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
濕邪有外濕、內濕之不同。外濕之起,多由氣候潮濕,淋雨涉水,居住潮濕等因素所致。內濕則由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水濕凝聚而成。傷於外濕,濕邪困脾.健運失司,則內濕滋分而脾虛失運,水濕不化,亦容易沼致外濕侵襲。
臨床表現
1、濕郁肌表
惡寒發熱、發熱體酸、頭痛如裹,身重而痛等症,濕阻氣機可見胸脘滿悶,口淡納呆。
2、濕阻經絡
肢體重著酸痛、經脈縮短,拘急或痙。如濕痙,可見神昏,肢厥,身熱不揚,悶亂等。
3、濕著筋骨
濕氣盛者為濕痹,可見肢體關節疼痛重著或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等症狀,濕邪留滯,閉阻氣血,則出現肌膚麻木不仁,活動不便等。
4、濕蔽清陽
頭重如蒙,或如裹,狐頭痛昏痛,或頭暈目眩,聽力減退證,清陽不能宣發,則可見肢體重滯疼痛,睏倦不舉。
常見證型
1、濕困衛表
症狀:身熱不甚,遷延纏綿,微惡風寒,汗少而黏,頭痛如裹,肢體酸重疼痛,或兼見胸膈悶脹,脘痞泛惡,口中黏膩,大便稀溏,面色淡黃。舌苔白膩,脈浮濡。
病機:濕邪困表,衛氣被郁。
治法:芳香化濕。
代表方劑:藿朴夏苓湯加減。本方芳香宣表,化濕和中,用於感受暑濕,身困神倦,納減脘脹等症。
藥用藿香、蔻仁芳香化濕;杏仁、苡仁、豬苓、茯苓、厚朴、澤瀉開宣氣機,滲利水濕;半夏止嘔;豆豉透表。
2、濕滯經絡
症狀:關節酸痛重著,固定不移,或腿膝關節漫腫,轉側屈伸不利,或下肢腫脹。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濡緩。
病機:濕邪襲絡,留著關節。
治法:祛濕通絡。
方藥:薏苡仁湯加減。本方疏風祛濕通絡,治痹痛以濕為主,關節酸痛重著者。
藥用苡仁、蒼朮運脾利濕;羌活、防風、桂枝祛風勝濕而通絡;木瓜、五加皮、晚蠶砂除濕活絡。
腰背和下半身酸重疼痛,加獨活、木防己祛風除濕。
預防與調護
濕氣重的發生多與氣候和環境有關,平時應該注意防潮,避免居住暑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