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無事生非》圍繞求婚主題並行兩條線索。其中的一對情侶是克勞狄奧和希羅。克勞狄奧向希羅求婚,得到希羅父親的許可。
但在婚禮上,阿拉貢親王的庶弟約翰由於嫉妒和無聊捏造讒言,致使克勞狄奧上當受騙,以為希羅是不貞潔的女子而當面侮辱希羅,差點致希羅於死地。
希羅的堂姐貝特麗絲想出計謀,讓希羅假死然後查出真相,後來騙局被揭穿,克勞狄奧與希羅重歸於好。這一條線索似乎符合當時的婚姻傳統模式。
而另一線索是,冤家對頭培尼狄克和貝特麗絲驕傲並蔑視婚姻,但在親王善意的圈套中都認為對方愛戀自己,從此低下高傲的頭顱,並且對對方產生了真正的感情。弄假成真走向婚姻殿堂。
創作背景
劇中兩條故事線,是莎士比亞取材不同故事改編而成。希羅和克勞狄奧的故事似乎是根據義大利的亞瑞歐托(Ariosto)1516年出版的《憤怒的奧蘭多》(Orlando Furioso,英譯本於1591年出版),以及邦代羅(Matteo Bandello)於1554年出版的《小說》(Novella)中的第二十二個短篇小說所改寫而成。這則含悲劇成分的故事,帶有浪漫多情的義大利風味。此外,在文藝復興時期,時而可見未婚女子被污衊的題材,其中也有不少以悲劇作收,史賓賽的《仙后》(Faerie Queene)中就有類似的例子。
人物介紹
登場人物
【唐·彼德羅】-阿拉貢親王 | 【鮑爾薩澤】-唐·彼德羅的僕人 | 小童 |
【唐·約翰】-唐·彼德羅的庶弟 | 【波拉契奧康拉德】-唐·約翰的侍從 | 【希羅】-里奧那托的女兒 |
【克勞狄奧】-弗羅棱薩的少年貴族 | 【道格培里】-警吏 | 【貝特麗絲】-里奧那托的侄女 |
【培尼狄克】-帕度亞的少年貴族 | 【弗吉斯】-警佐 | 【瑪格萊特歐蘇拉】-希羅的侍女 |
【里奧那托】-梅西那總督 | 法蘭西斯神父 | 使者、巡丁、侍從等 |
【安東尼奧】-里奧那托之弟 | 教堂司事 |
詳細介紹
貝特麗絲
貝特麗絲是這齣喜劇中最令人難忘的形象。莎士比亞在他的喜劇中雖然創造了為數眾多的女性形象,但貝特麗絲照樣能夠從中突現出來,這是因為她不僅有著和其他女性相同的美麗、善良、機智、正直,而且有著她們一般所缺乏的潑辣倔強、風趣健談,她不乏女性的溫柔嫵媚,又格外多出了男性的剛毅勇敢。她性情樂觀,只要她一在場,喜劇中就會馬上充滿了歡聲笑語。
培尼狄克
培尼狄克對愛情有著鮮明的反對態度,他對於女人,“說句老實話,我實在一個也不愛她們”。據培尼狄克自稱,他不願意把頭伸進婚姻的軛中,把自己套起來,也“不願意對任何一個女人猜疑而使她感到委屈”,所以他願意一生一世做個光棍漢。他對女性脫離實際的要求也是他拒絕愛情的原因之一,他心目中的女人必須有錢、聰明、賢惠、美貌、溫柔,會講話,精音樂。總之,“在一個女人身上能夠集合一切女人的優點”。這樣十全十美的女性在現實生活中當然是根本找不到的,他感到失望、沮喪。也就對愛情不感興趣了。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故事線索之一的女主人公希羅善良溫柔,在受冤屈時卻不能為自己辯護,完全處於失語狀態。當希羅在婚禮上被克勞狄奧斥責不貞的時候,觀眾和讀者不免為她叫屈,但為什麼希羅不能為自己辯解呢?而希羅的父親——里奧那托從克勞狄奧和彼得羅那裡確認希羅的“罪行”後說“對於她的羞恥,死是最好的遮掩”,顯示一個父權家長制社會的無情。
希羅和克勞狄奧的婚姻居於理想的傳統模式。在一個父親統治的家長制社會中,女人是男人的財產,結婚之前居於父親,結婚之後屬於丈夫。希羅不僅美貌、善良、溫柔,而且是里奧那托唯一的繼承人。能夠成為麥西納未來的繼承人,是克勞狄奧非常看重的一點。他在向親王彼得羅親口求證後,才勇敢說出向希羅求婚的想法。但克勞狄奧向希羅求婚的過程卻在希羅父親里奧那托和克勞狄奧的主子彼得羅之間進行。求婚就是訂立契約,而婚禮是正式的財產交接儀式。當希羅這個“珍寶”變成了“壞女子”,父親里奧那託命令希羅去死,絲毫沒有父女親情。被父親權威和虛偽道德雙重打擊的希羅唯有以死表白自己貞潔與冤屈。神父製造的“希羅重生”的善意騙局,雖然符合皆大歡喜的喜劇模式,但希羅的失語卻成為對父權社會結構的無言挑戰。
