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微山湖東畔的滕州市濱湖鎮焦村,為馬氏家族村落。焦村幾乎全是馬氏鄉親,並未有焦氏。依據《馬氏家譜》記載,明洪武二年,馬氏先祖自山西洪洞縣隨大移民隊伍遷至魚台縣東(解放後劃為滕縣管轄。)荒蕪寥蔽湖畔之地。駐足的地方南附近有一座古廟,為西漢孝婦焦棠廟。馬氏結廬為居之前,或許這裡本就有一個古村落“焦村”,馬氏崇尚“焦花女”孝親之美德,數百年來未改,一直襲稱古“焦村”之名。人民公社時期焦村 劃分為東、西、北三村。
傳說
西漢文帝年間,有一賢惠女子叫焦花女,嫁給孀婦的獨子常永昭為妻。婚後,夫妻甚歡。不久常永昭為給母親求壽到嶧山燒香,一去未回,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焦氏婆媳盼呀盼呀一直魚沉雁杳。村上人紛紛傳說常永昭可能不在人世了,好心的嬸子大娘勸焦花女另作打算。焦花女想起婆母守寡多年,年老又失兒子,還常年有病,真不忍心離不開婆母,而後的歲月里,堅貞如鐵的焦花女和婆母住著兩間破舊草房,種著三畝薄地,以淚洗面,相依為命一年一年地過下去。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船破卻遇頂頭風。有一年嚴冬,婆母突然染上冬瘟,一連病了十幾天,昏迷高燒,不進水米。眼看著朝不慮夕,氣息奄奄,將不久於人世。焦花女肝腸寸斷,一籌莫展,日夜守在婆母身邊侍候,衣不解帶,暇不暖席。在一個深夜,婆母剛從昏迷中醒來,焦花女小心地附在婆母身邊,小聲問:“娘,你想吃什麼?”婆母斷斷續續地說:“我想吃……吃點燎麥。”說罷又昏迷過去了。焦花女長嘆一口氣:“這寒冬臘月到哪裡找鮮燎麥呢?”轉念一想,常言說,心誠感動天和地。聽說每年二月二上嶧山燒孝香的都是穿著單衣去求神。焦花女主意已定,拿著家中僅有的幾支香燭和黃表紙,身著單衣,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走出家門,冒著凜冽的寒風,踏著冰雪,向村西約二里路的自己麥田走去。
來到自己麥田,焦花女立即燒香燭焚黃表,虔誠地磕了九個響頭,跪在冰雪上哭訴不止。真是心誠感動天和地,不一會,冰封雪壓的麥壠返青了,又片刻拔節上,抽穗了,不到雞叫的時候小麥就水仁了。這時焦花女女嗑了九個響頭,很小心地掐了一把麥穗,一溜小跑趕回家裡,馬上生火燎麥。焦氏剛把燎麥搓好,正好婆母從昏迷中醒來,於是伏在婆母身邊說:“娘,請您吃點燎麥吧!”老人一聽,如在夢中,在半昏迷中慢慢吃了兩口,頓時全身好些,停了一會又吃了一點,老人神智就很清醒了,不到天明,婆母就能坐起來了。
經過焦花女精心服伺,老人很快就痊癒了,而後婆媳相依為命,共度春秋,以終天年。焦花女哭燎麥孝敬婆母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很快傳遍各地,直達京城,漢文帝聞此,深為感動,揮朱筆御批,在全國褒揚,並敕命將焦花女所在村更名為焦村。
焦花女哭燎麥的地塊,當地居民稱為燎麥崗,原來燎麥崗和四周湖田一樣高,夏季好上水,自從焦花女哭燎麥後,每年汛期,水漲地升。如1957年遇百年罕見大水,這神奇的燎麥崗也沒淹沒。
總結
漢代伊始至明清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重視儒教,宣揚忠君孝親,後世便推二十四孝之楷模涌世。二十四孝有不同的版本,其中焦花女“燎麥奉親”的故事尤其感人肺腑。所以,棗莊招商國旅提醒您,在賞心悅目中,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和美德的薰陶後,別忘記弘揚尊老愛老之風,順便祭拜一下焦花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