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上村[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鄉下轄村]

潭上村[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鄉下轄村]
潭上村[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鄉下轄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鄉東部,地處萬山湖畔,依山傍水,風景秀美,是洛陽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全村16個居民組,轄區人口2409人,耕地面積 2301畝。 2001年—2006年五年人均收入分別為2250元、2450元、2550元、2625元和2700元,保持逐年增長。1998年被命名為新安縣“文明單位”。2004—2006三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綜治先進單位,“五好黨支部”。

基本信息

經濟發展

村兩委班子勵精圖治,團結奮進,在縣、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十一五”期間各項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固定資產總投資82.2萬元,新建村部一所,建築面積320平方米,新建學校一所,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校園綠化、村莊綠化、道路硬化,寬敞大方,環境優雅;為改善人們居住環境投資150萬元,硬化村道7500平方米,投資10萬元疏通村內污水排放工程,砌排水溝5000米,投資25萬元,打深井2眼,建設高位水池,高位水塔各一個,鋪設自來水管道5000米,為改變村民就醫條件,投資8萬元新建標準衛生室一個;為活躍村民文化生活建起文化大院,建起了“新農村書屋”,為服務民眾,建便民超市一個,累計投資達23萬餘元;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種植中藥材二花139畝,已初具規模。

傳統節日

春 節

俗稱“正月頭”,指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共3天。正月初一稱“元旦”。傳說這一天是管全年的,所以迎接這一天的到來,人們非常虔誠。一要打掃房屋,貼上春聯。二要沐浴齋戒,沐浴在前一天晚上,齋戒在當天早上。三要守歲迎年。剛交子時,就要爭先放響第一聲鞭炮,稱“開門炮”熱烈歡迎新年到來。 春節主要活動是祝福,俗稱“拜年”。家裡是晚輩向長輩祝福,對外是到親友家拜年,要帶上禮品,主要是“大吉”(柑),送給對方尊長。對方一般是收兩個,回送兩個,互致敬意。80年代後,送“紅包”的多,送柑的就很少了。有打電話去祝福的。過去不準嫁出的女兒回家看見“過年燈”,而今風俗改變,在城鎮正月初一這一天,女兒、女婿成為各家的主要客人。 另一類的拜年活動是舞獅、舞龍、唱曲、吹嗩吶、搖錢樹,俗稱“鬧新正”,向主人家討賞錢。新中國建立後,確定正月頭為春節,放假3天,要求各地開展民間文化娛樂活動,討賞錢的就少了。 春節,各家都煮甜粥。初一早,每人都要先吃甜粥,祀祖後才吃早飯。這幾天,大人孩子都要穿新衣,三餐都要吃乾飯。乾飯要煮多點,留有“剩飯”,作“米谷吃不完”先兆。 開正以後,還有正月初七吃“七樣菜”風俗。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節”。舊志載,元宵節的活動從正月十一日起至二月乃止,約為20天,相當熱鬧。 元宵節的活動有3個內容。 第一是“興燈”。上一年生男孩的人家要到祖祠和神廟裡去掛燈籠、彩燈。 第二是“看新娘”。元宵夜(多在正月十六夜),凡上一年裡娶的媳婦都要艷妝靚扮立於廳堂中讓里鄰觀看。廳堂中擺著方桌,上放茶點,新娘坐於桌後,中央由長輩一陪伴坐著。鄰里來時方起立,但不言語,只讓人細看。看者多屬青少年。此俗50年代起廢除。 第三是游神賽會。50年代後也大都停止舉行。 城鎮地方,元宵這一夜街巷都懸掛彩燈,俗稱燈節。兒童耍鯉魚燈、蛤婆燈,很是熱鬧。惠城東郊、北柵有木鞦韆,供人玩盪;還有燈謎。50年代後,木鞦韆停,燈謎較活躍。 據調查,石峻、後山等農村,則仍有木鞦韆活動。

清明節

有兩個“清明”:一個是三月初三古清明,踏青節;一個是農曆時序的清明節。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俗稱“過紙”。主要是清除墳前雜草,用紅油將墓碑字跡漆新,在墳頭掛上五色紙條,擺上祭品。祭品一般是糖餅,拜後分給掃墓的人作點心並將糖餅分給當地牧童。這一天由家人去掃墓的是近祖,遠祖掃墓一般由理事人負責訂期進行。 惠來習俗,掃墓並不限定清明一天。從清明日至三月底,都可以掃墓。子孫住居分散的,常選定三月里的一天出門,掃墓後並聚餐。 50年代後,惠城有由機關團體或學校師生到烈士陵園敬獻花圈的活動。80年代後,僑胞和港、澳、台同胞也常回鄉掃墓,紀念祖先。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稱端陽節,俗稱五月節。相傳古代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水自殺,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一天定為節日。有賽龍舟、吃粽子風俗。賽龍舟含有救溺者的意思。赤洲渡口、龍江、惠城南柵池、東片西塘池和獅石湖曾溺人的地方都賽過龍舟。也有一些地方會在當天中午十二點到河裡游泳,俗稱“五時液”愚意洗掉身上一切雜疾,希望以後身體健康。粽子,用麻竹葉包糯米煮熟,稱為“粽球”。原為祭品,現已成為有獨特風味的小食。 這個節日,民間有許多殺蟲措施:一是用艾懸插門口或廳堂,女人則用嫩艾葉簪發,說是“辟邪”;用埔姜在家裡驅蠅驅蚊,唱驅蠅歌;二是讓小孩在這一天吃中藥“使君子”,驅蛔蟲;三是做梔粽、梔糅,據說吃了能健胃、清熱、消積;四是藥店在這一天要曬貴重藥材,讀書人要曬書籍,以防蟲蛀。這一天,可說是民間的殺蟲節。

