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歷程
十一五共建歷程

根據協定,“十二五”期間,省政府將把燕山大學的發展建設納入全省經濟建設和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支持和鼓勵燕山大學發揮學科特色和優勢,積極承擔國家國防科技工業系統相關科研和建設項目;進一步加強國防特色重點學科建設,力爭將學校的省重點學科和國防特色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電路與系統”建設成國家重點學科;積極推進燕山大學建設國防科技工業中高級人才培訓基地。
國家國防科工局將支持燕山大學進一步強化國防特色,指導和支持其國防特色學科和專業建設;支持其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的發展,按照“同等優先、擇優扶持”的原則,通過科研項目方式予以支持。
歷史沿革
2005年,在國防科工委的支持下,燕山大學整合強勢特色學科和優質科研資源,組建國防科學技術學院。
2006年11月30日,國防科工委與河北省共建燕山大學,燕山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學院揭牌。
2009年11月,燕山大學極端條件下機械結構和材料科學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揭牌,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河北省人民政府投資6.5億元重點建設燕山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學院。
2009年12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燕山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學院與昌黎縣就國家高技術試驗基地項目簽訂合作框架協定。
組織結構

重點學科
【十一五國防重點學科】(4個)
學科種類 | 學科名稱 | 所屬院系 | 批准單位 |
國防主幹學科 | 控制理論與控制科學 | 國防科技學院軍事測控及自動系 | 國家工信部 |
國防基礎支撐學科 | 電路與系統 | 國防科技學院軍用電子與通信工程系 | 國家工信部 |
國防基礎支撐學科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國防科技學院軍械工程系 | 國家工信部 |
國防重點專業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國防科技學院軍用材料系 | 國家工信部 |
文獻數據
國防科學技術學院情報室作為學校圖書館圖書情報的拓展與補充,將精誠為燕山大學的科研與教學服務。情報室提供常規的信息檢索,為相關專業教師及科研人員提供相關資料查詢、蒐集與整理,為學校相關課題方向提供前沿發展的跟蹤報告。情報室在國防科學技術學院的領導下,對學校的科研與教學提供專業的、全面的、前沿的文獻情報,為學校的發展和實力的提高做出貢獻。
服務國防
燕山大學(原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從建校之初就十分重視為國防建設服務。1960年在國家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接受了國家科委研製二十輥軋機的任務。經過軋鋼專業師生的刻苦攻關,獲得圓滿成功,不僅全面掌握了二十輥軋機的關鍵技術, 而且用該機軋制出了0.005mm×80mm康銅箔,為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做了貢獻。70年代,研製成功了當時我國技術最先進、功率最大的軍用戰略通信設備。80年代為某軍工廠研製成功了先進的筒式超高壓水壓機,現在依然在生產中發揮作用。90年代研製成功了某型飛彈發射架隨動系統,該系統於1995年被正式確立為軍方定型產品。 2006年“360工程”項目正式啟動,燕山大學積極參與其中。360工程,全稱“36000噸黑色垂直擠壓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項目”,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國內首台首創的生產線項目。360工程的建設,集合了清華大學、燕山大學、中國鍛協、北方重工公司、德國威普克公司、瀋陽重鍛、447廠、西重所、太重所、北京鋼鐵設計院、重慶鋼鐵設計院、長城鋼廠、湖州九利、上海異型鋼管廠等高校和企業的技術,使工程建設有了可靠的保證。
燕山大學圍繞國防建設的需要開展科學研究,涉及國防建設的研究項目幾乎覆蓋了該校所有的主要學科。研究的項目中既有國防尖端材料,也有國防生產裝備;既有武器系統,也有軍事電子與通信技術設備;既有涉及航空航天、戰略武器等高技術領域的項目,也有一般技術領域項目,還有先進的軍轉民項目;既有生產製造技術,又有整機裝備項目;既有“十一五”預研項目,又有技術改造項目;既有陸上項目,又有海上、空中項目。“十二五”期間,燕山大學將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科、人才和技術優勢,積極投身國防科技事業,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