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肥兒粉

瀘州肥兒粉

瀘州肥兒粉創建於1956年,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嬰幼兒補充食品之一,它採用樂捷配方和比善工藝,是瀘州的特產、四川的老字號。配方:優質大米、奶粉、潮汕薏米、四川小黃豆、綠豆、扁豆、芡實、雞內金、葡萄糖、單晶冰糖、食鹽、菠菜粉、複合益生元、複合維生素及50年的秘制配方,可以調理內臟發育,健脾益胃,消食助運的功能。

瀘州肥兒粉創建於1956年

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嬰幼兒補充食品之一,它採用樂捷配方和比善工藝,是瀘州的特產、四川的老字號。

在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辦公室公布的四川省第二批非遺名單中,瀘州肥兒粉榜上有名。

配方:優質大米、奶粉、潮汕薏米、四川小黃豆、綠豆、扁豆、芡實、雞內金、葡萄糖、單晶冰糖、食鹽、菠菜粉、複合益生元、複合維生素及50年的秘制配方,可以調理內臟發育,健脾益胃,消食助運的功能。

“瀘州肥兒粉”根據乳幼兒身體發育迅速、消化機制尚不健全,易發生消化營養紊亂的生理病理特點,選用既是食品、又有藥性功能,能健脾益胃,消食助運的大豆、綠豆、苡仁、芡實、酒麴、雞內金等作為大米的輔料配製為成品。針對嬰幼兒口感敏銳,難以配量的特點,本品在工藝上結合傳統習慣,對一些配料如黃豆、綠豆等分別採用鍋炒、蒸煮等手段,以獲得符合嬰幼兒飲食習慣的效果。

“肥兒粉”一詞最早出現於明朝萬曆年間瀘州著名中醫李垣的專著《脾胃論》一書中,直到清朝中後期經著名中醫葉天士多方論證考究更完善了原李東垣的“肥兒粉”結構特點。在1956年由陳雅南老先生在北城街道辦事處的扶持下創辦了以瀘州作為商標的“瀘州肥兒粉”。“瀘州肥兒粉”是中國最早開發生產的嬰兒補充食品之一,並因期獨特的秘密配方50年來在國內嬰幼兒補充食品獨樹一幟。

瀘州肥兒粉與其他簡易米粉的區別:

1.瀘州肥兒粉在同行業中唯一擁有雙國寶身份:四川老字號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雙榮耀; 2.配方不同:瀘州肥兒粉採用的是中國獨有的“樂捷”保密配方,即藥食同源 3.生產工藝不同:瀘州肥兒粉採用的本公司獨家擁有的“比善”傳統製作技藝 4.包裝方法不同:創新之舉,真空包裝。 5. 調理內臟發育、健脾益胃、消食助運、補肺清熱、補中益氣等等非簡易米粉所能比擬和企及的。

“瀘州肥兒粉”品牌介紹

一、“瀘州肥兒粉”的雛形及其歷史淵源

晉代成書的《華陽國志》有夜郎王曾在竹王水的發源地命人作“羹”的記載,夜郎王的歷史也過去2000多年了。竹王水是一條即今發源於貴州與四川瀘州接壤的山區,然後從瀘州的合江縣匯入長江的河流。“羹”,瀘州方言叫“羹羹”。即用米漿或米粉加水加熱熬製成的流質食品。用米漿作羹代乳餵哺嬰幼兒或供年老體弱和病患者食用,是中國稻穀產區自古以來的慣用做法。方法是:先將大米用水淘洗後加入水泡漲,然後盛入石臼內用石棒或木棒搗成米漿,再將米漿加熱煮熟即可食用。此法適合一次用量較小的一家一戶,製作費時費力。但在農耕文明時代,特別是分散居住的農村,歷來照此傳承。只有在人口稠密之地,食用量較大時,方有先將大米淘洗後乾燥,然後用石磨磨成米粉,再將米粉加水加熱煮熟成羹後食用。此法較米漿方便,是米漿作坊式生產的結果。

1949年12月,瀘州解放,建國之初,失業貧民多,物資匱乏。第一任瀘州市魏家街居民委員會主任的閔永祥女士,自發動員一些貧困居民,分別自湊大米,用石磨磨製米粉,以滿足嗷嗷待哺的缺奶嬰兒。從最初只供應本居委員會附近居民,到開始由人挑擔在城內沿街叫賣,人稱“米羹羹”。到1956年,產銷量每個月已達200多斤。這是“瀘州肥兒粉”在瀘州創立的雛形。

