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酸,性涼。
歸經
歸肝、腎、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活血,利水消腫。
主治
瘡癰腫毒,風濕痹痛,關節不利,月經不調,水腫,小便不利。
相關配伍
1、治血熱癰腫及熱疹暑毒,流連不已:營實子二兩(炒燥,研碎),金銀花三兩(曬乾)。浸酒飲。(《千金要方》)
2、治眼熱目暗:地膚子、枇杷子、營實各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方》)
3、治體質壯實之腎臟炎,腳氣浮腫:營實子3g(研碎),苞谷須6g,接骨木花6g,薏苡仁6g,甘草3g。煎服。(《本草推陳》)
4、治產後風癱初起者:用野薔薇子一兩(煮),酒煎服,一次即愈。(《華佗神醫秘傳》華佗治產後風癱神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用量加倍。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以半青半紅未成熟時為佳,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野薔薇,又名牆麻、牛棘、牆薇、牛勒、山棗、薔蘼、山棘、薔薇、刺䕷、刺紅、雪客、多花薔薇。攀援灌木,小枝有短、粗稍彎曲皮刺。小葉5-9,近花序的小葉有時3,連葉柄長5-10cm;托葉篦齒狀,大部貼生於葉柄;小葉片倒卵形,長圓形或卵形,長1.5-5cm,寬0.8-2.8cm,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無毛,下面有柔毛,小葉柄和軸有散生腺毛。花兩性;多朵排成圓錐狀花序,花直徑1.5-2cm;萼片5,披針形,有時中部具2個線形裂片;花瓣5,白色,寬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數;花柱結合成束。果實近球形,直徑6-8mm,紅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路旁、田邊或丘陵地灌叢中。分布於山東、江蘇、河南等地。
性狀鑑別
本品呈卵圓形,長6-8mm,具果柄,頂端有宿存花萼之裂片。果實外皮紅褐色,內為肥厚肉質果皮。種子黃褐色,果肉與種子間有白毛,果肉味甜酸。
以個大、均勻、肉厚、無雜質者為佳。
藥理作用
瀉下作用。
相關論述
《本草經集注》:“營實即是薔薇子,以白花者為良。根亦可煮釀酒,莖葉亦可煮作飲。”
附註
本品目前中藥店尚未備,希注意採集和收購,推廣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