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新軍團級護衛艦

澳新軍團級護衛艦

澳新軍團級護衛艦(英語:ANZAC class Frigates),是皇家澳大利亞海軍與皇家紐西蘭海軍隸下的三千噸級多用途護衛艦。 本級艦由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合作向德國博隆·福斯(Blohm + Voss,B+V)引進MEKO200建造技術,由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造船廠分別建造艦身模組,澳大利亞曼斯菲爾德-阿梅康(Transfield-Amecon)總裝。命名上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團(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縮寫:ANZAC)命名,以紀念澳新軍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無畏作戰,並希望兩國再一次締造成功的的軍事合作。 本級艦滿載排水量3600噸,憑藉MEKO200的模組化造船技術,艦上擁有完善的武備,艦首配備一門127mm美制Mk45艦炮,B炮位安裝兩具四聯裝MK-141魚叉反艦飛彈發射裝置,艦舯可安裝2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艦尾有直升機平台並搭配機庫。

發展沿革

計畫發展

紀念澳新軍團 紀念澳新軍團
替換珀斯級驅逐艦 替換珀斯級驅逐艦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澳大利亞首先展開一項名為“新水面作戰艦艇”(New Surface Combatant ,NSC)的計畫,打算建造一批新護衛艦。納入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的教訓,著重於反飛彈防禦以及中彈後的損管與生存性等。皇家澳大利亞海軍將範圍鎖定在大約3600噸的水面艦艇,當時澳大利亞評估本身造艦工業沒有能力自行設計、研發整合出這樣的艦艇,所以決定採購西方軍火市場上現有的設計,搭配澳大利亞自行開發的作戰系統,並根據澳大利亞的需求來選擇裝備。1986年初,澳大利亞針對NSC的需求展開審查,並在同年底正式提出,主要任務是巡邏防衛澳大利亞廣大的專屬經濟海域(Economic Exclusion Zone,EEZ)。

當澳大利亞進行NSC的同時,皇家紐西蘭海軍也在規劃新一代的水面艦艇(需求為4艘),對皇家澳大利亞海軍的NSC計畫產生很大的興趣,雙方遂展開協定,將此計畫變更成為兩國共通的造艦計畫。在1987年3月,澳大利亞與紐西蘭針對此計畫簽署了備忘錄,計畫名稱改成澳新軍團級(ANZAC class);採用一次大戰時期派至歐洲戰場的澳新聯合軍團(Australian New Zealand Army Corps,ANZAC),意味希望兩國再締造一次成功的的軍事合作。

簽約建造

模組化的澳新軍團級① 模組化的澳新軍團級①

1987年8月,ANZAC計畫正式將預算上限訂在35億澳幣,並將選擇範圍縮小到西德MEKO 200、荷蘭進行中的M級護衛艦(後來的道爾曼級,Karel Doorman class)以及英國提案的縮小版23型護衛艦。其中,縮小版T23型在1987年11月就被排除,而最後ANZAC計畫挑選了已有許多實績、享譽全球的西德MEKO 200模組化護衛艦,採購數量則依照在預算上限以內的最大值。1989年8月14日,澳新當局與西德正式簽署引進MEKO 200的契約,由西德博隆·福斯(Blohm + Voss,B+V)原廠轉移技術在澳新建造,並由澳大利亞位於維多利亞省威廉斯(Williamstown)的曼斯菲爾德-阿梅康廠(Transfield-Amecon )擔任主承包商。

模組化的澳新軍團級② 模組化的澳新軍團級②

1989年11月10日,澳大利亞的曼斯菲爾德-阿梅康(Transfield-Amecon)造船廠正式取得建造契約;而B+V澳大利亞分公司則負責進行細部設計,諾貝爾科技公司(Nobel Tech)負責提供大部分的電子裝備。除了曼斯菲爾德公司外,紐西蘭的造船業也負責澳新軍團級的部分建造工作 。整體而言,澳大利亞與紐西蘭業界負責澳新軍團級相關契約額度的80%,澳大利亞占73%而紐西蘭占7%。澳新軍團級的各模組將在德國、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等地建造,再轉至澳大利亞的船塢進行組合。十艘護衛艦中,第二與第四艘屬於皇家紐西蘭海軍, 分別在1997與1999年服役。

技術特點

船電設計

艦首 艦首
澳新軍團級護衛艦 澳新軍團級護衛艦

澳新兩國的澳新軍團級採用相同的裝備,二號塔狀桅桿上裝有一具AN/SPS-49(V)8 C/D頻對空搜尋雷達,一號主桅頂端則有一具易利信(Ericsson)的海長頸鹿(Sea Giraffe)9LV 453 TIR G/H頻對海/對空搜尋雷達,一號主桅前方有一具負責導控RIM-7P海麻雀飛彈與艦炮的CelsiusTech 9LV 453 J頻火控雷達雷達,後端也與雷松(Raytheon)Mk-73 Mos 1連續波(CW)照射器整合,以注入制導海麻雀飛彈所需的照射信號。澳新軍團級的作戰中樞為諾貝爾科技的9LV 453 Mk3型戰鬥管理系統,皇家澳大利亞海軍最後一艘澳新軍團級柏斯號(HMAS Perth F-157)的戰鬥系統則為改良後的9LV MK3E。

