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醫學
正文
又稱水下醫學。研究和解決潛水作業過程中各種醫學問題的一門學科。是潛水技術科學與醫學科學之間的一門新興的套用性邊緣學科。由於人在水下要承受靜水壓〔每水深 10m(米)增加1個大氣壓〕,必須呼吸壓縮氣體以平衡機體內外的壓力,因而處在高氣壓環境中。所以,研究高氣壓和水下環境中各種物理、化學、生物因素對人體造成的一系列專門的醫學問題,構成了潛水醫學內容的特點。潛水醫學與專門研究沉箱、隧道等高氣壓作業和臨床高壓氧治療艙工作中各種醫學問題的學科,共同組成高氣壓醫學。
潛水作為人類與自然界鬥爭的一種手段,已發展成為一種專門的技術門類。潛水技術在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及科學研究中能解決許多重要任務,如沉船(物)打撈、水下勘探、水下施工、航道清掃、水下偵察、水下爆破、援潛救生、水產養殖、水底資源開發、海洋科學考察等等。
潛水作業是在高壓、低溫、能見度差、水阻力大、呼吸高分壓氣體、有水中生物襲擊等複雜多變的環境中進行的強勞動。與常壓下的其他作業相比,不僅艱苦得多,而且存在著一定的潛在危險性。如果各種因素的作用超過了機體的生理耐受限度,便可引起對潛水人員機體健康不利的反應,導致疾病和傷害(潛水職業病)、甚至殘疾或死亡。1637年中國明朝宋應星在其所著《天工開物》一書中,已提及人類在潛水中會遇到水下呼吸及低溫的兩個重要生理問題。19世紀中葉,西方才出現了有關潛水醫學的較系統的記載。潛水過程的各個環節全都離不開醫學保障。潛水醫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時間不長,並隨著其他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繼續發展。
潛水醫學涉及許多學科領域,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不同學科的知識,並出現了潛水生理學、潛水衛生學、潛水疾病學、潛水裝具學、潛水裝備學等許多專業,成為一門以預防醫學為主的綜合性套用學科。
潛水醫學主要研究人在水下和高氣壓環境中勞動作業時的生理反應和病理變化;潛水疾病的防治;潛水作業中的衛生學要求和醫學保障技術措施;以及根據人在水下作業的生理衛生特點,為潛水裝具和裝備的研製提出人-機-環境系統的設計要求,並進行醫學生理學鑑定評價等。
潛水醫學的任務是運用醫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術,努力增強和提高潛水人員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在潛水的全過程中,從醫學方面保障其安全順利地完成各項潛水作業任務;在水下作業完成後,保障他們安全而迅速地回到水面常壓環境中來,有效地預防各種潛水職業病和潛水事故的發生;一旦出現了潛水疾病,要能及時正確地診斷和有效地治療;同時還應從人體工程學方面協同工程技術部門,不斷研究更新潛水裝置、裝備,改進作業方法和技術,以便進一步提高潛水作業效率,增加潛水深度及水下作業時間,促進潛水事業的不斷發展。
在潛水事業較發達的國家,潛水醫學通常是大學畢業後的專業進修課程。正式醫師經過潛水醫學專業進修,考試合格後,方可擔任潛水醫師工作。
潛水作業是要人直接下水完成的,因此,只有解決了潛水過程中一系列的醫學問題後,人才能在水下安全有效地作業。所以,潛水醫學始終站在潛水新技術發展的前列。潛水醫學的發展水平已是潛水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1989年1月,中國海軍醫學研究所成功地進行了一次350米模擬氦氧飽和-370米巡迴潛水實驗研究。4名海軍潛水員在飽和潛水居住艙內,用2.5天加壓;在350米深度連續飽和暴露72小時(3晝夜);並從此深度下潛到水艙內,在370米深度有效地進行了以援潛救生為內容的潛水作業;最後以14.5天時間安全地減至常壓,平安出艙。此飽和及巡潛深度不僅是中國,也是亞洲的最大深度。國際上目前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有能力達到這個深度。潛水人員在高壓下沒有發生明顯的高壓神經綜合徵,且能在38個大氣壓條件下有效地進行作業;減壓中未發生任何減壓病症狀。這已達到國際同類實驗的先進水平。積累的一系列實驗資料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參考書目
龔錦涵主編:《潛水醫學》,人民軍醫出版社,北京,1985。
配圖
相關連線
1.http://www.ikepu.com/biology/medicine/diving_medicine_total.htm
2.http://www.chinavalue.net/bookinfo/BookInfo.aspx?BookID=401431
3.http://www.tushucheng.com/book/1794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