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毅[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土壤學家]

熊毅[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土壤學家]

熊毅(1910.3.10-1985.1.24),字其毅,貴州貴陽人,土壤學家。 1949年獲美國密蘇里大學碩士學位,1951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熊毅對土壤化學、土壤物理、土壤礦物、土壤改良、土壤發生分類、土壤肥力及土壤生態環境等進行了研究土壤膠體的研究,對闡明土壤的性質、土壤肥力實質和土壤發生特性有重要意義研究了中國土壤中粘土礦物,根據其演變的順序,尋找出中國主要土類中粘土礦物的分布規律對華北平原等廣大地區土壤的系統調查,提出了統一規劃,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旱、澇、鹽、鹼的原則及“井灌井排”等治理措施拓展了水稻土氧化還原的形成學說。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熊毅50年代在華北平原 熊毅50年代在華北平原

1910年(清朝宣統二年)4月13日出生於日本東京,父親熊繼成是早年留學日本的農學家,1911年回國,曾任貴州農業學校校長,農場場長,貴州省墾植局長、蠶桑局長,貴州省農會會長等職。熊毅從小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養成用功讀書的習慣,萌發了科學救國的思想。在中學時,對數學和物理很感興趣,曾想學工。

1925年(民國十四年),畢業於貴州省立第一中學,因其父親病故,年僅15歲的熊毅來到北平當時著名書畫家姚茫父(又名姚華)舅舅家。在舅父的鼓勵下,他考進北平大學農學院預科,兩年後進入本科,在土壤學劉和的教導及其影響下,對土壤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他選擇了農業化學系。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北京大學農學院畢業獲學士學位。同年被推薦到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

1945-1947年,熊毅擔任了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除繼續進行研究工作外,還撰寫了《土壤工作十五年》(1946),全面概述了中國土壤科學研究初創時期的工作概況、學術貢獻及事業的推進。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他獲得中華文化教育基金的資助赴美深造。在國際土壤學權威密蘇里大學馬歇爾(C.E.Marshall)教授指導下,從事土壤礦物研究。

1949年,獲碩士學位;後轉到威斯康星大學,又在傑克遜(M.L.Jackson)教授指導下,從事土壤膠體研究。

1951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工作,曾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院長等職。

1958年,創辦《土壤》雜誌,並且擔任主編,晚年還擔任《生態學雜誌》副主編和《環境科學》主編。他親自審稿,嚴格把好刊物質量關,並對編輯人員嚴格要求,耐心指導,經常鼓勵他們做好本職工作。

1965年,在聽取了熊毅的匯報後,中科院副院長竺可楨親自部署,組織南京土壤所、地理所等10個院所的百餘位科技人員,以熊毅為“指揮官”,在災害最為嚴重的河南省封丘縣和山東禹城縣,各開設了10萬畝的試驗田。

1978年,全國五屆人大第一次會議正式提出“興建把長江水引到黃河以北的南水北調工程”,熊毅根據多年從事黃淮海平原綜合治理和農業開發的研究和實踐經驗,撰寫了《南水北調應注意防治黃淮海平原土壤鹽鹼化》(1979)論文,文中論述了土壤次生鹽鹼化是南水北調成敗的關鍵,並積極提出《對南水北調的幾點意見》(1979)。

1979年起,他多次邀請美籍華人徐拔和教授來所講學,傳授新的學術思想和國際上的新進展,對中國土壤物理化學的研究起了有益的推動作用。

1980年起,熊毅又主編了《中國土壤圖集》。它總結了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土壤科學的研究成果,是中國第一本大型的綜合性和系統性的土壤專業圖集,對生產和科學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1985年1月24日 逝世於南京。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熊毅畢生致力於土壤科學事業,是中國土壤膠體化學和土壤礦物學的奠基人,土壤發生和土壤資源研究、水稻土和土壤肥力研究、土壤生態和環境科學研究的開拓者。20世紀50年代起,帶領百餘名科技人員在黃淮海平原開展了土壤旱、澇、鹽、鹼及風沙等自然災害的科學研究和農業綜合治理工作,在封丘縣開創了以“井灌井排”為核心、水利工程和農業生物措施相結合的鹽鹼地綜合防治技術,為提高黃淮海平原的糧食生產能力作出了重大貢獻。治理黃淮海平原鹽鹼地,使每年糧食增產上百億斤。

通過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的土壤調查,熊毅用發生學的觀點系統地研究了華北平原土壤形成條件、過程、特性和分類,改變了過去統稱“沖積土”的命名,對各種層狀沉積物發育的土壤類型,特別是褐土、淺色草甸土(潮土)和鹽鹼土的形成過程、發展階段、分布規律及其特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第四紀河流沉積規律,層狀沉積物結構、類型及其對土壤水肥特性、水鹽運動和農業生產的影響;開創性地研究了淺層地下水與土壤鹽鹼化的關係,根據沙、粘相間的沉積層次所形成的崗、坡、窪地形與水鹽運動狀況,總結出旱、澇、鹽鹼在發生上的聯繫,為有效防治土壤鹽鹼化提供了理論依據;首次明確提出春旱、秋澇和土壤鹽鹼化是阻礙華北平原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特別是在無排水條件下發展自流灌溉引起土壤次生鹽鹼化,是限制平原地區農業生產發展的關鍵。

