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烏石山簡稱烏山,又稱道山。在福建省福州市中部,與於 山東西相對,乃城內三山之一,相傳是何氏兄弟九人登高射烏處。遊覽面積11.9萬平方米,最高點香爐峰(桃李石)海拔86.02米。唐玄宗·天寶八年( 749 )烏石山改名為閩山,宋代又改名為道山,曾留《道山亭記》一文。山上怪石嶙峋,林蔭壑勝,環山寺觀櫛比,山間亭榭交錯。有三十六奇景,唐代即為遊覽勝地。其中天章台、鄰霄台、沖天台、霹靂岩、天台橋、道山亭等6處,均屬三十六奇景。1955年修復了3座不同形式的亭子;居中東的八角亭,即唐宋八大家·曾鞏城有功的黎鵬舉而建,名黎公亭;居西圓亭,則紀念陳振龍從呂宋引進番薯種,名先薯亭。此外,還有沈公祠、道山觀、彌陀寺、呂祖宮等。山上石刻眾多,為市內重要遊覽勝地。
自然風景
烏石山上風景絕佳,山南石刻甚多,其中華嚴岩旁的石刻《般若台記》是 福州現存的最古老的摩崖石刻,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陽冰所寫。岩石洞壑清幽,摩崖題刻200餘處,分布全山各角落,以鄰霄台、天章台、道山亭等地較為密集。著名的為唐大書法家李陽冰大曆七年(722年)所書的篆書《般若台》,以及宋代程師孟、李綱、陳襄、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題刻。元代間有用蒙文書寫的。明代多詩刻,其中太監的題刻為清人所不取,《烏石山志》均未收錄;但對研究明代太監活動,特別是督舶太監的活動,頗有史料價值。現存主要道觀有道山觀、呂祖宮等。另有道山亭、黎公亭、先薯亭及沈公祠、彌陀寺等名勝古蹟。
烏石山上怪石嶙峋,樹木參天,全山景物高低錯飾彩落,曲折幽深,是遊玩避暑的好去處。烏山素有36奇觀之稱,從山東南麓拾級登山,便可看到一塊大岩石,上鐫“天香台”,岩石被三棵榕樹(三友榕)圍抱,構成特殊景觀。天香台向西折至“沖天台”。沖天台畔有兩方夾峙的巨崖,岩頂之上橫架一條岩石,故稱“天台橋”。此橋奇險。橋的右上方岩壁上鐫刻宋代程師孟遒勁有力的篆書“沖天台”,楷書“古放鶴亭”。“古放鶴亭”相傳唐刺刺史崔乾游山,所攜青田白鶴在此沖天飛逸,後人建“放鶴亭”。亭子後崖石上鐫“古放鶴亭”四字。天台橋旁岩石上的古榕,樹齡數百年,枝葉依然茂盛。奇的是一條條樹根扒在岩壁上,憑藉薄的土壤,頑強地生長著,人稱“石壁榕”。榕樹後面一排建築為朱子祠。
天台橋西面,黎公園內有一塊崖石上鐫刻著“烏石在、黎公在”6個楷書大字。它是烏石山現存一百段摩崖石刻中惟一的陽刻楷書作品,字型雄渾大器,是摩崖石刻上乘之作。在道山亭與天章台石刻以西還有一座方形的黎公亭。對同一人物在同一個景區既建園又建亭,且碑刻的語氣又那么大,足見黎公非等閒之輩。黎公,即黎鵬舉,安徽合肥人,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犯閩,閩江口五虎要塞陷落,福州城危如累卵,當時身為指揮僉事的黎公親率將士,在馬尾至閩安鎮一線與敵寇浴血作戰,殺得倭寇棄屍遍野,福州城垣危而復安。福州人因此刻石紀念這一位抗倭英雄。
順台階又行數十步至道山亭,亭旁有篆刻“天章台”。元朝傑出詩人薩都刺曾在此 詠成《天章台上晚酌》一詩:“晚涼上烏山,置酒天章台。日夕下山去,海月吹風來。豪氣吐千丈,朗吟動三台。白露酒仙掌,銀河瀉金杯。誰識芙蓉仙,飛身在蓬萊"。
過天章台上霹靂岩,此石長達9米,中分兩半,做露一隙,據史載,唐嗣聖年間,有一高僧手持《華嚴經》在此朗讀,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為室,高僧遂宴坐其間”。霹靂岩由此得名。在霹靂岩不大的石上有六段不同的年代不同字型,不同內容的題刻。附近岩石上有明朝林延玉的楷書詩刻,以及草書“壽”、行書“舊濤園”。
由霹靂岩往西踏上數十層石階至先薯亭。清道光年間何道南建,1980年重建。該亭為紀念明萬曆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華僑陳振龍和巡撫金學曾而建。陳振龍僑居菲律賓,菲律賓曾為西班牙殖民地,故菲律賓曾引種美洲印第安人發現的番薯。陳振龍為躲避菲律賓殖民當局的檢查,將番薯枝條繫於船底,帶回大陸後,又在福州南台紗帽池闢地種植,當年即獲豐收,後又經金學曾推廣種植。金著有《金薯傳習錄》。先薯亭下有一條小路,兩石夾峙於路兩邊,叫“天門”。天門中的一塊夾石極似鯨魚,稱“鯨魚石”。過天門岩壁上有清代畫家廣陵禹隸書“飲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