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戰時刻:改變世界的二十場戰爭

激戰時刻:改變世界的二十場戰爭

本書由詹姆斯·萊西和威廉森·默里合著,中信出版社出版,通過介紹人類歷史上二十場重要戰役,帶領讀者回溯歷史,反思戰爭。

內容簡介

“有些戰役對我們有著持久而實際的吸引力……藉助這些戰役,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自我;同時,我們也會揣度,如果這些戰役出現了不同的結局,如今的我們又會如何呢?”

——愛德華·克里西

公元前490年,古希臘重裝步兵與波斯“不死軍團”在馬拉松平原相遇,這場東西方文明的第一場衝突,決定了後來幾千年民主、自由的西方文明的存續;

公元636年,阿拉伯軍隊在葉爾穆克河畔對陣拜占庭騎兵,手拿帳篷桿和石頭的阿拉伯婦女宛如“狂怒的惡魔”沖向敵軍,這場戰役之後,伊斯蘭文明開始了全球擴張;

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面上,英國將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轟得粉碎,鞏固了海上霸主的優勢,這個優勢將持續一個世紀,而英國將成為塑造現代世界的模型;

1942年,中途島戰役,美國擊敗日本,扭轉了二戰局勢,這個環太平洋的年輕國家一躍成為全球霸主,它至今仍在操控世界國際關係格局;

……

本書甄選人類歷史上20場重要戰役,每場戰役定格在不同的歷史空間,呈現不同戰鬥形態下的激戰場景。從短兵相接、近身肉搏的馬拉松平原,到精確制導、高技術信息化作戰的伊拉克,戰爭的技術不斷進化,它們對文明進程的影響也一直迴蕩在歷史的上空。本書即為這些戰役而作,帶領讀者穿越2500年的時空隧道,親臨硝煙瀰漫、廝殺震天的古代戰場,觸摸激戰之後接踵而至的死亡與災難,反思戰爭如何摧毀文明,又如何塑造文明。

編輯推薦

盪氣迴腸的史詩敘事,理智冷峻的戰略分析,還原一部有溫度、有質感的2500年戰爭史。

從2500年的戰爭歷程中挑選最有代表性的20場經典戰役,講述戰爭如何摧毀文明,又如何塑造文明,為讀者提供不一樣的思考快感。

精彩好讀,圖文並茂,配有精緻歷史圖片、作戰路線圖等,呈現完美的閱讀體驗。

西方軍事史暢銷書作者聯袂熱捧,歷史圖書俱樂部全球會員一致推薦,軍事圖書俱樂部年度重點選書,亞馬遜排名位居前列。

媒體評論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人類的故事,講述一些重要人物如何改變2500年的歷史。

——維克多·戴維斯·漢森,《殺戮與文化》作者

兩位傑出的歷史學家生動、雄辯地展示了改變歷史進程的二十場戰爭。《激戰時刻》是理解人類發展歷程和轉折點的必讀之書。

——丹尼斯·肖華特(Dennis E. Showalter),美國歷史學會“保羅·博茲奧爾”獎獲得者

《激戰時刻》從公元前490年馬拉松戰役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將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重要戰爭描繪得盪氣迴腸。兩位作者都是傑出的軍事歷史學家,在現代戰爭及戰爭指揮藝術領域頗有創見。他們簡明、流暢的文筆不僅使讀者深深著迷,而且對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也多有啟發。

——唐納德·卡根(Donald Kagan),耶魯大學歷史學和古典學權威

兩位作者為讀者指出改變世界歷史的重大轉折性戰爭。讀者可以保留不同觀點,而這也正是本書的樂趣所在:在提供知識樂趣的同時,啟發讀者思考。《激戰時刻》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入門讀物。

——馬克斯·布特(Max Boot),《隱形的戰爭:游擊戰史》作者

從馬拉松戰役到伊拉克戰爭,《激戰時刻》大膽揭露改變人類進程的衝突的真相。作者用閃爍智慧火花的精彩文字,將讀者帶到廝殺震天的古代戰場,引領讀者從不一樣的角度思考現代戰爭。

——巴里·施特勞斯(Barry Strauss),《指揮大師》作者

引人入勝、流暢易讀,而且功底深厚,這是一部歷史愛好者和專業人士普遍青睞的佳作。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有些戰役,留在人們腦海中的僅僅是屍橫遍野的短暫記憶,而有些戰役則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歷史學家和坐而論道的軍事指揮官為哪一場戰役改變了歷史爭論不休。但是有一點不容置疑,那就是本書所選的二十場戰役將人類社會引上全新的軌道。書中對這二十場戰役進行歷史、戰略和戰術的深度考量,不論聚焦於小細節,抑或展示大圖景,作者都能發現每場戰役之間的微妙聯繫:關鍵性的決斷,致命性錯誤以及決定人類文明進程的激戰時刻。

