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古城牆

澧州古城牆

澧州古城牆位於湖南省澧縣縣城內,為古澧州州府所在地澧州古城之城牆。顯示著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今東、南城牆保持較好,長約2000米,高3-5米,是湖南保護較好的一座明、清磚石結構古城牆,具有一定的保護價值。2006年公布為省級文物單位。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是明洪武初總督肖傑壘土為城。永樂二年更土城為磚城。因水患,明、清多次修補。城牆均用條石青磚和石灰桐油材料疊砌而成。牆體兩側砌磚,中間填土夯實,設有東門、北門、金牛門、西門、南門、小南門六門道為單圓拱,建有門樓,門樓護城河上架有吊橋。今東、南城牆保持較好,長約2000米,高3-5米,是湖南目前保護較好的一座明、清磚石結構古城牆,具有一定的保護價值。

歷史

1372年(明洪武五年),澧州府治從新城(新洲)遷現址,總督肖傑壘土為城,後多次潰於水患;

明永樂二年(1404),瓮以磚,高一丈五尺(5米),上加女牆,周九里十三步(4500米),外有護城河;
歷經明景泰、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間的多次修補、加固。城牆基均用條狀青石壘築,牆體砌青磚,中間填土夯實,設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門、金牛們、北門六門為單圓拱,上建門樓,門樓護城河上架有吊橋。

建築

在小南門和東門之間城牆上有澧浦樓,又名遇仙樓,俗稱八方樓。《直隸澧州志》載:相傳南宋乾道年間,太守喬遜在此遇見呂洞賓,便建八方樓,在樓西滄堰之上相應建有遇仙橋。八方樓平面呈八角形,系三層木架結構建築,內置鏇狀木梯,樓頂為三重檐攢頂式,布綠色琉璃瓦,頂端置葫蘆瓶寶頂。
滄堰位於八方樓西北30米,平面呈八方形,面積約1600平方米,堰中有遇仙橋及橋中亭。遇仙橋南北走向,九曲折橋,橋墩14個均保存完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