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鬥雞場天主教堂

濟寧鬥雞場天主教堂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兗州教區主教安治泰在濟寧城內南北晁家街路東(鬥雞場)購地產10餘畝,建築了教堂,名曰“耶穌聖心堂”。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公曆11月1日,為天主教“諸聖瞻禮”節日。 大教堂(鬥雞場教堂)於1966年“文革”開始之後,教堂內部設施被“紅衛兵”砸毀。

全稱:濟寧鬥雞場耶穌聖心堂,文革期間被毀。
教堂原貌教堂原貌
德國傳教士安治泰1880年來到山東傳教。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兗州教區主教安治泰在濟寧城內南北晁家街路東(鬥雞場)購地產10餘畝,建築了教堂,名曰“耶穌聖心堂”。(位置在今濟寧一中圖書館綜合樓及實驗室北段及學術報告廳)。天主堂大門設在霍家街西首路南。
1897年在魯西南巨野縣的磨盤張莊,發生了一起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的事件,德國以此為籍口,派兵占了膠州灣,迫使清政府訂立了《中德膠澳租借條約》,是為“巨野教案”。因巨野縣時屬曹州府管轄,故又稱“曹州教案”。
磨盤張莊天主教堂的負責人是德國籍司鐸薛田資,據說其為人性情強暴, 多次與種植教會田產的佃戶衝突,惹腦了大刀會。有村民恨其入骨,必欲去之而後快。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公曆11月1日,為天主教“諸聖瞻禮”節日。這一日,鄆城縣德國神甫韓.理加略和汶上縣德國神甫能方濟,一齊來薛田資處拜會。當日談話到很晚,薛田資把自己的居室讓給二人住宿,自己則去守門房內歇息。夜間村民持大刀越牆而入,直入薛的住室,誤將韓、能兩人殺死。薛田資則躲過一劫,逃脫後連夜趕來濟寧州衙門報案。知州凌芬知案情涉外,不敢怠慢,即報山東省巡撫衙署,奏請朝廷處理。
清政府後來雖然按德國方面要求,採取了“保教”,“懲凶”“撫恤”等措施,但是德國為配合其在山東的爭奪權益的要求,即以此為藉口,派兵占據膠州灣,以武力威脅清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與清廷訂立了《中德膠奧租借條約》,取得了租借膠州灣、修築膠濟鐵路及開採沿路礦山等權利。清廷又按其苛刻要求,罷免了山東巡撫李秉衡,向教會交付了大量賠款。中德雙方議定,允許德國天主教會利用賠款在濟寧州、曹州府、鉅野縣各新建教堂一所,匾額都使用《敕建天主堂》字樣。
《清史稿》記載:(光緒)二十三年十月 山東曹州府鉅野縣有暴徒殺德教士二人德以兵艦入膠州灣,逼守將章高元退出炮台占領之德使海靖向總署邀求六款
海靖照會總理衙門,向清政府提出六項要求中,第二項為:安治泰正在濟寧修造教堂,中國允給正在建造中的濟寧教堂工料銀66000兩,匾額用“敕建天主堂”5個字,並將結案奏牘立碑教堂門外,以為保護之證。
“曹州教案”(兗州教案)後,安治泰在原來所建教堂南鄰,又建造了大聖堂一座,後又在大聖堂外側建設二層裙樓及花園,圍護著大聖堂。晁家街路東新建天主堂大門,與大聖堂對映。大門外曾經豎立著四塊石碑,記述“曹州教案”始末。所謂“敕建”,就是光緒皇帝以聖喻的方式,代表清廷向教會表達懲罰教案有關責任人員,並嚴禁民眾侵擾教堂等意。這些碑刻在民國17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到達濟寧前夕,教會方面擔心會引發革命軍激烈行為,就自行把碑推倒埋藏,同時,把教堂石楣匾上的“敕建”鑿掉。
大教堂(鬥雞場教堂)於1966年“文革”開始之後,教堂內部設施被“紅衛兵”砸毀。宗教活動停止,教會也自行解體。1968年,大教堂被全部拆除。原教會學校用作教學樓的部分則保留了下來,即原教會學校“明德國小”和“中西中學”舊址。
一九四八年,中西中學和明德國小因德國天主教會停止提供辦學經費,無法維持,遂向市政府呈請停辦並獲準。此後,由政府徵用原來的校舍,用以解決“濟寧聯合中學”校舍問題。這便是濟寧一中東校區與原“中西中學”的淵源。
一九九0年校舍改造中,拆除了原教堂舊式建築“紅樓”和“裙樓”。拆裙樓時,掘出一方石碑,起初人們並未在意,被拆樓的民工棄於磚石堆旁,差點被當作建築垃圾處理掉。有一位痴愛書法的青年老師,讀到碑文以後,意識到它的重要性,遂積極與文物部門聯繫,引起有關方面重視,將此碑收藏到濟寧博物館,使這一歷史見證得以保存下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