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元代松江烏泥涇地區生產的紡織品之一。烏泥涇地區原為貧瘠之地,著名紡織家黃道婆尤以被面著稱,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烏泥涇人爭相學習織作,“轉貨他郡,家既就殷。”烏泥涇被由此揚名全國。 黃道婆她還把從黎族人民那裡學來的織造技術,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成一套比較先進的“錯紗、配色、綜線、絜花”等織造技術、熱心向人們傳授。因此,當時烏泥涇出產的被、褥、帶、帨等棉織物,上有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各種美麗的圖案,鮮艷如畫。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附近上海、太倉等地競相仿效。這些紡織品遠銷各地,很受歡迎,很快淞江一帶就成為全國的棉織業中心,歷幾百年久而不衰。16世紀初,當地農民織出的布,一天就有上萬匹。18世紀乃至19世紀,淞江布更遠銷歐美,獲得了很高聲譽。當時稱淞江布匹“衣被天下”,這偉大的成就其中當然凝聚了黃道婆的大量心血。發明人
黃道婆是中國元代著名的女紡織革新家。松江烏泥涇鎮(今上海華涇鎮)人。她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婦女,她早年的遭遇和對紡織技術的貢獻,在勞動人民長期流傳。據傳說,她小時候給人家當童養媳,由於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她勇敢地逃出了家門,來到了海南島的崖州(今海口市)。從此,她在海南島居住了30多年。她在海南崖州期間,虛心向黎族人民學習紡織,不僅全部掌握了先進技術,還把崖州黎族使用的紡織工具帶回家鄉,並以她的聰明才智,逐步加以改進和革新,使家鄉以至江南地區的紡織水平有所提高。經過她改進推廣的"擀(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在當時具有極大的優越性。此外,黃道婆還推廣和傳授了"錯紗配色,綜線挈花"之法,後來松江一帶織工發展了這種技術且更加精益求精。她還把"崖州被"的織造方法傳授給鎮上的婦女,一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遠銷各地。原來"民食不給"的烏泥涇,從黃道婆傳授了新工具、新技術後,棉織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到元末時,當地從事棉織業的居民有礙1000多家,到了明代,烏泥涇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國的棉織業中心,贏得"衣被天下"的聲譽。黃道婆就是這樣以自己的傑出貢獻,而被載入我國紡織業的發展史冊,永遠受到後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