艦尾 艦尾

電子戰方面,本級艦配備Thorn EMI modified Spectre A電子支援系統、Telefunken PST-1720 Telegon 10電子對抗系統以及四具美制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並預留安裝美制AN/SLQ-25拖曳式魚雷對抗系統的空間。水下偵測方面,本級艦配備Thomson的Sintra Spherion B艦首主/被動聲納,艦尾並預留安裝拖曳陣列聲納的空間。澳新軍團級的資料傳輸系統包括Link-11資料鏈以及SHF衛星通信系統等; 皇家澳大利亞海軍從三號艦瓦拉蒙格號(HMAS Warramunga,F-152)開始裝備MILSACTOM衛星通信系統,以便與美國或其他北約盟國武力遂行協同作戰。

武裝設計

艦首俯視 艦首俯視
澳新軍團級護衛艦 澳新軍團級護衛艦

或許由於缺乏明確的實質威脅,澳新兩國都不打算一開始就在本級艦上安裝全額的武器,使得兩國的澳新軍團級在服役初期可說是火力薄弱;不過換而言之,澳新軍團級還保有相當充裕的後續擴充空間,可以隨時追加新的裝備。本級艦艦首裝有一門美制MK-45 Mod2五英寸54倍徑艦炮,並在本世紀初期陸續換裝使用隱身炮塔殼與62倍徑炮管的MK-45 Mod4;其實在一開始,皇家澳大利亞海軍打算採用的是奧托·梅萊拉76mm艦炮,不過考慮到76mm艦炮的岸轟火力支援能力不足,才改用MK-45 5英寸艦炮。

紅圈內為垂髮裝置,綠圈內為魚雷管 紅圈內為垂髮裝置,綠圈內為魚雷管

煙囪後方的模組基座最多能安裝兩組美制八聯裝MK-41 Mod5垂直發射系統(VLS),但只安裝一組,且無海上再裝填能力。新、澳兩國的前三艘澳新軍團級裝備八枚RIM-7P垂直發射型海麻雀防空飛彈,從瓦拉蒙格號起便換裝新一代的海麻雀ESSM;由於MK-41每管能裝填四枚,換裝ESSM後防空火力遂大幅提升。本級艦艦身兩側則各裝有一座由舊艦移植來的MK-32三聯裝魚雷發射器, 服役初期使用美制MK-46 Mod5魚雷。艦尾擁有一個直升機庫與直升機甲板,可操作一架大型反潛直升機,飛行甲板上則有RAST輔助降落系統。以上就是澳新兩國最初的裝備。

性能數據

參考諸元
標準排水量 2500噸
滿載排水量 3600噸
艦長 118米
舷寬 14.8米
吃水 4.35米
動力 CODOG 1×LM-2500-30燃氣渦輪/30172 2×MTU 12V 1163 TB83柴油機/8840 雙軸
乘員 185人
最高速度 27節
續航力 6500海里/18節
船電系統
雷達 1×SPS-49(V)8 2D長程對空搜尋雷達
1×LV 453TIR對空/平面搜尋雷達(澳大利亞拆除後改為CEA-FAR多功能相控陣雷達,2010年)
1×Atlas Electronik 9600 ARP導航雷達
1×CEA-Mount相控陣照明雷達(2010年澳大利亞拆除SSCWI後改裝)
聲納 1×Thomson Sintra Spherion B艦首主/被動聲納
1×Thomson Marconi TMS 5424 Petrel障礙物迴避聲納
作戰系統 9LV 453 Mk 3(F-150~156)/ 9LV Mk3E(F-157)戰鬥管理系統
艦載武裝
艦炮 1×MK-45 Mod4型 5英寸艦炮
飛彈 1×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最多可裝置二組。早期裝填8枚RIM-7P海麻雀點防禦防空飛彈,日後換為32枚ESSM飛彈)
2×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裝置
近防 1×密集陣近迫防禦武器系統(紐西蘭版)
2×Mini Typhoon遙控武器站(澳大利亞版)
魚雷 2×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管(使用MK-46或MU-90魚雷)
艦載機 1×S-70B-2或SH-2F/G反潛直升機

本級艦

艦名編號安放龍骨下水服役服役國
Anzac 安扎克FFH 1501993年11月5日1994年9月16日1996年5月18日澳大利亞
Te Kaha 特卡哈F 771994年9月19日1995年7月22日1997年7月26日紐西蘭
Arunta 阿拉達FFH 1511995年7月22日1996年6月28日1998年12月12日澳大利亞
Te Mana 特瑪納F 1111996年6月28日1997年5月10日1999年12月10日紐西蘭
Warramunga瓦拉孟加FFH 1521997年7月26日1998年5月23日2001年3月28日澳大利亞
Stuart 斯圖爾特FFH 1531998年7月25日1999年4月17日2002年8月17日澳大利亞
Parramatta 帕拉馬塔FFH 1541999年6月4日2000年6月17日2003年10月4日澳大利亞
Ballarat 巴拉納特FFH 1552000年8月4日2002年5月25日2004年6月26日澳大利亞
Toowoomba 圖文巴FFH 1562002年7月26日2003年5月16日2005年10月8日澳大利亞
Perth 珀斯FFH 1572003年7月24日2004年3月20日2006年8月26日澳大利亞

服役動態

擱淺的巴拉瑞特號 擱淺的巴拉瑞特號

2003年3月,澳大利亞派遣兵力協助美國攻打伊拉克,便出動首艘本級艦澳新軍團號(HMAS Anzac F-150),首開本級艦的實戰紀錄。在這個名為“自由伊拉克作戰”(Operation Iraqi Freedom)的行動中,澳新軍團號曾以艦炮轟擊伊軍岸上的陣地。

2005年1月22日夜間,隸屬澳大利亞的澳新軍團級艦巴拉瑞特號(HMAS Ballarat F-155)於印度洋進行例行巡邏時,意外擱淺於聖誕島(Christmas Island)附近的海域,導致推進器與舵面受損,幸好無人員傷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