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的來源
原因
長期張口呼吸,慢性扁桃體炎,菸酒等刺激。外因氣候寒冷乾燥,工作環境中的空氣被粉塵、化學氣體污染,菸酒和辛辣飲食長期刺激,以及由於職業因素而用嗓過多的人都易患慢性咽炎。此外,長期生活不規律、疲勞、精神緊張,可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細菌和病毒容易反覆感染,也會引起濾泡性咽炎。
症狀
通常感覺咽部會有異物感、癢感、乾燥感、微痛感、常伴有粘稠分泌物,晨起時刺激性咳嗽,伴有噁心等症狀。
治療
濾泡性咽炎的治療都是採用微波多功能治療儀,這種治療方法的好處就是能一次性祛除咽後壁顆粒狀隆起,不出血沒有痛苦,操作簡單。避免使用強效收斂藥和抗生素,複方硼砂含漱,應該用各種口含片。也可以在咽部塗藥:比如碘甘油。或者進行中草藥保健,如胖大海 藤葉 野菊花等。一般雷射適用於過度增生的淋巴濾泡。
危害
急性咽炎時,除咽痛外,還可出現發熱、怕冷、頭痛、周身酸痛、食慾差,大便乾、口乾渴等全身中毒反應。如果治療不及時,或反覆發作,可轉為慢性;若感染向上蔓延,波及耳、鼻,可導致急性鼻炎、鼻竇炎,急性中耳炎;向下發展,可侵犯喉、氣管等下呼吸道,引起急性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炎及肺炎;若致病菌及毒素侵入血液循環,則可引起全身併發症,如急性腎炎、膿毒血症、風濕病等,對身體危害極大。
咽喉炎的危害:
1.咽喉部的炎症造成咳嗽、喘憋等,進而導致出現的呼吸道疾病很多。
2.咽喉部腫脹會影響食物的吞咽。咽喉部的炎症或其它病變刺激食管支配神經,引起膈肌痙攣,會出現呃逆、心下痞等症狀。
3.頸項咽喉周圍有甲狀腺和甲狀旁腺、頜下腺、腮腺等內分泌器官,當頸項咽喉部炎症或其它病變時,容易通過淋巴管的分支擴散到這些內分泌器官,引起相應的內分泌器官病變,使內分泌失調,出現相應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可並發腮腺炎、甲狀腺炎等。
4.咽喉部的炎症可以啟動全身的免疫系統,對侵入的細菌病毒進行攻擊,對正常組織進行保護。但是因為咽喉部刺激因素的強弱久暫不一,這些免疫反應有時不足,有時過強。不足就是免疫力低下、過強就是免疫力增強,不管是不足還是過強都會出現全身性疾病。例如腎小球腎炎就是對於咽部鏈球菌免疫力增強的結果。
5.頭顱與軀體是依靠頸項的頸椎、肌肉來連線支撐的,頭顱的轉動是最頻繁、最靈活的複雜關節,咽後壁的炎症可以導致頸椎椎體不穩,出現頸椎病。而頸椎病可能是引起高血壓、低血壓及血壓波動的重要原因。咽後壁的炎症可以蔓延到頸椎部位的軟組織,使頸部交感神經節受到刺激,使支配心臟、椎動脈的神經功能失調,出現心慌、頭暈、失眠等等症狀。
6.破裂孔導靜脈將顱外翼肌靜脈和咽靜脈與顱內海綿竇相交通,顱內海綿竇是相當重要的組織,當咽喉部慢性炎症侵入海綿竇時會引起海綿竇血栓,出現眼球固定、復視、頭痛等症。
自診要點
咽部不適,有異物感,總感到咽部有咽不下又吐不出的東西,刺激咳嗽,乾燥、發脹、堵塞、瘙癢等,但很少有咽痛。清晨常吐出粘稠痰塊易引起噁心。
治療建議
應由醫生根據病因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局部對症治療可以選用中成藥,如利咽靈、草珊瑚含片、保全散等,可同時配合泡茶飲:雙花、麥冬、胖大海、生甘草各等份。
