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文廟

澄江文廟原稱黌學,又名孔廟,坐落於雲南省澂江縣古縣城中心,西與原澄江府署,東與文廟街相併,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文廟的建築群規模宏大,巍峨壯麗、結構精巧、古樸莊嚴、整個建築匯集了精湛的技藝,雕刻繪畫,重脊飛甍,斗拱雀替,木雕石刻都繼承了古代建築藝術和民族風格。堪稱附近州縣廟宇之冠,也是雲南省比較大的文廟之一,是澂江縣境內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

基本信息

澄江文廟始建於元朝大德年間(1297年~1307年),當時建文廟已在雲南興起,澄江路總管蒙古人魁納也在金蓮山建成文廟,以崇尚孔聖人。自明隆慶五年(1571年),遷府城於舞鳳山下之後,改舊文廟為玉筍書院。新府城便無文廟,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任知府的黃元治為解決澄(江)陽(河陽)兩級學宮,便倡議在新府城建文廟,並於當年動工。又由於康熙年間澄江進士趙士麟在京任少宰,故澄江文廟突破一般府城規格,建築規模特別宏大、壯觀。乾隆、道光曾重修,光緒二年(1876年),地方紳士、官員又捐資重修。現存的文廟即為光緒二年重修的建築群。

澄江文廟,坐北向南,整個建築群以影壁(又稱照壁)、大門、泮池、三孔石拱橋、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先殿(又稱後殿)等組成。每殿之間相隔數十米,逐層迭建,均建在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其次還有大成殿左右兩廡和大門前兩旁設有東西兩門,東稱"孔門",西稱"義路"。義路側邊豎一石碑上刻"文武官員至此下馬"。

其他信息

文廟的朱紅大門,約高8米,系術質結構。重檐歇山頂,共12棵大紅木柱托頂,柱腳立於石鼓上,石鼓花紋精緻。大門為三開間,共有六扇大門,朱扉金釘,一排排金黃色的門釘釘在大門上,每扇門有79棵,這些門釘全是銅製成。這不僅是裝飾的構件,同時看上去有威嚴之體現,釘帽全是泡頭狀,很有氣派,渾厚、莊嚴。

進大門走10米就到泮池,一座三孔石拱橋跨於泮池上。石拱橋長12.4米,寬3.55米,整個石拱橋共有三孔,中間一孔跨度為3米,左右兩孔跨度各為2.5米,橋的坡度為25°。整個橋面均用五面石鋪築,橋面兩側以長方形石板作護欄,每邊勻布11根石欄柱,柱頭均鏤空球形圓雕作為裝飾,有的雕鏤成雙龍戲珠,有的則是雙鳳朝陽等等,古代藝術家們的鏤空和圓雕的刀法遒勁而細膩見奇。

欄柱之間,每邊分布12塊石刻浮雕,每塊約高1米,寬0.8米,上面雕刻著古代一些民間故事的歷史典故。有的是十二生肖,花鳥魚蟲、龍鳳、犀牛、海馬等。這些雕刻手法,對人體和環境、器物的關係、衣飾裙帶的摺疊扭轉,內外穿插較充分地加以體現,使得線條流暢,玲瓏剔透。

三孔石拱橋下的泮池,由兩個扇形組成,分布於石拱橋的東西側面,半徑9.2米,弧長15.9米,周圍砌石欄,石欄每隔0.8米刻一望柱,柱頭上靠北一排雕刻小石獅。如蘆溝橋的望柱那樣。望柱靠南面的柱頭則是含苞欲放的蓮花。這些石獅,蓮花一樣地雕刻得協調美觀,栩栩如生。泮池南北兩端各有一對1米多高的大石獅,石獅下面的座基石,每面都雕刻有二十四孝中的一孝,"大舜耕田"、"王祥臥冰"......等。在每面依次而雕刻著圖案。刻工十分精湛,工藝精細,泮池內的進水口處,東西兩邊各雕刻一石龍頭,池裡的水則由石龍口吐出流入泮池內,石龍吐出之水是一些能工巧匠把地下浸出之水堵進在圍砌的暗溝之中,暗溝如"龍身",水從"龍身"滴入石龍頭的口中吐出。雨季之時,龍口裡的水噴涌而出,奇妙而生動。

由泮池向北走30米,一座飛朱流丹,富麗堂皇,結構精美的"欞星門"矗立在眼前,欞星門為木石結構牌坊式的門樓,三開間,樓高10米,寬15米,重檐歇山頂,有二重飛檐,下層分左右兩邊為上層覆蓋。頂鋪琉璃瓦,正背兩端有龍形正吻。各條垂脊亦裝有垂,,檐下使用數重斗拱,梁與檐間繪彩色圖案。每邊正中都有金雞、牡丹、龍鳳等鏤空木雕或為雀替,或為裝飾,布置得當,美觀華麗。牌方四根柱子下部包在1.4米高的磚石基牆中;上截外露直撐坊頂。兩側各立大石獅一對,一對向南,一對向北,造型英武雄姿,雄風深邃,石獅基座約1.8米,座基石上雕刻動物"二龍戲珠"、"雙鳳朝陽"、"鹿望金鐘"、"犀牛望月",以及人物雕刻等,雕刻中有對座飲晏,車馬儀仗出巡等,這些雕刻繪畫,各展其姿,各呈其妙,布局嚴密,層次分明,表情各一,備極精巧。真有雕龍則龍飛雲天,繪鳳則引頸長鳴之勢。坊正中的上方匾中槧鐫刻著光緒貢生洪雲程書寫的大字楷書"欞星門"三字。兩道側門分別鐫刻著"金聲"、"玉振"四個篆書,這三塊匾均為紅底金字。整座欞星門構思嚴謹,造型和諧,莊重雄奇,頗有氣魄,遠看近看都壯麗美觀。

