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三不成幾

無三不成幾是出於成語:事無三不成,意思是說謂辦事非經多次努力不會輕易成功。出自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三回:“常言道,事無三不成,你進洞兩遭了,再進去一遭,管情救出師父來也。”

解釋

謂辦事非經多次努力不會輕易成功。

出處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三回:“常言道,事無三不成,你進洞兩遭了,再進去一遭,管情救出師父來也。”

示例

老嬤嬤道:“只怕說他不過。雖然如此,常言道,~。這遭卻是兩遭了,老身只得替你再回他去。”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

“無三不成理”

要了解這句話先要了解一些與此相關的概念。比如說“理” “道”相對變化的東西,“理”變化中相對恆定的東西。包括科學上的定理、公理、規律都是屬於“理”的範疇。兩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謂之“道理”,我們平常所說的道理,其實是偏重於“理”的。

因為千變萬化的東西,你怎么說都不合適,沒多大意義,“理”才重要,才實用。形式上有點類似於“現象”和“本質”的關係。“得'道'”即“明理”! 那么為什麼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或者說“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無三不成理”呢?這與一句古話有關“陰陽循序漸進的彼此消長互相融合謂之太極”這兩句話形式上其實是一樣的。我們從中至少可以看到這樣幾個東西“矛盾”、“循序漸進”、“消長與融合”!“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無三不成理”這句話首先比較直觀可以看到的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是自然的一個基本規律。如果把其中的“一、二、三”看成是數字,那恐怕是無法理解這句話。“一、二、三”實際上可以代表任何東西,比如“一”代表“對”,“二”代表“錯”那“三”是什麼?“不對也不錯”或是“即對也錯”(這兩說法是同一個意思)。

如果是“好、壞”,那“三”就是不好也不壞,沒有好也沒有壞等。憑什麼“三”可以這樣解釋,因為“不好也不壞”類似這樣的說法飽含著千變萬化種可能性,這正好與“三生萬物”相吻合。 這句話的真正用意是想傳述一種方法——“既然有千變萬化中可能,那就只能有什麼樣的變化用什麼樣的對策了,不可一概而論。”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進一步舉例“無三不成理”就好比告訴我們:不能體會和套用“不對也不錯”“不好也不壞”的方法和思維方式就不能做到或達到真正的“理”,而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