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祖

潘成祖自己分析,要育好一個品種,技術很重要。 “梅晚1號”的培育成功,對潘成祖是一次極大的鼓舞和鞭策,但“梅晚1號”畢竟是常規稻,米質遠遠不如雜優稻。 1988年起,潘成祖開始著手培育優質晚稻品種。

創業歷程

潘成祖出生於1935年12月,由於家庭貧困,只念到國小畢業就輟學乾起了農活,“11歲時所有的農活我都會幹了”。
1979年潘成祖在梅山鎮任黨委委員、公社副社長分管農業時,看到早稻年年畝產都能上千斤,而晚稻畝產只有800-850斤。為改變晚稻低產面貌,他產生了培育晚稻良種的念頭,並著手進行培育。
潘成祖自己分析,要育好一個品種,技術很重要。他自己花錢買了很多有關育種的書籍來學習。米丘林的遺傳學說、毛爾根的根基因變異學說、各種誘變的育種方法……這些專業知識對於只有國小文化水平的他來說,難度可想而知,但他硬是將它們啃了下來。
1980年,他轉而進行“系統選育”育種。經過多年精心培育和篩選,較優良的水稻品種終於在 1987年秋季培育成功,並被命名為“梅晚1號”
在1991年11月通過南安縣科委和農業局的技術鑑定和推廣,轟動一時。
“梅晚1號”的培育成功,對潘成祖是一次極大的鼓舞和鞭策,但“梅晚1號”畢竟是常規稻,米質遠遠不如雜優稻。
1988年起,潘成祖開始著手培育優質晚稻品種。
2005年,潘成祖用自己培育的“0301黑殼”做母本,用“泰國種變異株8號”做父本,採用間插和人工傳粉的雜交方式,
在2011年秋成功培育出 常規優質晚稻“夕陽紅1號”。
2011年12月,經過農業部米質鑑定中心測定,“夕陽紅1號”被確認為“二等食用秈稻品種”。
“它是一種常規型的優質稻,米質與市場上的雜優稻相同,還有遺傳性強、免制種、適應性廣、容易栽培、豐產性好等優點,這樣就可以減少農民的不少農耕工作量,還可以減少生產成本,幫助增收。”潘成祖介紹。

對周圍的影響

被贊“泥腿幹部” 帶動兒孫研究
曾有朋友勸他,為何不去辦一個企業來賺錢,偏要搞育種,就不怕幾十年的心血白費嗎?潘成祖卻認為,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不能用財富來衡量,而要看他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因家庭貧困,我自幼種田,與農民有深厚的感情。”他說。
潘成祖已經78歲了,兒子和孫子也加入到培育稻穀的隊伍中。說到父親,二兒子潘貴生難掩心中欽佩,“那時候大家中午都在休息,他卻在田裡,人家都說他是泥腿幹部。”
潘成祖還喜歡古詩詞和格言,所作的一些詩詞和格言被收錄到國內作品集中。“腦子一定要常用,不然會退化的。”
2013年他說主要任務就是提高米質,爭取將“二等食用秈稻品種”等級提升到一等,並提高稻穀的整齊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