二、1956年,陳雅南先生創辦“瀘州肥兒粉”品牌

由於閔永祥女士不識字,1955年秋,閔永祥會見時任瀘州市寶成路居委會副主任兼瀘州市副食品加工廠的陳雅南,請陳雅南對米羹羹工作給予指導。魏家街與寶成路是緊鄰的兩條街,陳雅南對閔永祥一開始搞米羹羹就耳有所聞,陳雅南有文化,又懂中醫,正是精力充沛的熱血青年,對義務性工作有求必應,樂意幫助,從此陳雅南與米羹羹——瀘州肥兒粉結下了解不開的情結。這位自1956年開始創立肥兒粉品牌,到1958年正式接任肥兒粉廠廠長,直至1988年卸任,在任三十年,嘔心瀝血,任勞任怨,費盡了心血,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和智慧,是“瀘州肥兒粉”品牌繼閔永祥之後當之無愧的創始人和奠基人。

1956年初陳雅南在街道的推薦下,到成都會計統計學校進修三個月,發現了成都有嬰兒米粉出售,經了解,屬於成都重光食品廠生產,回瀘後,會同閔永祥一起向北城街道辦事處匯報,要求正式辦廠生產嬰兒米粉,得到領導同意,並委派陳雅南再次上成都學習參觀。

通過在成都重光食品廠的學習參觀,陳雅南發現了該廠生產的嬰兒米粉主要是大米,工藝比較簡單,其配方還不如閔永祥的“米羹羹”(“米羹羹”內尚有綠豆和雞內金)。陳雅南回瀘後,不滿意對重光米粉的簡單複製和照搬,憑藉自己多年積累的知識和感覺,決定在閔永祥原配方的基礎上,再作新的發明和創新。陳雅南廣泛收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查閱了許多中醫養生育兒古醫書,受幾個“肥兒丸”古方的啟發,走訪了民間有嬰幼兒餵哺經驗的街坊鄰居,並向當時的瀘州醫學專科學校附屬醫院的老中醫請教,以民間對嬰幼兒常用綠豆清熱、雞內金除積食等啟發,根據乳幼兒身體發育迅速、消化機制尚不健全,易發生消化營養紊亂的生理病理特點,選用既是食品、又有藥性功能,能健脾益胃,消食助運的大豆、綠豆、苡仁、芡食、建曲、雞內金等輔料配製為成品,發明創造了我國首例嬰幼兒食品的藥理配方(現存有附屬檔案一:現存的瀘州市新生肥兒粉生產組於1957年7月向當時的瀘州市中藥材總店購買用於肥兒粉藥料的售後發票)。二十多年後,陳雅南為了驗證自己的藥理配方,請了瀘州醫學院的何廷華、劉碧青二位教授對瀘州肥兒粉的原有配方進行了科學驗證,通過規定的藥效學試驗和動物試驗,肯定了陳雅南藥理配方的科學性,並誕生了改進型配方——二代肥兒粉(也叫Ⅱ型肥兒粉)

嬰幼兒口感十分敏銳,配方中加了藥料,無疑大大增加了嬰幼兒適口性難度,為此,頗費周折。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陳雅南在工藝上結合傳統習慣,對一些配料,如黃豆、綠豆等分別採用鍋炒、蒸煮等手段,以獲得符合嬰幼兒飲食習慣的效果。經過幾個月的調試、摸索、試產、試銷,從選料、配方、工藝到包裝形式逐漸成熟。1956年夏,產品基本定型。產品配方引其“肥兒丸”古方之精髓,產品名稱取自金元著名中醫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在其專著《脾胃論》中一驗方名“肥兒粉”而定其名,並請人取“瀘州”二字設計製作了品牌標記,即現商標圖樣的前身( 現存有附屬檔案二: 1958 年以前瀘州肥兒粉產品標籤)。至此,“瀘州肥兒粉”正式誕生了。