從欞星門再進30米為大成門,大成門在大成殿與欞星門之間的中軸線上。大成門系土木結構建築,三開間,東西為山牆,單檐硬山頂,檐柱上方向外懸有方形雕花垂步。檐枋上有雕刻精美的各種雲龍圖形,大成門台基高1米,青石包邊,南北兩面陡板石均刻花卉浮雕。這些浮雕,紋理清晰、生態盎然。大成門東面山牆內鑲有歷代修建文廟的石碑,記載著這座廟宇的歷史,西面牆下鑲著一塊元朝時我國名書畫家趙孟頫(子昂)的真跡,書范仲淹公格言,其內容大致是:范仲淹對忠恕之道之體會。這碑至為珍貴。石碑上還刻有趙孟頫真跡來源以及歷代保護該碑情況,據記載,此石碑系延佑戊午年(1381年)嘉平月既望吳興趙孟頫書畫屏一堂,書法秀潤勁拔,至萬曆丙午年(1606年)劉懋功將屏字鑲刻在石碑上。此碑原在舊城,遷城時,隨著遷來新府鑲在孔廟今碑址。

大成門東西兩側的天井內,原來大殿兩邊都建一排廡房各三間,東三間為"祀名宦",西三間為"鄉賢祠",祠內供奉著澄江府歷代名宦和有威望的鄉賢牌位。大成門與東西兩廡間留過道,各建一道月宮門通大成殿。平時不能從大成門入內,只能從兩側進入大成殿。

大成殿是該廟建築群最高大的建築,高18米,五開間,通面闊28米,進深20米。系土術結構抬梁式構架,雙層屋檐,不用斗拱,舉架甚高。殿宇宏深,巍峨雄奇,古樸肅穆,渾然一體。殿中共有26棵朱紅大柱,共20道格扇門,格扇門均雕刻著龍鳳;層層透漏,龍鳳雕刻真有龍飛鳳舞之韻,龍則蜿蜒起伏,鳳則展翅翔舞。殿前的兩棵大柱金龍環抱,龍瓜勁張,龍身彎曲,顯得氣勢雄偉。檐枋透雕花鳥走獸,雕刻精美,紋理清晰,各有特色,極富立體感。

大成殿屋頂鋪琉璃瓦,南面鑲有棱形圖案,正脊中立葫蘆寶瓶,配以陶製的十二生肖和八仙的裝飾。緊接正脊下方鑲有"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字樣。八個翼角上翹45°。大殿內原供孔子牌位於九龍木雕坐位上,上書"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位",兩旁供四配十哲牌位。次間正牆上鑲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和二十七年(1688年)頒發的"御製孔子贊"及"四配贊"石碑。其主要內容是對孔子、孟子、顏回、曾參、孔(左邊是單人旁右邊是"及")的贊語。

大殿前有光緒皇帝御筆"斯文在茲"的匾額,尤為顯要、奪目。兩旁懸有張麗生手書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匾額。次間殿前有五級踏跺至月台,月台長14米,高1米,五面石包邊,石上均刻花卉浮雕。月台兩側有垂帶踏跺通左右兩廡,月台全是五面石鋪地,東、西、南三方石階通大殿,正中有御道、中間嵌一塊2米長,1米寬的石雕五龍石壁,姿態生動逼真,雕刻尤為精巧,刀法勁健利落,顯示了高超的工藝水平,石壁上的五龍,龍瓜在翻飛,鱗甲在鼓浪,確有雲霧雷霆之勢,此石雕現已用不鏽鋼管欄圍,列為澄江重點保護文物。

大成殿建築之所以高大,原來當時建蓋孔廟就鄭重地規定過,縣城今後所有建築都不得高於大成殿的高度。真正體現了孔子的至高至尚的地位。

舊時,每逢孔子的生日、忌日都要在文廟舉行盛大的祭祀典,文武官員、學士名流、鄉紳師生等絡繹不絕前來參加舉行儀式,規模空前莊嚴,隆重。

新中國建立後,文廟曾被一些單位使用過,但對大門、泮池、石拱橋、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均無損壞,對一些石木雕刻、浮雕繪畫,匾額等工藝保存完好,歷經滄桑,仍不失其活潑生動的原貌。前來參觀遊覽的人們連聲讚嘆:"進到文廟來,就像進入了一座建築群藝術寶庫,這都是前人給我們留下最寶貴、最有價值的藝術珍品。"

近年來,政府幾次撥款對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等進行了修繕,重新彩繪,從而使文廟煥然一新,把原來做招待所的大門也拆出,重建古香古色的朱扉金釘大門,顯得古樸莊嚴,使文廟的建築民眾別具特色地大放光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