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鴻[2009年第2號颱風]

燦鴻[2009年第2號颱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颱風燦鴻(英語:Typhoon Chan-hom,台灣譯作昌鴻,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Emong;國際編號:0902,JTWC:02W)是2009年第2號颱風,於2009年5月2日在中國南海形成,隨後向東北方向移動,7日登入菲律賓後持續減弱,9日在宮古島以東海面上消失。該颱風造成菲律賓10人死亡,數百名居民逃離家園,數千名旅客滯留。

發展過程

產生背景

4月中旬隨著孟加拉國灣氣旋BIJLI的生成和發展,南海至西北太平洋地區季風出現了短期的加強。由於中緯度經向活躍和副高中心普遍偏東,使季風與南下的的東北風相互接觸。在4月下旬開始南海至西北太平洋的輻合活動明顯加強,季風槽擾動不斷生成。最後在下旬後期和5月初,先後發展出01w鯨魚和02w燦鴻。

颱風形成

2009年5月2日的凌晨(台北時間),在南海的活躍季風槽中發展出一熱帶擾動。由於副高位置太東以及季風槽中有數個低壓系統形成,引導氣流並不明顯。該擾動初時移動緩慢,中心近乎滯留或向偏東方向重新定位。衛星影像上擾動的形態一般,LLCC外露,對流持續發展。 圖1.1擾動形成的衛星影像

大氣環境上,季風槽在2日都位於良好的輻散環境之下,而擾動所處位置垂直風切變較低,加上合適水溫,有利擾動的發展。

當時的東亞大氣環流狀態為:

燦鴻[2009年第2號颱風] 燦鴻[2009年第2號颱風]

1,新一波高空槽經向形成,其相聯的鋒面雲系正在東移南下;

2,前一波經向出海的冷高壓變性,加上相關的高壓脊向南海延伸,為日本南部海域-中國東南部帶來晴朗的天氣;

3,季風槽活躍和廣闊,有三個明顯的低壓系統發展;

4,副高東退至西太東部,後期隨時間的推移慢慢低緯西伸。整個環流狀態和一般春夏季環流類似,定格了擾動將來發展過程中的移動路徑:東北或東北偏東。

發展路徑

2009年5月3日,擾動繼續發展,並於晚上獲得JMA名燦鴻,同時JTWC將其升格02W。當時強度在30海浬左右。隨著燦鴻的發展,原本外露的LLCC翌日開始被強烈的冷雲區覆蓋。在燦鴻的發展初期,南海南部總體環境適中,燦鴻中心附近輻散中等、垂直風切變偏低。相反南海北部的垂直風切變隨著高空槽的東移南壓開始增強,對後期燦鴻在呂宋北部的減弱過程中提供一個作用因子。

2009年5月4日的發展,隨著燦鴻強度的加深,以及在季風槽廣闊的水汽帶的支持下,燦鴻發展出大型環流並伴隨強對流消長。整個系統更顯季風性質。由於環流的增大給中心整合帶來影響,燦鴻相關係統在經歷48h的快速發展後,增強開始變得緩慢和穩定。同日稍後時間強度逹熱帶風暴上限40-45海浬。2009年5月5日早上,燦鴻ADT近60海浬,但凌晨風場反演約45-50海浬左右。由於燦鴻所處的大氣環境良好,受到南海北部至印支半島的高壓帶來的輻散影響。儘管午後受到日際變化和槽後乾空氣入侵影響燦鴻的對流出現過明顯減弱,但是整個系統CISK機制仍能運作,當日內大部分時間維持在強烈熱帶風暴強度。總結過去三日的路徑:隨著高空槽東移,槽後相關的大陸冷高壓出海,在南海北部重新出現一道高壓脊。在低層的氣流圖上燦鴻北側出現偏東氣流區。然而,由於受過去高空槽東移較慢的影響,導致01W鯨魚切入西風速度和減弱時間均出現滯後。燦鴻南側赤反至副高相連氣流區並未有良好的打通。中低空形勢上仍有一條槽阻隔了整個西太至南海氣流流動形勢,導致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燦鴻中心向西北不穩定地定位。但隨著鯨魚進一步北移和開始加速,將觸發副高低緯向西加強。隨著赤道西風預見的加強,給燦鴻向偏東移動提供可見的動力因子。

