爾斯滕·鄧斯特 飾)受到深深的傷害,失手將上校推下了樓。上校腿傷復發,瑪莎小姐在他昏迷之際只好做主為他截肢。甦醒後的上校怒不可遏,想要對女校的人展開復仇,而瑪莎小姐和她的學生們並不想受制於他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科林·法瑞爾 | 約翰·麥克伯尼 | |
妮可·基德曼 | 瑪莎 | |
艾麗·范寧 | 艾麗西亞 | |
克爾斯滕·鄧斯特 | 埃德溫娜·達布尼 | |
安格瑞·瑞思 | 簡 | |
奧娜·勞倫斯 | 艾米 | |
艾迪生·里克 | 瑪麗 | |
韋恩·佩雷 | 上尉 | |
Matt Story | 盟軍士兵 | |
艾瑪·霍華德 | 艾米麗 | |
Rod J. Pierce | 盟軍士兵 | |
埃里克·伊恩 | 盟軍士兵 |
職員表
製作人 | 羅曼·科波拉、索菲亞·科波、Youree Henley、羅伯特·奧蒂茲、弗雷德·魯斯、Anne Ross |
原著 | 托馬斯·卡利南 |
導演 | 索菲亞·科波拉 |
副導演(助理) | Steve Lonano、Paul Uddo、Gerson Paz |
編劇 | 索菲亞·科波拉 |
攝影 | 菲利浦·勒素 |
剪輯 | Sarah Flack |
選角導演 | Courtney Sheinin、Nicole Daniels |
藝術指導 | Anne Ross |
美術設計 | Jennifer Dehghan |
造型設計 | Mia Goff、Natalie Christine Johnson、Shandra Page、Adam Walls、Elvis Jones、Tony Ward |
服裝設計 | Stacey Battat |
視覺特效 | Joseph Oberle |
錄音 | Paul Ledford、Rachel Grissom、Jon Krupp、Charlie Mascagni、Roger J. Sacdalan |
布景師 | Amy Beth Silver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與1971年版同名電影的不同
•1971年版本中,女校長瑪莎與自己逝去的表哥有亂倫之戀,女老師埃德溫娜與瑪莎關係極好,是瑪莎心目中學校的接班人,這兩個人物的筆觸在2017年版本里沒有被其他寫法所占據,反而被剔除。
•1971年版本中,艾麗西亞先是在花園裡勾引麥克伯尼,而後被埃德溫娜撞見,麥克伯尼馬上把艾麗西亞支開,然後偷偷與埃德溫娜擁吻,艾麗西亞發現後心生嫉妒跑到門口繫上藍布,暗示南方軍學校有逃兵,女校長瑪莎一發現就偷偷把藍布扯下;1971年版本中,就只剩兩人擁吻與艾麗西亞開門干擾的場面設計了。
•1971年版本中,麥克伯尼被小女孩送到學校後,學校里有幾個女學生是討厭北方兵並一直持反對意見的,而在2017年版本,所有的女學生都被這個男人的魅力所吸引。
•1971年版本中存在一位黑人女奴隸的角色,她的個性強硬,當麥克伯尼因為斷腿而憤怒發狂,她絲毫不感到畏懼;在2017年版本在開場不久就讓劇中人物提及了奴隸離開學校的事實,之後就沒有表現任何關於黑人與種族的話題。
•2017年版本中對宗教信仰方面的描繪是原版1971年版本中所沒有的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2017年5月28日 | 第7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 | 最佳導演獎 | 索菲亞·科波拉 | 獲獎 |
金棕櫚獎-最佳影片 | 《牡丹花下》 | 提名 |
製作發行
主創單位
製作單位 | American Zoetrope、FR Productions |
發行單位 | 焦點電影(美國)、環球影業(非美國) |
影片上映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法國 | 2017年5月24日(坎城電影節) | 澳大利亞 | 2017年6月17日(悉尼電影節) |
美國 | 2017年6月23日(限定) | 德國 | 2017年6月29日 |
美國 | 2017年6月30日 | 希臘 | 2017年7月6日 |
西班牙 | 2017年7月7日 | 澳大利亞 | 2017年7月13日 |
英國 | 2017年7月14日 | 愛沙尼亞 | 2017年7月21日 |
新加坡 | 2017年7月27日 | 中國台灣 | 2017年7月28日 |
法國 | 2017年8月23日 | 巴西 | 2017年8月24日 |
匈牙利 | 2017年8月31日 | 波蘭 | 2017年9月1日 |
瑞典 | 2017年9月1日 | 中國香港 | 2017年9月7日 |
荷蘭 | 2017年9月7日 | 義大利 | 2017年9月14日 |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
影片評價
導演的淺薄,使這部電影的水準停留在一部中等層次的美劇層面。她將1971年版里人性的寬度刻意拉到一個狹窄的層面上,只是單純地從性與信仰兩個角度來解釋人物之間的關係。每個人都少了人性的寬度,看不到利用、爭鬥,於是歷史背景也不再重要,純粹當成一個獵奇的愛情抓馬電影看看倒是湊合。在這一層面上來說,對兩性情感的處理,她也是簡單化了:電影裡不同年齡層的女性,面對這個男性所展現出了不同的訴求,比如妮可基德曼飾演的院長,明顯喜歡男主角,但在這份“兩性關係”中,她代表了克制與控制,鄧斯特飾演的老師與男主是婚姻的需求,而范寧飾演的女學生則是單純的性衝動,發現男主的少女簡,與男主更像父女的關係。
做為女性導演,這部電影裡女性之間亦敵亦友,相互扶持的關係,完全是一個可以發揮的地方。但科波拉並沒有選擇展現出來,反而女性角色之間的性格,都被年齡、職位角色所限定,導致人物性格被功能化和符號化,完全不立體 。 (騰訊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