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村鎮

灌村鎮位於從化東部,鎮政府駐石坑圩,距街口15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113˚42',北緯23˚34'。東與增城市派潭鎮接壤,南與江埔鎮交界,西、北與桃園鎮相鄰。轄區面積1979年為57.55平方公里,2003年,全鎮面積經土地更新調查後為7.69平方公里,人口4554戶1.9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292戶1.86萬人,占97.38%。2004年1月,撤銷灌村鎮,併入溫泉鎮。

一、自然環境政區人口

自然環境 灌村鎮位於從化東部,鎮政府駐石坑圩,距街口15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113˚42',北緯23˚34'。東與增城市派潭鎮接壤,南與江埔鎮交界,西、北與桃園鎮相鄰。轄區面積1979年為57.55平方公里,2003年經土地更新調查後為57.69平方公里。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以丘陵為主。小海河自北向南流經石海村。大尖山屹立於東部,高879米。地下資源有石灰石、花崗岩、鉀長石等。

政區人口 1979年,灌村公社轄8個生產大隊,全社有2757戶1.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745戶1.41萬人,占全社人口97.24%。1983年11月,撤銷人民公社,設立灌村區,下轄5個鄉、115個自然村,全區有2861戶1.5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798戶1.5萬人。1987年1月,撤區建鄉,灌村鄉轄8個村。1988年10月,灌村鄉改為灌村鎮,所轄村不變,增設石坑居委會。2003年,全鎮面積經土地更新調查後為7.69平方公里,人口4554戶1.9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292戶1.86萬人,占97.38%。2004年1月,撤銷灌村鎮,併入溫泉鎮。

二、基礎設施

水利水電 1979年,有小(二)型水庫4座,庫容12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150畝;有溪流陂頭9宗(石坑溪4宗,新田溪5宗),灌溉農田1萬畝;有農田排灌站33座,簡易抽水站19座,共裝有電動抽水機52台,裝機容量745千瓦,灌溉農田1600畝;東乾渠和大江水渠經石海村,灌溉農田1700畝。1996年秋,鎮政府投資25萬元,加固石坑水庫堤壩。2000年冬,對東乾渠和大江渠石海段進行清障清淤和硬底化建設。至2003年,電動排灌站僅存3座,電動抽水機6台。

1979年,有大隊辦的小水電站兩座,裝機容量190千瓦,均已併入國家電網。此後沒有建新電站。

公路交通 1979年,有沙土公路3條,總長23.8公里,通8個大隊。其中355省道灌村段,路面寬5米,全長14.3公里,通4個大隊;鄉村公路2條,寬4米,全長9.8公里,通4個大隊。

355省道從東南向西北貫穿轄區內,途經石海、石南、南星、石坑4村。1988年6月,投資517萬元(鎮政府出資86萬元、縣政府和有關單位支持361萬元、鎮幹部民眾及海外僑胞捐資70萬元)進行改造,改造後公路路基寬7米,路面寬5米,長14.3公里,其中水泥路12公里,沙土路2.3公里。1993年9月,由縣交通局投資106萬元,對2.3公里沙土路鋪設水泥。1997年9月,投資494萬元(廣州市政府200萬元、從化市公路局294萬元),在原公路路面兩側各擴寬1米,公路兩旁種上桉樹。

1998年5月開始,改造村級公路,至2000年9月,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總投資640.4萬元(上級撥款261.5萬元,鎮政府出資52.3萬元,村民集資316.4萬元,企業及個人捐資10.2萬元),改造後公路路基寬7米,水泥路面5米,總長13.54公里。

2000年7月開始,改造自然村道。至2002年,總投資203萬元(廣州市和從化市財政分別補貼115萬元和28.9萬元,鎮政府補貼15萬元,村民集資43.6萬元),開通瑤山村泥沙公路,長2公里;有3個自然村通水泥公路,路面寬4米,總長5.8公里。

2003年,有街口至大尖山客車途經石坑圩,每天6班次,年客流量7萬多人次。

通訊網路 1979年,有磁吸電話用戶45戶,平均61.27戶有1部電話。1992年,鎮開通程控電話,有用戶 115戶。2001年,新裝一台容量為1000門的程控電話交換機,當年電話用戶917戶。至2003年,固定電話用戶1943戶,平均2.34戶有1部電話,行動電話用戶1952戶。

