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營口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發源地。早在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營口就開始了紅十字救護運動。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當戰火快要燃燒到營口時,由當時在營口躲避戰火的英國領事館的蘇格蘭長老會傳教士醫生司徒閣等一些熱心慈善救護事業的中外人士發起,經中國當局批准和海關官員的合作,12月3日,在營口租住一家中國客棧開辦了簡易的紅十字醫院,救護那些流落在營口街頭的傷兵。救護工作由營口海關醫生達瑞(營口人稱為達大夫)總負責,參加救護的共有8名醫生。1895年3月日本侵略軍攻陷營口,營口地方官署及駐軍官兵倉惶撤到田莊台。司徒閣醫生等在紅十字醫院門口掛上“英國居民”和“外國教會”的牌子,插上好多紅十字旗幟,使仍留在醫院內的清軍傷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護。3月9日,中日兩軍在田莊台進行極為劇烈的戰鬥,日軍攻陷田莊台後進行了極其野蠻殘酷的燒殺搶奪,使一萬多居民的田莊台變成了廢墟。此間,營口紅十字醫院組織人員前去救援,並設法將一部分傷員轉到營口紅十字醫院進行救治。隨著戰事的停息和傷員的康復,到1895年3月戰爭結束,紅十字醫院結束了它的使命,共收治傷兵1000多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開展的紅十字救護運動,也是國內第一所紅十字醫院。
1904年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旅順口俄軍陣地。2月10日,日軍正式對俄宣戰。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領土上展開了異常激烈的爭奪戰。當時,營口戰事頻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戰地人民流離失所的慘況傳到上海,公推士紳沈仲禮等與英、美、德、法等國駐上海總領事協商創立“萬國紅十字會”,隨即雇募輪船,奔赴戰區。並在北方要衝之地營口設立第一個分會。以愛爾蘭教會醫院普濟醫院為營口紅十字分會總醫院,推舉該院院長白蘭德(愛爾蘭人)為分會主任,英國傳教士魏伯詩德為分會外籍董事,參加救護工作的還有醫生達立司等人。
期間,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籌集了各地商民捐助的大量款項,運寄營口分會發放。營口紅十字分會由主任白蘭德與駐營口地區的俄國領事和民政官員聯繫,並獲招商輪船局、中國電報局支持,允將紅十字會運送難民與通訊電費“概從豁免,作為資助”。營口紅十字會總醫院妥備各種藥物器械,初期收容傷員皆為俄方挖溝築壘時被地雷炸傷或鞭撻受傷者。其後在瀋陽、遼陽、新民、開原成立紅十字分會各醫院,所需藥品、物資皆取自營口。
1906年3月,營口紅十字會停止救護活動。期間共醫治2.6萬人,救護出險,資遣回籍者2萬餘人。
重要意義
營口是我國紅十字運動起源之地,又是全國第一個地方紅十字分會誕生之地,在中國紅十字運動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