中元節

俗稱“七月半”。棵品特殊,做“人仔棵”、“媳婦仔”,或叫“草棕頭”。 在這個月,各庵堂多舉行“盂蘭盆會”,俗稱“施孤”。有“高孤”、“暗孤”之分。“施高孤”較為隆重。搭上“孤棚”,即用木柱、木板搭成高棚(有的長几丈、十幾丈),上面陳列各種祭品,有麵包山(即用竹紮成高塔形,糊上紙,外面掛滿麵包)、棵山(即用竹紮成錐形,約一米高,糊上紙,外面貼上紅棵)、飯包、米糖方等等。主持庵寺則請來一班法師,設座禱祝。即用幾張方桌聯成大祭桌,主要法師披架裟、戴僧帽,高坐祭桌上念經,並用手演示各種動作,其餘法師坐在供桌兩邊,配以鼓樂,場面肅穆莊重。廣場上還祀著三尊彩紙糊成的高大神像,即大士聖王居中,兩旁為山神伯公。至下午四時左右,祭禮結束,焚燒紙禮(有金山、銀山),小孩子一哄而上將三尊神像砸爛,火化。之後,孤棚上將祭品收起來,向下面觀眾投擲,觀眾爭、搶,叫搶孤。有搶實物,如麵包、棵,有搶竹籤,憑竹籤可向主持者換飯包、糖方。至此結束,叫散孤。“施暗孤”則較簡單,即由各庵寺擇日(或定日)舉辦,老百姓各帶祭品紙禮拜祭,結束時紙禮焚化、祭品各自帶回。 從七月初一“開孤門”到七月底“關孤門”各庵寺輪流擇日舉辦。

中秋節

俗稱“八月半”乙這天晚上,除了祀祖,就是拜月。月圓人圓,這個節日許多人是當團圓節看待的。夜來拜月,不論城鄉,都由婦女主持。在門前或庭院放一方桌,上供鮮果糕餅,紅燭大香,恭候“月娘”升上中天。過去還有少年築瓦塔煬火煨芋,以及“誑掃帚神”、“誑三姑”、“誑田師爺”等巫祝活動,80年代後已罕見。有些鄉鎮還在這一天開展集體賞月活動。即徵集古玩、文物,紮上彩棚陳列,婦女則藉此比賽做雅棵工藝。

重陽節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即第二個草藥節。這天有特殊的活動--登高,有特殊的食物--燜草藥飯,食“糯米糟”(甜酒)。這個節設有祭祖。

宗教信仰

居民除了信天主教、基督教者外,大多有在農曆正月向神靈祈福許願,並在年尾酬謝神恩的習俗。 農曆10~12月中旬,每村每社每戶都擇吉日、備盛禮拜祭神靈。特別是整個村許願的,拜祭禮儀更為隆重。通常是演戲(包括皮影戲)、大鑼鼓、八音班、紙龍袍冠履、全豬全羊、大雅裸……特殊的祭禮有上刀梯、燒焰火,還有十年一祭的打火醮。擇要敘述如下。

上刀梯

新中國建立前各個大鄉(5000人以上)多有此拜祭活動。即在晚造已收割的田埕上平整一片十多平方米的地基,上面鋪上由兩塊拼成的長約4米、寬2米、厚5米的硬木,再放上兩個特製的大龍船缶缽,每個直徑一米多,口下底上。缽上各豎起一根可以製作包帆船桅桿的大杉木,長約20米。再用麻繩將磨得明晃晃的刀的兩端縛在青竹片上,成一竹刀梯,寬約70公分,刀的間隔約20公分。然後將這竹刀梯固定在兩根大杉木上,每把刀都貼上神符,這樣刀梯就初具模型了。再用兩根大青竹(留竹尾)縛在刀梯頂端,並用麻繩縛成索梯狀,索梯四層,每層約0.5米。四周用長繩固定,並用木樁谷笪圍起來,只留一小門,這就是刀梯了。到了吉日,由同身(即神、人同身,巫師)拜祭。同身綠衣紅褲,頭扎紅巾,身背銅釘球,赤足,先在廟中拜祭,並表演各種動作,有護法點燃紙條,口念咒語在旁服侍。同身口中念念有詞,一會,即甩銅球開路,手持燃香,跑到刀梯下,將香咬在嘴裡,手攀足蹬,直上刀梯,在刀梯盡頭拜祭,將香插在備好的竹香爐中。表演動作後,又上索梯,鑽來鑽去,有的還在索梯上翻筋斗。這就是祭天。拜祭完畢,同身下刀梯回廟,算是完成一個程式。每天兩次,一直拜了三四天才結束。善眾圍觀的有時上萬人。

