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紅鈴蟲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一個有4代,以幼蟲(也有報導有成蟲)越冬。 1或2齡幼蟲在寄主植物表面取食,常形成小洞或凹陷。 檢查有無蟲跡,遇有棉鈴時應剖查。

基本信息

病蟲害名稱 澳洲紅鈴蟲
科學分類 昆蟲綱、鱗翅目、麥蛾科
檢疫分類 外檢(進境三類)

分布地區

夏威夷、澳大利亞、馬里亞納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紐幾內亞

生物特性

成蟲

外部形態與棉紅鈴蟲難以區別,並且同本屬另一近緣種P. endema在斑紋、脈序及生活習性方面也相同。新鮮標本呈暗淡黃褐色,在翅室處有兩個模糊的暗褐色斑點。下唇須呈直立鐮刀狀。下顎4節,摺疊於吸喙基部上方,前翅無A1(=Cup)脈,後翅端部尖。觸角第1節上有完全發育的櫛。雄性生殖器:在抱握器中部表面基部伸出許多長而細的脫落性刺(棉紅鈴蟲該刺長而粗,位於膜基部下方;P.endema該刺短而細)。雌性生殖器:後表皮突比囊導管長,囊突強烈彎曲(棉紅鈴蟲囊突稍彎曲,粗狀;P.endema囊導管比後表皮突長)。

長0.53-0.64mm,寬0.30-0.33mm,白色至青乳白色,隨著發育漸變為粉紅色。沿縱脊表面有成斜線的刻紋。 末齡幼蟲 長11-14mm,頭囊、前胸盾暗褐色(接近黑色),前唇基淡青色,亞頦與下鄂的骨片基部米黃色,剛毛著生於暗褐色處,除腹面與腹側外有硬化的毛片。胸足基部前面暗褐色,其後為白色,跗節亮褐色,爪褐色,胸足白色。趾鉤單序,排列為2橫帶。背面玻璃白色帶粉紅色斑點,腹面白色。 蛹 長6.5-9.0mm,暗褐色,覆蓋有短的紅褐色毛(酒清中不易看到)。臀棘端部指向背面,與臀棘在一起的有10或12毛。可以通過臀棘正前方一個凸出物來同棉紅鈴蟲區別開,棉紅蟲無這個凸出物。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一個有4代,以幼蟲(也有報導有成蟲)越冬。卵單產或一組產在植物表面。1或2齡幼蟲在寄主植物表面取食,常形成小洞或凹陷。3和4齡幼蟲通常蛀入鈴內。後來可食害種子。在棉鈴內或在鈴外花被內作繭化蛹。

傳染途徑

幼蟲可隨籽棉、棉鈴及寄主植物其他部分的運輸而傳播。

防疫方法

對來自疫區的寄主植物材料應嚴格檢驗,特別注意棉籽、棉鈴。檢查有無蟲跡,遇有棉鈴時應剖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