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紀錄片《煙臺開埠》共分“開埠史話、‘洋關’秘聞、海港記憶、‘租借’風波、洋行往事、西風東漸、實業興邦、港城舊影、炮台尋蹤、海軍學堂”10個篇章,全景地再現了煙臺開埠風雲和開埠以來煙臺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生的巨變。《煙臺開埠》紀錄片的成功拍攝是我市影視製作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是拍攝持續時間最長,節目體量最大,時長空前的一次拍攝任務,填補了煙臺開埠影視記錄方面的空白。
分集劇情
第一集:“洋關”秘聞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俄美英法四國代表簽訂了《天津條約》,按照《天津條約》和後來簽訂的《北京條約》規定,中國北方首次出現三個通商口岸,而出人意料的是被寫入條約的登州並沒有成為通商口岸,而是位於登州府地以東的煙臺成為了通商口岸。之後煙臺東海關設立,這是清朝政府在山東設立的第一個海關。始建於1862年的東海關檔案更是保留至今,這些檔案里記錄著一些東海關的秘聞。
第二集:海港記憶
煙臺港在開埠之初只是一個自然港灣,極不適應大型船舶靠泊,給貨物裝卸和船舶進出港帶來很多困難。為改變這種狀況,1865年清政府批准在煙臺山西側建造海關碼頭,這是煙臺港歷史上第一座公用碼頭。在海關碼頭建成當年,煙臺港第一座燈塔開始在崆峒島建造。1913年5月15日,在外國人的參與下,煙臺正式成立了有史以來第一個港口管理機構——煙臺海壩工程會。經過1200多名築堤工人5年多的奮戰,東西兩條防波大堤建成。
第三集:“租界”風波
一張20世紀初由德國客郵局發行的印有煙臺城市容貌的明信片上用中文清楚的寫著“煙臺租街”字樣。儘管寫的是“租街”而不是“租界”,但還是引發了一場關於煙臺近代史上有沒有租界的爭論。 煙臺港檔案館館長劉文君找遍煙臺近代相關檔案都沒有找到“煙臺租界”的文字記述。為此執著的劉文君開始尋找歷史的線索。
第四集:洋行往事
1861年煙臺開埠之後,吸引了眾多的歐美傳教士陸續來到這裡,絨繡技藝花邊技藝等就從歐洲流傳到了中國的煙臺。正是由於各種技藝和文化的傳入,洋行也就應運而生,覆蓋了各個領域。洋行給煙臺帶來的不僅有美好的記憶也有痛苦的記憶。
第五集:西風東漸
1924年9月8日出版的美國《時代》雜誌,封面人物是當時中國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吳佩孚生於1874年,原籍山東蓬萊。美國《時代》雜誌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新聞周刊,從創刊以來有很多華人登上雜誌封面,而吳佩孚更是登上該雜誌封面的第一人。更令人驚奇的是,《時代》周刊的創始人亨利-盧斯先生也出生於山東蓬萊,和吳佩孚是“同鄉”。
第六集:港城舊影
1987年的一天,我國著名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和城市規劃專家鄭孝燮來到山東煙臺。二位泰斗級的專家在考察了煙臺明代的一處古建遺存後,對陪同考察的煙臺市博物館的老館長宋玉娥說“這個小城古色古香的,保存得真好”。兩位專家口中的小城就是芝罘區的奇山所城。
第七集:實業興邦
坐落在煙臺市中心的煙臺博物館新館裡保存著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為煙臺張裕公司的一幅題詞,上書“品重醴泉”四個大字。這是孫中山先生一生中唯一一次為企業題詞,屬國家一級文物。孫中山先生能為山東煙臺一家公司題詞絕非偶然。這家張裕公司是張弼士所創辦,他帶動了一批人走上了實業興邦的道路。
第八集:炮台尋蹤
1979年7月4日清晨,冰心寫完了她的散文《我的童年》,她在文章中回憶了自己孩童時,跟隨父親在煙臺生活了8年的情形。她寫道:住在海軍練營旁邊的時候,是我在煙臺8年之中離海最近的一段,這房子左邊的山坡上,有一座旗台,是和海上軍艦通旗語的地方。旗台的西邊,有一條山坡路通到海邊的炮台。炮台上裝有三門大炮。冰心所說的炮台今天還在,那三門大炮也在,這就是人們今天看到的煙臺東炮台遺址公園。
第九集:海軍學堂
煙臺海軍學堂是在甲午海戰後,在海軍提督薩鎮凍的策劃下,由謝葆璋負責籌建。1908年(清光緒卅四年)春季落成。在津、滬兩地各招新生90餘人,在上海高昌廟海軍提督衙門應考,全部錄取。薩鎮冰親率新生到學校報到,以後學生陸續增至200餘名。該校學制參照英國海軍學校章程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