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人大抗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天生重慶 鐵打瀘州
第二章 搶修川滇大通道
第三章 瀘州大轟炸
第四章 化學兵基地在瀘州
第五章 遠征軍大本營 藍田兵站
第六章 藍田機場與駝峰航線
第七章 戰時救護中心
第八章 抗日救亡活動席捲川南
第九章 川江搶運永垂青史
第十章 抗戰英雄 長歌悲曲
第十一章狂歡抗戰勝利
第十二章不忘歷史瀘州印記

作品導讀

第一章
天生重慶鐵打瀘州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十七·六模》瀘州載,本州,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禹貢梁州之域,東井輿鬼之分。周春秋為巴子國。秦屬巴都。漢武帝分置犍為都。而郡之江陽符縣。即瀘州域也。東漢建安十八年立江陽為郡,晉又置東陽郡,宋齊因之。粱置瀘州治馬湖江口。隋大業三年,州罷為瀘川郡,遷至於此。唐武德六年後置瀘州。天寶元年改瀘川郡。乾元中復為瀘州。五代王建孟知祥繼有其地。宋宣和元年為瀘州軍節度。嘉熙三年遷治江之南。景定二年改為江安州,元至元十二年復名瀘州,十五年復還故治,二十二年隸重慶路總管府。
本朝以州近成都直隸四川布政司。《圖經志》謹按瀘州分野當參井之次,在禹貢屬梁州,周雍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巴子國地。秦屬巴郡,西漢時屬犍為郡,蜀章武元年立江陽郡隸益州。晉南北朝並因蜀粱兼立瀘州,後周因之。隋為瀘川郡。唐武德為瀘州,天寶為瀘川郡屬劍南道。自唐分東西川為兩軍州事,統屬於梓,而瀘以支郡隸之。宋政和間置瀘南安撫使司,旋移梓夔路兵馬鈴轄。建炎末升郡鈴轄,去夔不兼。乾道間復正潼川路安撫使之名。統屬三縣,日瀘川,日江安,日合江,無納溪縣。元初仍立瀘州安撫使司,罷瀘川縣,設納溪縣,後革安撫司,立瀘州隸重慶府欽惟。
聖朝奄有區宇以瀘州地近成都,直隸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仍領縣三,日江安、日納溪、日合江。
從永樂大典中我們了解到,自漢武帝開“西南夷”以來,江陽便成為巴蜀同“西南徼外”少數民族交往的門戶。宋代“滬州控雲南之六詔,疆連井絡之三邊”、“維瀘川之大邦,控三巴之百蠻”、“領羈縻十八州,置分巴蜀,人雜漢夷,環江帶山,控制邊境最為要地。”
瀘州居沱江和長江交匯之地,“州城肘江負山,枕帶雙流,舟車之要衝也”。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線,把它同巴蜀的其他戰略要地緊緊聯繫在一起,史書上稱“西連燹道,東接巴渝,地兼彝漢,江帶梓夔”,為西南軍事上的戰略要地,而兵家必爭必守。從經濟上,物寶天華,米谷、鹽巴、茶葉、馬匹、木材十分富饒,在巴蜀草市興於熙寧十年,茶馬互市。每歲之秋,夷人以馬匹互市,以筏載物博易於市,留三日乃去,盛況空前。瀘州為年交賦稅上10萬貫的商業都市。

作者簡介

陳鑫明,四川省文史研究員,地方史學者,長期從事本土文化的研究。著有《瀘州地名史話》、《瀘州牌坊》、《周太師尹吉甫故里·石洞》、《巴蜀名勝方山》、《1938·川江搶運》等著作,其中《周太師尹吉甫故里·石洞》、《瀘州地名史話》獲科學和文藝獎。

基本信息

主 編: 陳鑫明
出 版: 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 編審: 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 址: 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 雨涵
裝幀設計: 石軍瀘生
開 本: 850×1168mm1/32
字 數:240千字
印 張: 10
版 次:2012年10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 價: 26.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