供電網路 1979年,轄區內有1萬伏供電網由江埔輸入,通至各大隊,年用電量105萬千瓦時,人均年用電72.41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40.5萬千瓦時,占38.57%。1992年開始,鎮內企業不斷擴大和增多,電力供應不足。1999年,市供電局投資240萬元,在南星村建成1座11萬伏變電站,總容量2萬千伏安。2003年,全鎮用電量2245.2萬千瓦時,人均年用電1175.5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1873.6萬千瓦時,占83.45%,商業用電47.2萬千瓦時,占2.1%,農業用電60.8萬千瓦時,占2.71%,生活用電263.6萬千瓦時,占11.74%。

供水改水 1979年,石坑圩內居民用水由石坑自來水廠提供,日供水量300多噸。農村居民飲用井水或山溪水。1990年,鎮投資26萬元建成石海水廠投產,為石海工業區日供水3000多噸。1998年,石海水廠將水泵直供式改為蓄水池供水,並把水管網擴到白沙、信洞、楓洞等自然村,有296戶農戶1230人飲用上自來水。2000-2001年,投資320萬元(市政府撥款200萬元,鎮政府出資20萬元,民眾集資100萬元),通過水廠擴網、引用山泉等,完成全鎮農村改水任務,共有 2497戶農戶1.11萬人用上乾淨衛生的自來水。至2003年,全鎮農村用上自來水有4217戶1.83萬人,占農業人口的98.3%,其中由水廠供水的有1334戶5603人,改水的有3038戶1.28萬人,成為從化第一個完成農村改水的鎮。

三、經濟特色

1979年,公社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以種養為主,工農業產值127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25元,排在全縣第1位。1983年,農村經營體制改變,產業結構調整,全區工農業產值增加到688.22萬元,其中農業產值635.22萬元,占92.3%,農村人均年純收入396元,排在全縣並列第4位。1992年,鎮再次調整農業結構,外來企業增多,石海和石坑工業區建成投產,工業成為灌村經濟主體,當年工農業產值7168萬元,其中工業產值3606萬元,占50.31%,農村人均年純收入1147元,排在全縣第10位。2003年,鎮進一步發展“三高”(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農業和招商引資工作,全鎮工農業產值9.96億元,其中工業產值9.18億元,占92.2%,農業產值7764萬元,占7.8%;鎮財政收入627.5萬元;農村人均年純收入3683元,排在全市第5位。

農業種植 1979年,全社耕地面積1.69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41萬畝,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小麥、木薯、花生等;全年水稻播種面積2.48萬畝,產量7528噸;小麥播種面積3930畝,產量145噸;木薯種植面積5336畝,產量2444噸;花生種植面積1524畝,產量139噸。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有所減少,其中水稻減少304畝,木薯減少145畝,小麥停種,蔬菜種植面積1048畝,產量1298噸。1992年,水稻播種面積減至2.05萬畝,產量比1979年減少496噸。至1998年,水稻播種面積減至1.32萬畝,產量5075噸;蔬菜種植面積增至1.44萬畝,產量2.41萬噸。至2003年,全鎮水稻播種面積5670畝,產量2131噸;花生種植面積3330畝,產量556噸;蔬菜種植面積1.42萬畝,產量3.01萬噸。

水果種植 1979年,水果種植面積3537畝,產量523噸,其中荔枝種植1259畝,總產373噸,占水果產量的70.13%;三華李種植面積1313畝,產量6500噸;其他水果種植面積965畝,產量128噸。1980年開始,農民利用木薯地間種荔枝。1983年,出現種植荔枝熱潮,山坡、旱地、山頭均種上荔枝。1986年,水果種植面積增至8105畝,其中荔枝新種植面積3485畝,其他水果種植面積增至4620畝。90年代中期,荔枝價格飈升,農民收入增加,紛紛建起樓房和購買高檔商品。1995年,廣州市市長黎子流在視察新田村時,揮筆寫下“山上荔枝林,山下荔枝樓”的贊語。至1997年,全鎮水果種植面積9635畝,產量2749噸,其中荔枝種植面積7779畝,產量1050噸。1998年冬,因遭特大霜凍天氣侵襲,凍傷、凍死荔枝5000多棵,受害荔枝面積1.3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7億元。2000年開始,荔枝價格逐年下跌,農民改種蔬菜或其他水果。2003年,全鎮水果種植面積2.6萬畝,產量2860噸,其中荔枝種植面積2.18萬畝,產量1500噸,農村人均荔枝種植面積1.17畝約33棵;龍眼種植面積2497畝,產量190噸;紅柿種植面積1320畝,產量798噸;其他水果種植面積383畝,產量372噸。