作者簡介

詹姆斯·萊西(James Lacey)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國家安全項目兼職教授、防務戰略顧問。著有《第一次交鋒:馬拉松戰役》,長期為《時代》、《國家評論》、《外交》等刊物撰寫防務方面的文章,目前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和喬治敦大學任教。

威廉森·默里(Williamson Murray)

美國傑出軍事史學家,耶魯大學軍事外交史博士,主要從事歷史和戰略研究,先後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西點軍校、美國空軍戰爭學院任教,波托馬克政策研究所防務戰略顧問,著有眾多重要文章和書籍,包括贏得廣泛讚譽的《贏者之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末》《締造戰略:統治者、國家和戰爭》等。

圖書目錄

簡介

致謝

馬拉松戰役(Marathon)雅典拯救了西方文明(公元前490年)

高加米拉戰役(Gaugamela)亞歷山大締造了一個新世界(公元前311年)

扎馬戰役(Zama)危機中的帝國(公元前202年)

條頓堡森林戰役(Teutoburger Wald)歐洲的分離(公元9年)

阿德里安堡戰役(Adrianople)羅馬霸權的終結(公元378年)

葉爾穆克戰役(Yarmuk)伊斯蘭征服的開始(公元636年)

黑斯廷斯戰役(Hastings)歐洲的重塑(公元1066年)

西班牙無敵艦隊(The Spanish Armada)海上奇蹟(公元1588年)

布賴滕費爾德戰役(Breitenfeld)現代戰爭的開端(公元1631年)

奇蹟之年(Annus Mirabills)英國霸權的崛起(公元1759年)

薩拉托加戰役(Saratoga)業餘者的勝利(公元1777年)

特拉法爾加海戰(Trafalgar)拿破崙的計畫受挫(公元1805年)

維克斯堡戰役(Vicksburg)打敗南部聯邦(公元1863年)

馬恩河戰役(The Marne)舊歐洲的終結(公元1914年)

不列顛戰役(The Battle of Britain)被阻止的納粹德國(公元1940年)

中途島戰役(Midway)被阻止的日本帝國(公元1942年)

庫爾斯克會戰(Kursk)德國“開拓東方”計畫的終結(公元1943年)

諾曼第戰役(Normandy)納粹德國的喪鐘(公元1944年)

奠邊府戰役(Dien Bien Phu)帝國主義的潰敗(公元1954年)

目標桃子(Objective Peach)挺進巴格達(公元2003年)

注釋

書摘

簡介

著名戰爭藝術踐行者列夫·托洛茨基(Leon Trotsky)有句名言:“也許你對戰爭不感興趣,但戰爭會對你感興趣。”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學術史的整體趨勢似乎都在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它的基本口頭禪似乎是戰爭、軍事和戰略歷史與研究過去毫無關聯;要研究過去,就應該研究那些廣泛的社會運動和成因,而不是研究軍事力量。支持這種方法的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因為把軍事歷史和戰役發生的政治和社會背景剝離開來,研究“純粹的”軍事歷史和戰役,似乎看起來不僅晦澀難懂,而且孤立了具體的戰役。而正是這些具體的戰役,給予了它們所處的背景以意義和積澱。此外,今天的學者還認為,歷史上所謂的偉人,其實在關鍵事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換句話說,戰鬥、戰爭、將軍和政治家,僅僅是任何歷史變化分析螢幕上一些色彩斑斕但並無實質意義的小亮點罷了。然而,曾經近距離觀察戰爭的筆者則認為,戰爭和戰役對人類歷史進程有著直接而巨大的影響,而這一點對於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至關重要。我們相信,讀者朋友也會同意我們的看法。

通過對貫穿人類歷史、深刻而複雜的暗流進行更廣泛的學術分析,我們得出了有趣的見解;對所有這些見解而言,戰爭和戰役已經改變了人類事件的發展軌跡,將人類社會引向了一個全新的方向。事實上,軍事因素的影響,已經改變了歷史的進程,不僅在短期內,而且從長遠來看,也是如此。但是,將戰爭和戰役從它們所發生的文化背景中剝離,會帶來諸多危險。坎尼會戰(the Battle of Cannae),即漢尼拔(Hannibal)任統帥的迦太基和羅馬共和國之間的巨大衝突,就是一個特別好的例子。這場戰爭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從軍事史學者到戰略家,這在戰爭史是極為少見的。在公元前216年那個可怕的日子裡,戰爭結束時,已被鮮血浸染的義大利南部平原上,留下了5萬多具羅馬士兵的屍體。然而,漢尼拔的勝利又帶來了什麼樣的結果呢?羅馬並沒有崩塌。雖然遭受了重創,羅馬共和國依舊一波接一波地組建軍團,繼續挑戰整個西地中海和義大利境內的迦太基人,並最終攻進了迦太基人的老巢。