燒焰火

這種活動是在特大的慶典上才舉辦的。惠來燒的焰火與外地的不同。此種焰火的單位稱棚,一棚中分若干鼎,就像一幕戲分成幾場一樣。首先需選一相當空曠的場地,中間豎上一根長木柱,上面掛著若干個長圓筒形的東西,好像捲起來的大草蓆。每筒叫一鼎。放燒的時間多選沒月黑夜晚10時左右。經各項拜祭活動結束後,由村中主持人點燃導火線,只見夜空中噴射出一串耀眼的火花。不久,一個圓筒接上火,唰的一聲擴展成一幅長方形的圖案。以閃爍的火線為線條,勾勒出各種各樣的形象。有的是一幢宏偉的洋樓,窗戶以一個嘩嘩轉動的“火風車”來表示,紅黃藍白綠,色彩斑斕,有的是一個農民在田間戽水,那表示水流的火花,隨著農民動作有節奏地噴射。有的是一個婦女在推磨挨豆腐,隨著那女人一伸一縮的手勢,表示豆漿的火花四處噴射。有魚躍,有鳥飛,有虎,有獅,這樣一鼎接一鼎的燒,每鼎5分鐘左右。最後的壓軸戲是放下一條火龍,頭、身、尾都在晃動,雙眼是極好看的小火風車。擺動一番之後,轟的一聲,一個火球從龍口電吐出來,那熠熠生輝的五彩火球直竄高空,照得四周透亮,人形俱可辨認。霎時火球墜落,龍吐珠至此演示完畢,整棚焰火算是燒完了,接著是成千上萬觀眾的歡呼喝彩聲,與主持人放鞭炮的畢畢剝剝的聲音。

打火醮

那是全縣十年一祭的盛大慶典,常在縣城舉行,旨在祈求神靈不讓火災降臨。突出的景點是在城隍廟前搭建一座華麗宏偉的醮棚,夜晚亮起千百盞燈火,有點輝煌若仙境的境界。其他活動有:在大街上罩上白布,街旁接連懸掛燈屏人仔;每個社頭都要演戲;有時還邀藝人作特殊表演。較有特色的是演奏倒吊嗩吶。即表演者用雙腳掛於一橫桿上,頭部向下,同時吹奏大小不等的三把嗩吶。即鼻孔插兩把,口銜一把,吹奏出不同音色的優美旋律。 此外,在迎神送神活動中,為了顯示神有靈,由同身作各種,驚險表演。如走火城(即同身在一片燒紅的木炭上面行走),咬犁頭(即同身口咬燒紅的犁頭),竹籃請水、坐刀轎、臥釘床等,使祭神活動增加熱鬧、神秘氣氛。 以上所記述的特殊謝神活動,在新中國建立前時有出現,新中國建立後幾十年不曾見過,為弘揚民俗文化,部分活動由民間組織得到恢復和發揚,2006年11月縣城城隍廟的打火醮活動萬人空巷,十分隆重。

冬 節

即夏曆的“冬至”。民間非常重視,稱為圓滿節。早晨,全家的人都要先吃一碗湯圓,吃了冬節圓,就叫增加一歲了。 冬節圓除供人吃外,還用表來表示節日氣氛。門環、灶頭、谷囤、豬牢、牛舍,都要貼摺一粒,表示到處都圓圓滿滿。這一天,又是耕牛的節日。要讓牛休息,不放牧,主人要用冬節圓餵它,割蔗尾供它齧,在牛的前額貼上一粒湯圓。 除了湯圓,還包餃子,叫“冬節繭”。這種餃子與北方不同,是用粳米粕製成的。

除 夕

夏曆每年最後的一個夜晚,俗稱“廿九夜”。有時是三十夜。除夕的主要活動是結束將過去的這一年的事務,做好迎接新一年的準備。這項活動實際在十二月廿四日就開始了。 第一件是送神。祭灶以後,便將家裡牆上貼的神符、香爐里的殘香、舊門聯、鬥神,都一概掃淨,送到小溪里或竹叢下。 第二件是“采囤”。就是打掃屋子。這次打掃,上下四壁都要洗掃,蚊帳被席也要洗淨。 第三件是迎新準備。如購買年糕;蒸製果品;布置門戶,貼上春聯;修整儀容,男的要理髮,女的要修容;廿九夜要沐浴更衣,穿上新衣服。此外,水缸要添滿水,米瓮要裝滿米,油燈要添滿油一過年燈不能熄滅。 晚上祀祖後吃團年飯,飯後有一個禮節,就是大人給小孩送壓歲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