名優特產 灌村西瓜、新南雙殼槐枝。

畜牧水產 1979年,養殖業以家庭飼養生豬和三鳥為主,其中生豬出欄量7351頭;三鳥出欄量1.32萬隻;魚塘面積228畝,產魚20噸。1980年開始,農村養殖業出現專業戶,畜牧飼養業有較大發展。1985年,生豬出欄量5022頭,三鳥出欄量8.65萬隻。2003年,全鎮生豬出欄量5976頭,三鳥出欄量14.93萬隻,魚塘1150畝產魚250噸。

林業生產 1979年,林業用地5.43萬畝,其中有林地1.58萬畝,森林覆蓋率21.13%。1986年,全鎮掀起造林綠化熱潮,鎮政府先後動員4萬多人次參加植樹造林活動。至1990年,綠化荒山、改造殘次林3.62萬畝;綠化公路30多公里,種下桉樹等綠化樹木50多萬棵,被縣評為造林綠化先進單位。2003年,全鎮有林地5.02萬畝,森林覆蓋率73.5%。

鄉鎮企業 1979年,公社有紅磚廠、農機廠、建築隊等社辦企業,產值16萬元。80年代開始,社隊企業和個體企業增多。至1989年,全鎮工企業26戶,年產值4792萬元。其中鎮辦企業14戶,產值3753萬元;村辦企業8戶,產值183萬元;個體私營企業4戶,產值856萬元。1992年開始,開發石海和石坑工業區。至2003年,兩個工業區共引進企業16戶,員工1770人,年產值6.41億元(現行價),占全鎮工業產值現行價9.18億的69.83%,納稅757萬元,成為鎮經濟新的增長點;全鎮有工企業61戶,工業產值8.52億元,納稅350萬元,其中鎮辦企業5戶,產值473萬元;村辦企業2戶,產值232萬元;個體私營企業54戶,產值8.44億元;主要產品有紡織品、五金製品、塑膠製品、化妝品、家具、機車、水泥、乾果等。

2003年,市駐鎮企業有19戶,主要有外資企業從化溢隆印染廠有限公司、私營企業廣州市夢施美精細化工實業有限公司,從化市雨新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廣州從化董氏汽摩配件有限公司、廣州通力美橡塑包裝有限公司。

商貿集市 1979年,有國合商業企業食品站、糧管所、供銷社,從業人員92人,主要經營糧油、日用品、農資產品和豬肉等,社會商品零售額220萬元。80年代開始,個體和私營商業湧現,國合商業企業逐步轉制為個體私營企業。至2003年,有個體和私營商業戶194戶,主要從事商品批發零售、餐飲、修理、服務等行業,從業人員580人,社會商品零售額1350萬元。

石坑圩是灌村的商貿中心,逢3、8日為集市日。1979年,有1座磚木結構的市亭,建築面積150平方米,主要經營農副產品。集市日以街代市,人流量約1千人左右,年集市成交額218萬元。1987年,縣工商局投資15萬元,改建原市亭,建築面積擴至354平方米。1998年5月,新市場建成啟用,有日雜、五金、百貨、服裝、鞋類等店鋪、攤檔,集市日人流量增至二三千人。2003年,集市成交額630萬元。

四、文化特色

文化活動1979年,民眾文化活動有看電影,公社有中機(16毫米)放映隊1個,小機(8.75毫米)放映隊3個,各大隊每年放映12場以上,石坑圩則達四五十場。1990年初,廣州軍區贈送一台35毫米放映座機,使當地民眾也能看到城市的大電影。2002年,鎮停放電影,投資40多萬元,把舊會堂改造為多功能的文化中心,建築面積920平方米。內設有圖書室、閱覽室、展覽室、培訓廳、創作室、娛樂室、劇院、文化廣場、辦公室等。2003年,村村建有文化室和讀報欄,鎮文化站被評為省二級文化站。

體育活動1979-2003年,鎮(公社、區、鄉)在 “五一”、國慶、春節等節日,經常組織民眾開展體育比賽,共60多場次,主要比賽項目有籃球、桌球、拔河、象棋等,並聯組隊參加從化縣(市)歷屆運動會。1995年,組隊參加市首屆農民運動會,獲得金、銀、銅獎牌各兩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