坎尼會戰唯一顯著的結果,就是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繼續在義大利停留了10年;這雖然讓羅馬人很苦惱,但並沒有動搖羅馬人的決心。最終,西庇阿(Scipio)率領軍團侵入了北非,迦太基被迫召回漢尼拔保衛他的城市。在由此引發的扎馬(Zama)戰役中,羅馬徹底打敗了迦太基,並在地中海建立了延續500多年的霸權。

在確定本書應包括的戰役時,作者遵循了愛德華·克里西(Edward Creasy)在其經典著作《15場世界經典戰役》(Fifteen 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orld)中所確立的指導原則。“有些戰役……由於它們影響力持久,值得我們去關注。這些戰役對我們自己的社會和政治狀況產生了實際的影響;這些社會和政治條件都可以追溯到上述戰役的結果。這些戰役對我們有著持久而實際的吸引力……藉助這些戰役,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自我;同時,我們也會揣度,如果這些戰役出現了不同的結局,今天的我們又會如何呢?”換句話說,我們也像克里西那樣,在選擇戰役時,考慮的是它們對人類歷史發展的長遠影響,而不是基於它們在軍事藝術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拿破崙最具決定性的兩次勝利之戰,奧斯特里茨(Austerlitz)戰役和耶拿-奧厄施泰特(Jena Auerstedt)戰役,都沒有入選本書,因為它們完全沒能幫助拿破崙實現法國稱霸歐洲大陸的目標。同樣,克雷西(Crécy)戰役和阿金庫爾(Agincourt)戰役也沒能入選,儘管它們都展示了長弓令人稱奇的巨大殺傷力,英國也只是短暫地統治了法國。

引起我們興趣的戰役,都歷經了歲月的沖刷,卻依舊回音裊裊。而這又反過來迫使我們深入研究這些反事實歷史的危險遊戲。換句話說,如果戰役的結果和原來不一樣,此後的發展軌跡會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嗎?黑斯廷斯(Hastings)戰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的勝利,將英格蘭和說拉丁語的西方(the Latin West)緊密地連在了一起。此外,隨後的撒克遜和諾曼文化大融合,導致了英語語言的形成。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從嚴格的軍事術語角度來講,哈羅德國王(King Harold)於黑斯廷斯戰役之前幾個星期,在斯坦福橋(Stamford Bridge)取得的勝利,更具決定意義。但斯坦福橋戰役仍然是歷史上的一個註腳,而黑斯廷斯戰役的長期影響力,依然在當今世界迴蕩。當然,這也沒能阻止英國工黨在1933年通過了一項決議,決議主旨是“戰爭從未改變人類歷史”,儘管其年度會議召開地就位於這場戰役的遺址附近。

對待大部分歷史事件,人們總是試圖詢問一些更宏大的問題,而我們選擇的並認為曾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則有著各自的特殊性。然而,例如,我們所選的前5場戰役,清楚地顯示了我們所說的決定性意義:

1馬拉松(Marathon)戰役——使獨具特色的希臘文明和文化得以延續,伯里克利時代的雅典成了此後幾十年希臘文明和文化的代表。

2高加米拉(Gaugamela)戰役——預示著希臘化世界的開端,這反過來又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

3扎馬戰役——徹底摧毀了迦太基的經濟和政治力量,使得羅馬成為此後5個世紀中地中海的主導力量。

4條頓堡森林(Teutoburger Wald)戰役——遏制住了羅馬的擴張,拉丁與日耳曼的劃分得以確立。這一划分在過去的2000年裡一直困擾著歐洲的和平。

5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戰役——標誌著西羅馬帝國解體的開始,結束了羅馬軍隊長達500年的軍事和戰略統治。

或許有人反對我們選擇的決定性戰役,而這是任何撰寫軍事史的人都會面臨的必然現實。事實上,筆者更願意承認,另外一些重要的戰役也值得被考慮。當然,人們對勒班陀(Lepanto)戰役的爭議很大,但最終我們決定不這樣做。雖然奧斯曼帝國確實對地中海西部的基督教國家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但到16世紀末期,奧斯曼帝國實際上已經遠離了這些國家。事實上,由於16世紀歐洲在世界舞台上的爆炸性進步,地中海世界正逐步失去其在歐洲大國中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主導地位。

我們對這些決定性戰役的興趣,部分源於20世紀90年代後期國防分析家們在華盛頓提出的離奇想法;他們認為,以美國的軍事實力,美國軍隊能對任何敢於對抗美國的國家實施快速致命的打擊。實際上,他們是為了戰鬥而去追求戰鬥的海市蜃樓效果——獲勝者以極少的代價實施壓倒性決戰的神話。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從長遠來看,大多數戰鬥都不是決定性的。戰爭勝利以後,接踵而至的往往是充斥著戰敗、死亡和殘酷的災難。