1956年6月,陳雅南和閔永祥在北城街道的支持下,瀘州市人委民政股貸借款300多元,由街道另行安排7名吃救濟的貧困戶(其中兩名是軍屬)給陳雅南,就在僅有十多人的街道企業——北城副食品加工廠內成立了“瀘州市新生肥兒粉生產組”,廠址選在瀘州市小北門青龍嘴56號的一間破廟內(今瀘州市沿江路松鶴小區),由副食品加工廠廠長鍾守清兼組長,陳雅南負責生產、技術和記帳工作(陳雅南仍擔任副食品加工廠記帳),“瀘州肥兒粉”開始向市場試銷並逐步推向市場 (現存有附屬檔案三:現存的 1956 7 月部分肥兒粉試銷發貨單; 1956 年向糧食部門購米的發票、收據;現存有附屬檔案四:現存的瀘州肥兒粉 1957 年和 1958 年銷貨發票,其中,1957年0121852售貨發票中的“白粉子”產品,即為重光米粉的仿製品,未加肥兒粉特有的藥料,此產品僅在初期生產了少量,1957年之後沒再生產。但在三年困難時期曾代加工; 現存有附屬檔案五:現存的瀘州肥兒粉 1957 年銷貨後收款的信匯委託書,證明當時的肥兒粉已銷往瀘州的合江縣和宜賓及宜賓的南溪縣等, 現存有附屬檔案六:現存的 1958 12 月瀘州市地方國營北城肥兒粉廠售後發票,發票上標明了當時廠址在瀘州市小北門青龍嘴56號。此後不久,廠址遷到了瀘州市皂角巷76號,直到1987年投資200多萬元將廠新建到瀘州市小市石堡灣後,皂角巷76號只作為一個生產車間)。

1958年,瀘州肥兒粉產品名稱、標籤和產品質量等經瀘州市商業局、瀘州市北城街道工交科同意定型。“瀘州市新生肥兒粉生產組”更名為“瀘州市地方國營北城肥兒粉廠”,由陳雅南擔任廠長兼記帳。北城副食品加工廠撤銷,部分工人和全部設備併入肥兒粉廠。

四、風雨 50 載,“瀘州肥兒粉”孕育了幾代人

“瀘州肥兒粉”誕生不久,便面臨“大躍進”運動和三年自然災害,人民生活困難,糧食計畫供應,肥兒粉生產、銷售都要憑購糧卷,肥兒粉生產只能按計畫用糧,後來許可外地憑糧票供應。

1960年4月3日,陳雅南在原肥兒粉商品標記上取“瀘州”二字作為瀘州肥兒粉註冊商標的名稱,並加上了拼音、註冊商標等字樣,以瀘州市北城肥兒粉廠的名義正式向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註冊( 現存有附屬檔案七:“瀘州肥兒粉”早期商標註冊圖樣;現存有附屬檔案八: 1960 4 3 ,瀘州市商業局商政股證明,該證明明確註明了“此款轉交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註冊費繳費憑證”)。有趣的是,因為當時人們不清楚商標註冊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統一核定註冊號,而自己編了一個號碼:34888,陳雅南1926年出生,60年4月正是陳雅南34歲之年,3個888這一改革開放才開始時髦的號碼,寄託了當時註冊經辦人和全廠職工對陳雅南和廠的美好祝願。以後,國家不允許以地名為商標名稱,但瀘州市除瀘州肥兒粉外,還有瀘州老窖大麯酒、瀘州火柴共三個產品較早使用了瀘州作為商標名稱,且一直連續使用,因此,被國家允許作為特例被保存下來。

陳雅南對廠的管理謹慎、嚴格。現有據可查得的是,1957年6月15日,肥兒粉成本計算十分詳細( 現存有附屬檔案九:瀘州肥兒粉創始人陳雅南手寫的 1957年6月15日 瀘州肥兒粉成本計算表)。每包肥兒粉售價0.25元,利潤僅一分錢。三十年時間內,

