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源
————《澄江承氏宗譜·始修宗譜原序》
上面這段文字簡明敘述了承氏進入常州之前的先世行略,承氏創姓距今已3000多年,起初周文王的一個小兒子被封在一個叫郕的地方,他的子孫就以郕為姓,後來郕被衛所滅,有的子孫去掉郕字的邊旁,以成為姓,以志不忘國破家亡之恥,春秋時衛國有個大夫名叫成叔承,後來他的後代就以祖輩字中的承為姓,這就是天下承姓的最初來源(所以歸根結底承氏源於姬姓,實為黃帝子孫),戰國的時候有叫承成的人,漢代明帝時有承宮官至侍中祭酒,他的後代承疊官至濟陰太守,居住在琅琊,後代又遷徙到千乘(今山東淄博市,濱州市,東營市境內),他的後代承三錫做了諫崇義郎,傳到唐貞觀時期時承諭做了兵尉,到唐憲宗時承舉做了御史大夫,傳至宋代時,承宇和殿前指揮使王審琦世交相好,後來兩人因阿保罪被連坐法處死,承宇的四世孫叫承振,承采,北宋靖康年間承振,承采同王審琦的孫子王孟乾一起隨宋皇室南遷到了常州,王孟乾居住在陽羨(今宜興),承振,承采兄弟入籍武進太平鄉的小塢,這就是承氏進入常州的開始。
常州承氏傳至第五世時已有承允誠 承允中 承允隆 承允正 承允名 承允臧六人。(其中允誠,允中早亡)
後長子允隆因澄江山水雄壯且他的高祖葬於青陽,就帶著兒子從武進遷居澄江,即為澄江承氏始祖。
另外從民國丁亥年重修的《澄江承氏宗譜》懷德堂珍藏本記載的編譜字號也可以看出:五世居澄江 虹橋園宇敞 郡原千乘著 聽經芳名揚 我祖青亭公 建祠春秋鄉 啟觀宗譜牒 遺澤淵源長 遵守家規訓 耕讀子孫昌 。
另附《姓氏急就篇》中的中國最早版本的百家姓:
《急就篇》為西漢人史游所著,以63字為一章,共32章。
內容涉及農藝、飲食、器用、音樂、生理、兵器、飛禽、走獸、醫藥、人事等方面的套用字。今本34章,作者有意識地把許多單字放在一起加以組織,按姓名、衣服、飲食、器用等分類變成韻語,多數為七字句,這樣學童在學習認字的同時還能增長各方面的知識。全書取首句“急就”二字作為篇名,“急就”就是速成的意思,說明這是一本速成的識字課本。.................................
漢代是我國姓氏體系基本上確立的重要時期。在西漢的童蒙識字課本中,有一部署名為史游的《急就篇》留傳至今。史游,西漢元帝時(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任黃門令,他所著的字書《急就篇》傳本共2016字,開頭6句是: 民俗節慶網
“急就奇觚與眾異,羅列諸物名姓字。分別部居不雜廁,用日約少誠快意,勉力務之必有喜。請道其章。”這等於一段開場白,下面就是由三言詩形式組成的“漢代百家姓”了:
“宋延年,鄭子方。衛益壽,史步昌。周千秋,趙孺卿。爰(袁)展世,高辟兵。鄧萬歲,秦妙房。郝利親,馮漢強。戴護郡,景君明。董奉德,桓賢良。任逢時,侯仲郎。由廣國,榮惠常。烏承祿,令狐橫。朱交便,孔何傷。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伊嬰齊,翟回慶。畢穉季,昭小兄。柳堯舜,樂禹湯。淳于登,費通光。柘溫舒,路正陽。霍聖宮,顏文章。管財智,偏呂張。魯賀喜,灌宜王。程忠信,吳仲皇。許終言,賈友倉。陳元始,韓魏唐。液容調,柏杜陽。曹富貴,尹李桑。蕭彭祖,屈宗談。樊愛君,崔孝讓。姚得賜,燕楚莊。薛勝客,聶干將。求南弟,過說長。祝恭敬,審母妨。龐賞贛,來士梁。成博好,范建羌。閻驩欣,寧可忘。苟真夫,茅涉臧。田細兒,謝內黃。柴桂林,溫直衡。奚驕叔,邴勝箱。雍宏敞,劉若芳。毛遺羽,馬牛羊。尚次倩,丘則剛。陰賓上,翠鴛鴦。庶霸遂,萬段卿。冷幼功,武初昌。褚回池,蘭偉房。減罷軍,橋竇陽。原輔輻,宣棄奴。殷滿息,充申屠。夏修俠,公孫都。慈仁他,郭破胡。虞尊偃,憲義渠,蔡游威,左地余。譚平定,孟伯徐。葛轗軻,敦倚蘇。耿潘扈,焦滅胡。晏奇能,邢麗奢。邵守實,宰安期。俠郤敵,代焉於。司馬褎,尚自於。陶熊羆,痛無忌,向夷吾。閣並訴,竺諫朝。續增紀,遺失余。姓名訖,請言物。……”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姓名三字經”。它有幾個特點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1)除了少數幾個雙音複姓(如公孫、淳于、令孤)以外,大多數都採取了單音姓、雙音名字的形式,這也就是漢代民間開始流行的姓名形式。在先秦時代出現了的一些雙音的名字,如:“無忌”、“夷吾”等,到《急就篇》中就成為常用的名字了。當時在民間,“名”與“字”開始出現混淆的情況。
(2)在三字姓名中,第二、第三個字,往往也是當時的姓。如:方、房、常、王、張、文、章、牛、羊、湯、梁、臧、胡、余、徐、蘇、扈等等。這樣,《急就篇》就收錄了漢代通用的300多個姓氏。 中華民俗節慶網
(3)這些漢代姓氏,大多也載入了一千多年後宋代的《百家姓》中。可見,宋代《百家姓》確實稱得上“源遠流長”。
譜牒
《澄江承氏宗譜》
自第五世允隆遷至澄江後,遂成承氏澄江支,創立《澄江承氏宗譜》,堂號懷德堂。
蘇南承氏乃一脈相承,源自始祖伯庸公,後分成三派,其一為承氏澄江支,其二為承氏筱塢支,其三為承氏焦墊支。
承氏宗譜於元至元十七年庚辰由筱塢四世孫仲賢創修,至元辛巳年由筱塢七世孫肇續修,明洪武十七年甲子澄江八世孫守禮述各,天順二年筱塢十一世孫元貞支修,天順三年澄江十一世孫理、謐支修,嘉靖二十六年澄江十四世孫頤支修,萬曆十年壬午澄江十四世孫林、筱塢十四世孫案、筱塢十五世孫君興統修,萬曆年間筱塢十七世孫世修、崇正支修,崇禎元年澄江十五世孫光乾、十七世孫令謨支修,清康熙八年筱塢十八世孫文龍支修,康熙四十五年筱塢十九世孫培鵬支修,康熙年間筱塢二十世孫紹信支修,乾隆十九年筱塢廿一世孫名漢、枚卜、任、廿二世孫錫祚支修,乾隆四十六年澄江廿三世孫選支修,乾隆五十二年筱塢廿一世孫枚卜、任支修,嘉慶五年澄江廿三世孫選、筱塢廿一世孫枚卜、焦墊廿二世孫弼統修,道光八年筱塢廿二世孫燦支修,鹹豐九年焦墊廿四世孫越、勛統修,光緒五年澄江廿七世孫彬雲、焦墊廿五世孫儁尊、筱塢廿四世孫先志統修,光緒二十九年筱塢廿五世孫錫齡、焦墊廿六世孫乃韶、澄江廿八世孫之鳳統修,民國三十六年澄江各支支修,二零零九年澄江各支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