轉向顛峰

2009年5月6日,燦鴻明顯轉向東北移動並開始加速,平均速度在10-15km/h之間。強度大部分時間維持在強烈熱帶風暴程度。燦鴻增強比較緩慢,主要是系統所處的輻散環境改善並不太顯著。這與燦鴻當日環流系統大部分位於高空槽後有關,導致輻散加強並不太強烈。相對於颱風鯨魚的槽前輻散加強有點失色。當日稍後時分隨著衛星數據顯示燦鴻的結構和組織慢慢改善,出現增強至颱風下限的趨勢。

圖4.1 深層對流被切離殘餘低層環流中心 圖4.1 深層對流被切離殘餘低層環流中心

2009年5月7日,燦鴻進一步移近菲律賓的呂宋島,移速加快。經過4天的加強過程,在當日早上時分,燦鴻在可見光影像上出現模糊的嵌鑲風眼,並一直維持至下午在巴丹半島登入才消失。登入前燦鴻 的低層風眼仍然完整。在7日的早上至中午時份燦鴻強度逹到生命史中的顛峰,JTWC約85KT、JMA75KT。路徑上,由於6、7日開始燦鴻東南側赤反至副高相連氣流區出現良好的打通,使其大致向東北偏東方向加快移動,而且在追趕槽底的過程中,進一步出現了高速移向呂宋島的走勢。

減弱消亡

2009年5月7日黃昏燦鴻在呂宋登入後,受呂宋地形和高空槽附近垂直風切加大所影響,強度驟減,燦鴻的中心垂直結構在橫過呂宋過程中出現低高層環流中心分離。原本低層中心在呂宋島減弱消散,而翌日早上高層環流中心進入西太后重新發展出一個新的低層中心。儘管橫過呂宋後,燦鴻維持強烈熱帶風暴下限向偏東方向快速移動了一段時間,但是由於燦鴻巳漸漸併入鋒面雲系內,深層對流不斷切離中心,總體趨勢處於減弱,同時開始出現中心外露。

2009年5月8日的午後強度進一步減弱至熱帶風暴。

2009年5月9日燦鴻強度進一步減弱至熱帶低氣壓,同時對流差不多被切離。剩下的低層環流中心,漸漸受出海冷高帶來的低層東風所影響。當日下午燦鴻在16-18N、125-128E之間海域減速並開始轉向。翌日5月10日明顯向北北西方向移動,進一步移向乾燥和低水溫區,低層中心走向解體。殘餘的系統一直移至宮古島以東的洋面上。颱風燦鴻生命到此結束。

災害影響

2009年5月7日晚颱風“燦鴻”在菲律賓北部登入後已造成至少10人死亡,數百人逃離家園。呂宋島與周邊多個島嶼的輪渡服務在8日上午仍處於暫停狀態,造成至少1000名乘客滯留渡口。

“燦鴻”對海南的影響仍然主要集中在海上,風大浪高影響海上漁船的捕撈作業、商船的往來航行。受颱風影響,7日夜間到9日白天,北部灣海面、瓊州海峽、本島西部海面多雲,偏東風5級,陣風6級;海南島東部、南部海面多雲,東北風5級,陣風7級;西沙群島附近海面多雲有陣雨,東北風5-6級,陣風7級,8日白天起減弱為5級;中沙群島附近海面多雲有陣雨,東北風6-7級,陣風8級,8日白天起減弱為5-6級;南沙群島附近海面陰天有陣雨,西南風6-7級,陣風8級,8日白天起減弱為5-6級。“燦鴻”中心經過的南海東部海面旋轉風13級,陣風14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