有據可查至1991年,政府對肥兒粉就有十多次核價( 現存有附屬檔案十: 1984 年瀘州市物價局對瀘州肥兒粉價格的批覆;現存有附屬檔案十一: 1986 年瀘州市市中區物價局對瀘州市肥兒粉銷售價格的通知;現存有附屬檔案十二: 1987 年瀘州市市中區物價局對瀘州肥兒粉銷售價格的通知;現存有附屬檔案十三: 1991 年瀘州市市中區物價局對瀘州肥兒粉銷售價格的通知)。每次核價,成本控制十分嚴格,肥兒粉生產僅有微利。以後,為了滿足農村的困難戶,政府允許一部分肥兒粉不收取糧票,實行議價(議價實際仍是嚴格由物價核價,只是區別於要糧和不要糧票),這樣銷售肥兒粉也像國家其他一些物資一樣,實行同一產品價格雙軌制。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整箇中國的生產力並不發達,肥兒粉生產更為原始。起初是人手推石磨,後來發展到用黃牛拉磨,進入六十年代後,用電動機、粉碎機,逐步實現了由機器代替人力、畜力的轉變。幾十年來,肥兒粉廠員工通過發展生產,勤儉節約,一分一厘為企業增加積累。到1987年,發展到自有資金39萬元,擁有固定資產17.95萬元,肥兒粉系列產品年產銷量從1957年的20噸發展到1987年的1000噸。工業總產值達83.51萬元,實現稅利26.57萬元。“瀘州肥兒粉”可謂家喻戶曉,上至省領導下至一般市民,無不交口稱讚“瀘州肥兒粉”好!感謝信、求購信天天都有。“瀘州肥兒粉”廠也成為了瀘州市重點企業、知名企業,廠由當初的“瀘州市新生肥兒粉生產組”更名為“瀘州市地方國營北城肥兒粉廠”(1958年)、“瀘州市北城街道人民公社肥兒粉廠”(1962年)、“瀘州市北城肥兒粉廠”(1966年)、“瀘州市肥兒粉廠”(1983年)。1986年,經當時的瀘州市醫藥管理局授權瀘州醫學院鑑定,授予“瀘州市肥兒粉”瀘市健字[86]——001號、002號、003號( 現存有 附屬檔案十四),將瀘州市肥兒粉正式列入保健食品。獨特的藥理配方,使瀘州肥兒粉不但成為嬰幼兒的營養食品,而且成為嬰幼兒發育成長的保健食品,且獨特的生產工藝,促成了瀘州肥兒粉以其最佳的色、香、味成為嬰幼兒最愛吃的食品。這是瀘州肥兒粉50多年來均得到廣大消費者交口稱讚、經久不衰的根本所在。陳雅南先生獲得了瀘州市人民政府頒發的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並多次榮獲省、市、區先進工作者和工作模範稱號。

五、“瀘州肥兒粉”的輝煌與困惑

1985年,瀘州肥兒粉已牢牢站穩了川南、川東市場。發展前景樂觀。但陳舊的廠房和落後的設備制約了瀘州肥兒粉的進一步發展。1983年4月14日,《四川日報》以“瀘州市肥兒粉廠產品暢銷省內外”為題,報導了瀘州肥兒粉創造的奇蹟,並以副標題的形式提出了“有關部門應當扶持這個街道小廠發展生產”(見附屬檔案十四A)這篇報導引起省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1986年,為了改善肥兒粉的生產條件,在省、市、區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企業爭取到國家計經委、財政部、工商銀行,以及宋慶齡婦女兒童基金會的支持和援助,以貼息和半貼息及其他方式,投入資金215萬元,在瀘州市小市石堡灣進行瀘州市肥兒粉廠第一期擴建工程。1986年下半年,原“瀘州市肥兒粉廠”從街道企業升格為區直屬企業,更名為“瀘州市兒童食品廠”。1987年,擴建工程完工,建成了一座具有現代化生產條件的兒童食品加工企業,“瀘州肥兒粉”生產規模達到年產3000噸以上,廠固定資產增加到350萬元,廠占地面積14500m,在冊職工人數增加到160多人,先進的設備,科學的管理手段,讓“瀘州肥兒粉”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企業以“一切為了兒童建康”的辦廠理念,狠抓以質量為中心的企業管理工作,制定了全面質量管理崗位責任制和保證體系,加強了產品質量監控手段,堅持不合格產品不出廠的原則。1990年,取得了三級計量定級合格,1991年,全面質量管理達標,並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兒童食品專業學會評為“國內優質級質量企業”。這一年,“瀘州肥兒粉” 創下了月銷量120噸的最高記錄。產品開始走出四川,面向全國。此時的瀘州肥兒粉廠成為代表瀘州食品工業的領軍人。在此期間,四川省金洪晟副省長於1988年9月專程到廠參觀肥兒粉生產線( 現存有 附屬檔案十五: 原副省長金洪晟視察“瀘州肥兒粉”生產線);管學思副省長於1992年春在瀘州肥兒粉訂貨會上祝賀題名( 現存有 附屬檔案十六:1992年原管副省長等領導提名);以後,許多市領導對瀘州肥兒粉亦十分關心( 現存有 附屬檔案十七:原瀘州市市委書記楊運洪在“瀘州肥兒粉”獲獎慶功會上講話現存有 附屬檔案十八:原瀘州市市長劉育仁到廠指導工作現存有 附屬檔案十九:瀘州市陳萬春副市到廠檢查指導工作; 現存有 附屬檔案二十:瀘州市張顯富副市長、市商務局鞠麗局長等領導參觀瀘州肥兒粉)。

