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錫恩潘錫恩(?—1836)字芸閣,安徽涇縣人,清朝官吏。嘉慶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大考第一,超擢侍讀。道光四年,復大考一等,擢侍讀學士。時河患急,錫恩上疏條陳河務,略曰:“蓄清敵黃,為相傳成法。大汛將至,急堵御黃壩,使黃水全力東趨。今年漕艘早渡,因御黃壩遲堵,以致倒灌停淤,釀成大患。且欲籌減泄,當在下游,乃輒開祥符徬,減黃入湖。壩口已灌於下,徬口復灌於上,黃水俱無出路,湖底淤墊極高。若更引黃入運,河道淤滿,處處壅溢,恐有決口之患。”宣宗韙其議。五年,命以道員發往南河,補淮揚道。六年,加三品頂戴,授南河副總河。九年,母憂去官,服闋,授光祿寺卿。歷宗人府府丞、左副都御史,督順天學政。擢兵部侍郎,調吏部,仍留學政。十九年,內監狄文學以甥考試被黜,至錫恩私宅言所取錄多出請託,挾制訛詐,錫恩疏聞,特詔論文學大辟。二十二年,疏言:“黃河自桃北崔鎮汛、蕭家莊北決口穿運河,壞遙堤,歸入六塘河東注。正河自揚工以下斷流,去清口約有六七十里之遠,回空漕船,阻於宿遷以上。臣前任淮揚道時,詳辨戽水通船之法,行之十餘年,幸無貽誤。今若於中河西口外築箝口壩,添設草徬,以為黃水啟閉之用,即將楊家壩作攔清堰,以為清水啟閉之用。就中河運道為一大塘,道里長則容船眾,兩次啟閉,漕船可以全渡。惟黃水先已灌入運河,中泓淤墊,兩岸纖堤亦恐有沖缺,趕緊修濬,計需費亦不甚多。此時果可回空。來年即可出重,則蕭莊決口不妨從緩堵築。儻此法趕辦不及,祗有竟用引黃濟運之法。其臨黃箝口壩草徬照式築作,引黃水入壩送船,沿途多築對頭小壩,以逼溜刷深,庶免淤滯之患。迨出楊莊,匯入清河之水,即可牽挽南行。蓋南岸不可借黃者,恐其淤湖淤運。今所引黃水,一出楊莊口,仍歸舊河,自可用清口之水以刷滌之,應無流弊。”並以圖說進,下河督麟慶議行。麟慶亦主用灌塘法,與錫恩言合,尋代麟慶為江南河道總督。時揚工漫溢,尚書敬徵等查勘,堵築決口,開挖引河,接挑長河淤墊,估銀五百七十萬兩有奇。御史雷以諴奏決口無庸堵合,祗須改舊河為支河,以通運道而節糜費,下錫恩會議。錫恩奏覆:“灌口非可行河之地,北岸無可改河之理,請仍堵築決口。漕船回空,仍由中河灌塘。”命侍郎成剛、府尹李僡赴工會同錫恩督辦。二十三年,夫工以下挑河四萬一百九十餘丈,工竣,啟除界壩,放水通暢。會河南中牟河決,黃水注湖,請放山盱各壩宣洩湖水,並將夫工導出湖水,引入中河,暫濟鹽柴轉運。復以上遊河水陡落,間有淤墊,請改估蕭工以下未挑之工,並挑築大堤單薄卑矮處。是秋,湖水接長,掣卸高堰石工四千餘丈,搶護未決。二十四年,黃流未復故道,急籌濟運,並宣洩湖水,請啟放外南廳屬順清河,導引入河歸海。軍船抵壩,即由其處放渡,並於外南之北攔黃壩址築鉗口土壩,以資停蓄。尋奏:“黃河上游六月間陡長水丈餘,山盱林家西壩、舊義河直壩、及仁義河中間攔堰,間有掣塌,補修完密。里、河、揚三廳承受洪湖之水,兩岸纖堤舊有護埽者,致多刷蟄,亦擇要加鑲。”二十五年,中牟工始合龍,南河連年無險。二十八年,以病乞歸。鹹豐中,命在籍治捐輸團練。八年,前江西巡撫張芾劾其勸捐無狀,褫職。同治三年,捐京倉米折,復原銜,命赴安徽廬州會辦勸捐守御事。五年,鄉舉重逢,加太子少保。六年,卒。漕運總督張之萬疏陳錫恩治績,賜祭葬,諡文慎,入祀鄉賢祠。
相關詞條
-
潘錫恩墓
潘錫恩墓在茂林鎮潘村,距縣城35公里。墓地俗稱“荷花形”。墓冢高大,磚室,有碑。神道兩側有石人、石馬等。1966年被盜。現墓、碑均毀,僅存遺址。
-
潘錫恩御文碑
碑文楷書,工整精美,書丹者未署名。 再任宣勤,洪河順軌,卅年利運,轉漕垂勛。 久垂浚導之規,河防是賴,永念老成之績,國計攸關。
-
潘世恩
潘世恩(1769-1854)清朝名臣。初名世輔,小字日麟,字槐堂,一作槐庭,號芝軒,晚號思補老人,室名有真意齋、思補堂、清頌。吳縣潘氏先世為中原人,唐代...
人物生平 人物評價 人物趣事 藏書世家 著述名錄 -
王錫爵
王錫爵(1534~1614)字元馭,號荊石,南直隸太倉(今屬江蘇)人,太倉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員。萬曆十二年至十八年(1584~1600)任文淵閣大學...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人物評價 個人作品 軼事典故 -
潘岳墓
潘岳在他的詩文中寫過,這個地方是他的“舊鄉”。 因為沒了碑記,不知是潘岳的還是他父親的。 這是潘岳寫的,他因此被趕出朝廷,外放到河陽做縣令。
簡介 來歷細究 參考資料 -
王錫爵[明代首輔]
王錫爵(1534-1611年),字元馭,號荊石,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今江蘇太倉)人。明代首輔,著名政治家 王錫爵出身名門望族太原王氏。先祖在元末“紅巾起...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人物評價 個人作品 軼事典故 -
潘湖
潘湖系屬唐朝開閩甲第進士國子監四門助教歐陽詹故里,宋末元初,元兵屠城始祖黃權少名亨字本經號天麟元處士,於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偕子黃鳳少名洲字仕鳳...
-
潘仝
潘仝,宋大學士,生於宋寧宗嘉定六年三月初八午時,隕於宋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