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小紅樓

當時,京劇界素有"營口碼頭戲難唱"之說。 營口的小紅樓同營口的大商戶一樣,南北馳名。 荀慧生這位"活紅娘",初登小紅樓舞台,

老營口人都知道營口有個“小紅樓"——梨園之家。
早年,營口只有寺廟戲樓、席棚戲園,設施簡陋,規模尚小。
營口開港後,南北客商雲集,百業昌盛。
由營埠巨商、百善堂主人王煥瀛出資,
效仿北京廣和樓戲園樣式建成"天成舞台",
因其舞台、門窗、支柱等設施皆塗朱紅色,故俗稱"小紅樓"。
小紅樓(今營口十四中西胡同南端)是一座具有相當規模的大戲園,
頗具梨園特色,堪稱東北之名戲園。整個戲園建築面積近2000平方米,
樓長55米,寬30米,高10米。伸出式舞台,
寬11.5米,深10米,高9米,
構成一座"封侯拜相虛富貴、洞房花燭假姻緣"的京劇舞台。
舞台下埋有16口大缸,以增強共鳴效果。
園內樓下設茶座、池座、台耳、兩廊;
樓上三面設包廂,包廂前設木凳長座,
全園可容納1200餘人。
小紅樓戲園的建成,標誌著營口菊壇(注)已達到興盛時期,
關內、江南等地的京劇名流接踵而至。
1921年(民國十年)5月,著名京劇演員周信芳(藝名麒麟童)首次來營獻藝。
他在小紅樓演出的"麒派"代表戲《四進士》、《蕭何月下追韓信》、《徐策跑城》、
《清風亭》等,傾倒了營口觀眾。
1926年(民國十五年)6月,
著名京劇女老生孟幼冬,
在小紅樓演出《捉放曹》、《烏龍院》等劇,颱風雅致,技藝不凡
,為營口菊壇增添了新鮮感。
當時,京劇界素有"營口碼頭戲難唱"之說。
因此,一般藝人不敢來營,凡是來營口演出的名角,
都注重演好第一場"打炮戲",炮打響了,天天滿座,炮沒打響,戲園冷落,
只好"打馬出營"。於是,小紅樓自然形成了名角演出的舞台。
營口的小紅樓同營口的大商戶一樣,南北馳名。
營口解放後,1949年由市人民政府撥款維修了小紅樓,
改稱"人民劇院"。從此,停演了數年的小紅樓重新活躍起來。
當年,小紅樓就接來了陳其通(電影《萬水千山》劇作者)率領的黃巢京劇團,
首演新編歷史劇《黃巢》。演出陣容整齊,技藝嫻熟,舞台全新,莊重大氣,
真可謂"元帥大將威風抖,一兵一卒也風流"。
1951年,中國京劇四大名旦中的尚小雲、荀慧生先後率團在小紅樓演出,
名角登場,場場爆滿。
尚小雲首次來營則把拿手好戲《昭君出塞》、《梁紅玉》、《祭塔》等獻給營口觀眾。
荀慧生這位"活紅娘",初登小紅樓舞台,
則獻上《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等代表戲。
兩大名旦的演出,使酷愛京劇的營口觀眾大飽眼福。
具有50餘年歷史的小紅樓戲園,因年久傾頹,無維修價值,於1957年拆除。
後由市人民政府撥款,在馬市街(今遼河大街三段)建成新的劇場,
初名"營口小紅樓劇場",後改名"人民藝術劇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