最後,我們在本書中所討論的戰鬥,即便對獲勝的一方來說,也是極其困苦、可憐和血腥的。但是我們認為,這些戰役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歷史走向,其影響力依舊在今日世界迴蕩。在今天的印度,有3.5億人說著流利的英語,他們生活在民主的法治社會裡,而這一切都源於1759年的兩次隔海戰爭。英國當時把1759年稱作“奇蹟之年”。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聽到這些戰役的回音,而此書正是為這些戰役而作。

馬拉松戰役:雅典拯救了西方文明

2500年前,一萬名雅典重裝步兵抵禦了波斯帝國的強大攻勢。雅典人沒有溫順地坐以待斃;相反,他們選擇了主動出擊。雅典人在奮勇向前的時候,高喊著戰鬥口號:“Alleee!” 對於尚在待命、數量龐大的波斯軍隊而言,雅典人的進攻魯莽輕率,甚至有點兒瘋狂。區區一萬名步兵,怎么能奢望擊垮實力比自己強大3倍有餘的波斯老兵呢?然而,他們還是來了,開始是慢跑,後來則是全速衝刺。波斯大軍的陣線,在雅典重裝步兵決定性的衝擊之下,頃刻間便土崩瓦解了。西方文明得以延續至今,雅典士兵當年的勇猛功不可沒。

公元前6世紀中葉,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締造了波斯帝國;在羅馬崛起之前,它是古代世界最強大的帝國。波斯帝國幅員遼闊,覆蓋了印度河至地中海、黑海沿岸至埃及的區域。在戰火中建立起來的波斯帝國,依仗強大的軍事實力,傲然於世200多年。然而,就在馬拉松戰役之前20多年,大流士大帝(Darius the Great)率領的一支波斯軍隊,從多瑙河以北進入廣袤的斯基泰(Scythia),卻差點兒遭遇了災難性的失敗。大流士的軍隊被困在草原里,飽受斯基泰人的侵擾。斯基泰人機動靈活,打完就跑,從不進行任何真正意義上的交戰。波斯軍隊無法將斯基泰人拖入戰爭,而斯基泰人無休止的侵擾,卻可能讓波斯軍隊遭受重大損失;鑒於此,明智的大流士只好下令撤軍。波斯軍隊在斯基泰戰役中的損失,可能沒有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描述的那樣慘重,但也必然非常巨大。

愛奧尼亞(Ionia)各城邦大部分是希臘人,幾十年前就為居魯士所攻占,目睹了潰敗的波斯軍隊的歸來。他們已經意識到了波斯的衰敗,於是開始叛亂。在描述這次叛亂時,希羅多德認為,這次叛亂考慮欠周,從一開始就注定會失敗。然而,波斯帝國卻幾乎是盡了全力,耗時6年,才平息了這次叛亂;因此,有人可能會質疑希羅多德的判斷。儘管如此,波斯帝國的實力依然非常強大。為此,愛奧尼亞派出使節,希望得到斯巴達和雅典的軍事援助。斯巴達人一向不願意將軍隊派往遠離本國的地方,因而拒絕了愛奧尼亞的請求。雅典與愛奧尼亞的關係則較為密切,於是和埃雷特里亞(Eretria)一起,向愛奧尼亞派出了一支小型部隊。這支部隊與愛奧尼亞盟友一起向波斯帝國進發,攻占並燒毀了波斯帝國的西部首府薩迪斯(Sardis)。為了對付這次叛亂,波斯動用了全部兵力,雅典的軍隊因而只得匆忙撤退,並橫渡了愛琴海。然而,撤退為時已晚,根本無法避免大流士的報復。大流士獲悉,雅典人參與焚燒了他的城池,於是決定討伐雅典。按照希羅多德的說法,大流士得知訊息後,張弓搭箭,箭頭直指天空。箭射出後,大流士說道:“宙斯啊,請允許我懲罰雅典人吧!”言畢,吩咐他的一個侍從,在他每次就餐之前,向他重複三次:“主啊,記住雅典人吧。”

經過6年的戰爭,波斯帝國最終征服了愛奧尼亞。每晚都在冥思苦想著如何採取報復行動的大流士,現在終於有精力考慮希臘的問題了。大流士下令建造一支包括運送騎兵的特殊艦船在內的大型艦隊。於是,在波斯帝國的海岸上,各個港口都在如火如荼地建造船隻;打造艦隊的同時,波斯帝國最偉大的將軍達提斯(Datis)則在招募愛奧尼亞叛亂中久經沙場的老兵。大流士一邊集結這支所向披靡的軍隊,一邊派出使節,向希臘各邦索要象徵投降的器物。

許多希臘城邦都選擇了屈服,並奉上了象徵投降的泥土和水。斯巴達和雅典則處死了波斯使節,對他們來說,這就意味著宣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