主要論著

論文

序號人員作品刊物時間
1熊毅中國鹽漬土之初步研究土壤專報1936
2熊毅水稻土之化學性質土壤特刊甲種1941
3蔣劍敏,熊毅土壤膠體膨脹的初步研究土壤學報1956
4熊毅,席承潘黃河流域土壤研究I.華北平原土壤概況和改良途徑土壤學報1957
5熊毅中國鹽漬土分區土壤學報1957
6熊毅土壤粘土礦物的結構及形成土壤通報1958
7熊毅,席承藩,張同亮黃河流域土壤研究Ⅱ.華北平原土壤的發生和演變土壤學報1958
8熊毅,許冀泉,蔣劍敏中國土壤膠體研究I.黃土膠體的礦物組成和性質土壤學報1958,
9熊毅,劉文政排水在華北平原防治土壤鹽漬化的重要意義土壤學報1962
10熊毅,許冀泉中國土壤中粘粒礦物的分布規律土壤學報1964
11熊毅土粒團聚及有機質在土粒團聚中的作用土壤農化1974
12熊毅團聚土粒的有機物質土壤農化1974
13熊毅有機化合物與粘粒的相互作用土壤農化1974
14熊毅有機無機複合機制土壤農化1974
15熊毅有機無機複合體的性質和反應土壤農化1975
16熊毅有機無機複合體的剖析研究土壤農化1975
17熊毅土壤膠體的組成及複合土壤通報1979
18熊毅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及其研究任務中國農業科學1982
19熊毅試論土壤生態系統土壤農化1983

著作

序號人員作品刊物時間
1熊毅,席承藩華北平原土壤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
2熊毅土壤膠體,第一冊(土壤膠體的物質基礎)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3熊毅等土壤膠體,第二冊(土壤膠體研究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4熊毅主編,李錦副主編中國土壤圖集北京:地圖出版社1986
5熊毅,李慶逵主編中國土壤(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6熊毅等土壤膠體,第三冊(土壤膠體的性質)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7



人才培養

熊毅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土壤學專門人,有些已成為學科帶頭人,還親自培養了研究生10多人,其中有一名博士生。他對年輕人總是諄諄教導,誨人不倦。 學生如莫淑勛。

社會任職

1932-1947年,在原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室工作,歷任調查員、技士、研究室主任等職。

1951-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調查所研究員。

1953-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1956-1959年,任中國科學院土壤隊研究員、隊長。

1959-1961年,任中國科學院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62-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

1979年,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院長。

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名譽所長。曾任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土壤學報》和《土壤》主編。

獲獎記錄

榮譽稱號
  • ▪ 1956 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 (獲獎)
所獲獎項
  • ▪ 1988 被國務院追授“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優秀科技人員”榮譽獎 (獲獎)

人物評價

熊毅院士為黃淮海平原農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中國土壤科學人才的培養和研究所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是黨的優秀兒女、是先進科技工作者的代表、是“科學、吃苦、奉獻、合作”的黃淮海精神的永久豐碑。( 南京土壤所黨委書記林先貴評)

熊毅院士是封丘人民的恩人和朋友,他為封丘農業綜合開發事業做出的巨大功績,封丘人民將永久銘記在心。( 中共封丘縣委書記薛國文評)

熊毅院士身上凝聚的科學與創新、服務國家與人民的精神,以封丘與華北平原為著力點,繼續為國家的農業生產、糧食安全作貢獻。( 南京土壤所所長 沈仁芳 評)

熊毅院士為黃淮海平原農業豐收奉獻了畢生精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中國科技工作者學習的光輝榜樣。熊毅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不畏艱苦努力奮鬥的精神,厚積薄發、去偽存真、嚴謹治學的精神。( 河南省委農村領導小組副組長何東成評)

熊毅院士這種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連同他深入學科前沿、重視新學科研究的探索精神,以及培養年輕科技人員的科學方法,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榜樣,更是土壤所的寶貴財富,土壤所要永遠傳承熊毅院士的精神。( 中國科學院 副院長 丁仲禮 評)

後世紀念

熊毅[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土壤學家] 熊毅[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土壤學家]

銅像

2011年9月29日,封丘縣委縣政府在封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科院封丘農業生態實驗站)隆重舉辦了熊毅院士銅像落成儀式。

紀念大會

2010年6月25日上午,南京土壤所隆重舉行“熊毅院士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