日常生活中以茶為飲品除預防和改善治療炎症外還能調節人體機理平衡,清熱解毒,消炎抗菌。
注意事項
注意口腔衛生,堅持早晚及飯後刷牙。減少菸酒和粉塵刺激,還需糾正張口呼吸的不良習慣。應加強身體鍛鍊,增強體質,預防呼吸道感染,少用菸酒,積極治療咽部周圍器官的疾病。合理安排生活,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煩惱鬱悶。保持室內合適的溫度和濕度,空氣新鮮。宜吃清淡、具有酸、甘滋陰的一些食物,如水果、新鮮蔬菜、青果等。經常含服四季潤喉片、薄荷喉症片等。
中醫辨證
虛火上炎證,肺脾氣虛證,痰熱證,痰瘀互阻證
咽的急性發炎 ,跟扁桃體急性發炎很相似。咽炎及扁桃體炎都可由同一種細菌及病毒所引起,但咽炎的症狀沒有扁桃體那么嚴重。有些醫學人士把這兩種疾病簡稱之為急性咽喉炎。
慢性咽炎為慢性感染所引起的瀰漫性咽部病變,主要是咽部黏膜炎症。多發於成年人,在城市居民中發病率占咽喉疾病的10%至20%左右。因其病程長,症狀頑固,短期難見顯效,故不易治癒。其主要病因大致如下:
1、 急性咽炎反覆發作未能徹底治癒而轉成慢性,長期粉塵或有害氣體刺激、菸酒過度或其它不良生活習慣、鼻竇炎分泌物刺激、過敏體質或身體抵抗力減低等。
2 、 慢性咽炎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如貧血、消化不良、大便長期秘結、心臟病、支氣管炎、哮喘、肝臟病變、糖尿病及慢性腎炎等。
3、 職業因素。主要多發於嗓音工作者,如:教師、演員等。因長期多語言和演唱,可刺激咽部,引起慢性充血而致病。慢性咽炎自診要點: 症狀多樣,咽部不適,有異物感,痰粘滯感,總感到咽部有咽不下又吐不出的東西,堵塞、發脹、灼熱、乾燥、發癢、刺激咳嗽、微有咽痛等。常以咳嗽來清除分泌物,特別在早晨用力咳嗽消除咽部分泌物時,症狀有短暫緩解。由於食道或下咽部的癌症早期也會有類似的症狀,因此發現以上症狀之後應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方能確診。
病理變化
一、是慢性單純性咽炎。表現為咽部黏膜慢性充血;
二、是肥厚性咽炎。主要表現為咽部黏膜充血肥厚,黏膜下有廣泛的結締組織及淋巴組織增生;
三、是慢性萎縮性咽炎。主要表現為黏膜層及黏膜下層萎縮變薄,咽後壁有痂皮附著,分泌減少。
三種類型
一、陰虛火炎型:咽部不適,痛勢隱隱,有異物感,粘痰量少,伴有午後煩熱,腰腿酸軟,舌質紅,脈象細數。
二、痰阻血瘀型:咽部乾澀,痛呈刺痛,咽肌膜深紅,常因頻頻清嗓而噁心不適。舌質紅,苔黃膩,脈滑而數。
三、陰虛津枯型:咽乾甚癢,灼熱燥痛,飲水後痛可暫緩,異物感明顯,夜間多夢,耳鳴眼花。舌質紅少津,脈細數。
飲食調理
利咽茶飲:雙花、麥冬、木蝴蝶、胖大海、生甘草各3-5克,開水沖泡頻服。清咽飲:烏梅肉、生甘草、沙參、麥冬、桔梗、元參各50克,搗碎混勻,每日3次,每次服15克左右,以沸水沖飲。
羅漢果茶:
羅漢果1個。將羅漢果切碎,用沸水沖泡10分鐘後,不拘時飲服。每日1~2次,每次1個。功能清肺化痰,止渴潤喉。主治慢性咽喉炎,肺陰不足、痰熱互結而出現的咽喉乾燥不適,喉痛失音,或咳嗽口乾等。《食物中藥與便方》謂:“演員、教師、廣播員等需保護髮音器官者常以羅漢果切碎,泡水代茶飲有效。”
橄欖茶:
取橄欖兩枚,綠茶1g。將橄欖連核切成兩半,與綠茶同放入杯中,沖入開水,加蓋悶5分鐘後飲用。適用於慢性咽炎,咽部異物感者。
大海生地茶:
胖大海5枚,生地12g,冰糖30g,茶適量。上藥共置熱水瓶中,沸水沖泡半瓶,蓋悶15分鐘左右,不拘次數,頻頻代茶飲。根據患者的飲量,每日2~3劑。功能清肺利咽,滋陰生津。用於慢性咽喉炎屬肺陰虧虛者,如聲音嘶啞,多語則喉中燥癢或乾咳,喉部暗紅,聲帶肥厚,甚則聲門閉合不全,聲帶有小結,舌紅苔少等。對於肺陰不足、虛火夾實之慢性喉炎而兼大便燥結者,用之最宜。
橄攬海蜜茶:
橄欖3g,胖大海3枚,綠茶3g,蜂蜜1匙。先將橄欖放入清水中煮片刻,然後沖泡胖大海及綠茶,悶蓋片刻,入蜂蜜調勻,徐徐飲之。每日1~2劑。功能清熱解毒,利咽潤喉。主治慢性咽喉炎,咽喉乾燥不舒,或聲音嘶啞等屬陰虛燥熱證者。
二綠女貞茶:
綠萼梅、綠茶、橘絡各3g,女貞子6g。先將女貞子搗碎後,與前三味共入杯內,以沸水沖泡即可。每日1劑,不拘時飲服。功能養陰利咽,行氣化痰。對肝腎陰虛,虛火上浮,氣鬱痰結之咽痛不適,咽喉異物感,飲之有良益。
桑菊杏仁茶:
桑葉10g,菊花10g,杏仁10g,冰糖適量。將杏仁搗碎後,與桑葉、菊花、冰糖共置保溫瓶中,加沸水沖泡,約蓋悶15分鐘後,即可當茶水飲用,邊飲邊加開水,每天1劑。功能清熱疏風,化痰利咽。
雙根大海茶:
板藍根15g,山豆根10g,甘草10g,胖大海5g。共置保溫瓶中,用沸水沖泡,蓋悶20分鐘後即可當茶水飲用。也可加水煎煮後,倒保溫瓶中慢慢飲用,每天1劑。有清熱、解毒、利咽的作用,適用於慢性咽炎咽喉疼痛明顯者。
馬鞭草綠豆蜜茶:
鮮馬鞭草50g,綠豆30g,蜂蜜30g。將綠豆洗淨瀝乾,新鮮馬鞭草連根洗淨,用線紮成2小捆,與綠豆一起放鍋內,加水1500毫升用小火燉1小時,至綠豆酥爛時離火,撈去馬鞭草,趁熱加入蜂蜜攪化即可飲湯食豆。每日1劑,分2次服,連服數日。
清音茶:
藥用胖大海5g,蟬衣3g,石斛15g。水煎代茶飲。功能養陰潤喉,利咽治喑,適用於慢性咽炎伴有聲音嘶啞者。
山楂利咽茶:
藥用生山楂20g,丹參20g,夏枯草15g。使用時,先用清水洗去浮塵,然後加水煎30分鐘後,濾取藥汁,一日數次,當茶頻飲。功能活血散結,清熱利咽。適用於慢性咽炎而咽部淋巴濾泡增生明顯者。
預防方法
生活注意:
1.避免過於勞累,應保證正常的休息時間。
2.避免過於緊張、悶悶不樂、脾氣急躁等。
3.注意多適當的運動,以避免使身體抗病力減弱,易受外界致病因素侵犯,使咽部炎症遷延不愈,病情加重。
4.其他方面注意事項:如習慣張口呼吸,或不由自主地吭喀乾咳,都會加重咽部黏膜的炎症,對其修復十分不利。吸菸對咽部的危害極大,因此有慢性咽炎的人必須戒菸。
飲食注意:
1.注意避免長時間飢餓,或者暴飲暴食,這極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影響消化和吸收,造成體質衰弱,容易感冒,則易加重咽炎。當患有咽炎後,應保證吃飯的時間和質量。
2.避免食各種肉類和油煎食物,應多吃蔬菜,含有維生素、蛋白質等食物。以避免使體質下降。
3.避免吃過熱、過冷、或辛辣刺激食物,或嗜飲烈酒、濃茶,以免使咽部黏膜經常處於充血狀態,加重咽部不適症狀。
4.避免進食過快,因為食物未經細嚼就吞咽,粗糙食團使咽部負擔加重,炎症難以消除,並容易被混雜在食物中的異物(如草棍、魚刺)扎破黏膜,加重咽炎的症狀。
5.多吃一些含維生素C的水果、蔬菜,以及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東西,比如豬蹄、魚、牛奶、豆類、動物肝臟、瘦肉等。早晚用淡鹽水漱口,漱口後不妨再喝一杯淡鹽水,為咽部殺菌、清潔和濕潤,改善咽部的環境,預防細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