故事另一條線索的女主角,希羅的堂姐貝特麗絲卻是能言善辯,她打破常規,拒絕接受社會結構中的女性地位,不願找個丈夫來養活她。她是一個在睡夢中都能笑醒的開朗女性,與培尼狄克一樣,開始堅決反對婚姻。當信誓旦旦要保持獨身的貝特麗絲聽到培尼狄克愛著自己時,她的“耳朵里火一般熱”,並一定報答培尼狄克的愛;從此把這顆狂野的心收束過來,轉變為“溫柔的態度”。在準備希羅的婚禮的頭一天,她“心曲亂的很”,“渾身有說不出的不舒服”。
貝特麗絲在麥西納的女人中最具個性,她可以和其他男子一樣互相吸血。她威脅他們,與麥西納的單身漢們辯論,將培尼狄克擊敗,用機智有進攻性的謊言遊戲將婚姻拒之門外。麥西納其他女人只在假面舞會上開開玩笑,泰然白若與其他男人交談,但貝特麗絲公開與男人們鬥智鬥勇。她不畏權貴,不願做男性的附屬物。當彼得羅間她是否願意嫁給自己時,貝特麗絲的拒絕機智圓滑。她貶低自己、抬高對方,既符合自己身份,又迎合了對方胃口。面對不公平誣陷,她竭力反抗,絕不做沉默的羔羊。當看到堂妹受辱,說到:“如果我是個男人,我一定吃了(克勞狄奧)的心。”希羅的失語和貝特麗絲的直言善辯最終都帶領她們走入婚姻的殿堂,在傳統婚姻和道德威力面前雖敗猶榮,透出作者對父權王權制社會的不滿。
藝術特色
喜劇色彩
《無事生非》充分展示了莎士比亞對劇中人物喜劇心理的高超把握,並且在心理底蘊上按照自然邏輯來布局人物情感的變化,表現出十分嫻熟的創造才能,使得劇本因此成為經得起推敲的意味雋永之作。另外,《無事生非》的創造性不僅體現在對心理流變的精準控制和深刻把握上,還表現在莎士比亞在這裡展示了不同的喜劇特色,即以謊言假象與真實之間的錯位來營造濃郁的喜劇效果。劇中人物自身的情景虛構經由人物心理的醞釀,造成喜劇現實。這種不同於以人物實際行動的偶然湊巧來營造喜劇氛圍的風格,無疑是莎士比亞的一大傑出創造,顯示了獨特的技巧和特色。
《無事生非》的喜劇情節與喜劇色彩,基本上還是在人物性格、人物心理的基礎上派生出來,但僅有這樣的基礎,尚不能產生這樣趣味盎然的喜劇劇本。莎士比亞絕妙地利用劇中角色編織的虛而不實的假象,通過它,人物角色之間展開了性格和心理的互相糾葛,從而產生出妙趣橫生的喜劇來,莎土比亞讓人物自身去虛構各種情景,用心理去感應、去醞釀出喜劇現實。這是此劇發生的根據,也是此劇最大的特色,展示出了不同的喜劇風格。
語言
在伊莉莎白時期的英國,“無事”(nothing)的發音與noting極為類似,因此“無事生非”也有“注意”、“紀錄”、“竊聽生非”的雙關語暗示。“竊聽”在劇中不僅常見,而且至關重要,是造成誤解或澄清事實的關鍵。
人物刻畫
貝特麗絲和培尼狄克這兩個角色的心理層面較為複雜,他們都是自我意識很強的人,自恃較高,對伴侶的要求也高。然而這種生活態度往往和真實情感相左,因此需要助緣來讓兩人卸下高傲面具。另外,兩人都是在偷聽到友人的談話之後,才知道自己的毛病,但都很誠懇大方地接受批評,並放下身段接受被設計而來的感情。
相形之下,希羅和克勞狄奧的故事就顯得平板單調,因而往往被視為次要角色。希羅溫馴聽話,並不像希臘神話里的希羅,為愛打破宗教誓約,甚至犧牲性命。克勞狄奧對他和希羅的婚事很慎重,他請求親王作媒,在確定希羅和她父親都同意了之後才安心。這段姻緣理性而有計畫,一切遵循社會規範與門第觀念。
作品影響
《無事生非》與《皆大歡喜》和《第十二夜》並稱為三大歡慶喜劇。
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念過書,學習拉丁文、文學和修辭學。後來家道中落,曾幫助父親經商,1578年左右隻身到倫敦謀生,據說從事過馬夫或僕役一類當時被看作“最下等的職業”。後來當了演員和編劇,隨著劇團到各地巡迴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在劇團里扮演過像《哈姆萊特》中的鬼魂之類的配角,也擔任過導演,但主要是編寫劇本,開始時不過是給舊劇本加工,逐漸由加工而改寫,或自己創作.他後來成了劇團的股東,1613年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