1987年,瀘州肥兒粉廠擴建工程完工之時,我國經歷了十年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已經逐步取代了計畫經濟,各類企業都直接面向市場,“以銷定產”是當時最時髦的口號。肥兒粉產銷量達到頂峰,但又面臨著嚴竣的考驗。此前多年,“瀘州肥兒粉”在市場幾乎是一技獨秀,同類產出如溫江肥兒粉與“瀘州肥兒粉”相比,根本不在同一檔次,無法與“瀘州肥兒粉”競爭。但此時,國外品牌如亨氏米粉等已經進入中國大陸,開始形成競爭。在這樣的形勢下,1983年,“瀘州肥兒粉廠”在瀘州醫學院的支持下,進行了廠校合作,對有二十多年盛譽的瀘州肥兒粉進行配方驗證和配方改進,誕生了二代肥兒粉,不久,又開發出了三代肥兒粉,1988年,陳雅南,這個在廠長任上30年不變的瀘州肥兒粉創始人,眼見擴建後的新廠產量成十倍的增加,在欣慰和依依不捨之中交了接力棒。1989年,當時的瀘州市市中區政府派出機關幹部周東書接任廠長。周廠長親自擔任項目組組長,仍然依靠瀘州醫學院的幫助,在瀘州醫學院於嵐教授等科技人員和全廠職工的努力下,開發出了瀘州肥兒粉具有劃時代的產品——瀘州熟食肥兒粉,結束了瀘州肥兒粉1-3代(I-Ⅲ型)都是生粉的歷史。1991年,瀘州肥兒粉年產銷量超過了1000噸,成為瀘州肥兒粉生產銷售的鼎盛時期。

2001年,“瀘州市兒童食品廠”改制,“瀘州肥兒粉”商標權轉讓。

六、整合“瀘州肥兒粉”,振興50年老字號

“瀘州肥兒粉”品牌由四川省正味正點食品廠接手經營,改進產品質量,重塑“肥兒粉品牌”形象,開始了“瀘州肥兒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新整合。

四川省正味正點食品廠對“瀘州肥兒粉”這一品牌十分珍惜,抱著一定要做好做大的決心,大量採用“瀘州肥兒粉”原有技術人員和生產熟練員工,同時聘請食品專家指導,加強企業管理,加大企業投入,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強化產品質量。

2008年6月16日,瀘州肥兒粉傳統技藝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存有 附屬檔案二十一A

瀘州肥兒粉從誕生那一天起,工人就是由靠吃救濟的五保戶組成,他們為給政府減輕負擔,自己組織起來,自食其力,以極其微薄的利潤,為全社會嬰幼兒、老年人及病患者提供食糧,提供健康。1986年的瀘州肥兒粉廠擴建工程,就曾得到了宋慶齡婦女兒童基金會的支持。多年來,瀘州肥兒粉熱衷於社會公益事業,如:贊助“瀘州市第三屆歲月如歌中老年歌手賽”( 現存有 附屬檔案二十二: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又如當時的五縣一區少兒繪畫比賽( 現存有 附屬檔案二十三:瀘州肥兒粉贊助五縣一區少兒繪畫現場比賽)。復甦後瀘州肥兒粉,仍沒有忘記感恩社會,如:向瀘州石洞鎮三胞胎困難戶免費提供肥兒粉( 現存有 附屬檔案二十四:瀘州晚報2007年6月11日報導)。獲悉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後,隨即將兩批賑災物資運往災區。5月17日又參加由瀘州紅十字會組織的賑災義賣活動,義賣所得全部捐往災區( 現存有 附屬檔案二十五:賑災義賣活動現場)。今後,隨著瀘州肥兒粉實力的增強,瀘州肥兒粉將以更大的熱情、更好的服務、更多的實惠,回報消費者、回報社會。

我們將以更大的努力、更大的投入,讓“瀘州肥兒粉”這一品牌在嬰幼兒的健康事業的領域中再創輝煌,讓這一不可多得的民族品牌更好的發揚光大、服務社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