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2年7月30日,潘復生出生於浙江省金華市蘭谿市蘭江邊上的女埠街道花塘村。
1977年6月,14歲的潘復生從黃店中學高中畢業,畢業後當了1個月國小代課老師、4個月國中代課老師,以及半年的高中老師。
1978年9月,潘復生進入合肥工業大學粉末冶金專業學習。
1982年7月,潘復生從合肥工業大學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9月進入重慶大學就讀金屬材料研究生。
1985年5月,潘復生從重慶大學研究生畢業,獲得碩士學位。6月進入重慶大學冶金及材料工程系工作,先後擔任講師(1987年晉升)、副教授(1989年破格晉升)、教授(1992年破格晉升)、博士生導師(1995年被聘)。
1990年9月,潘復生在西北工業大學攻讀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1991年10月,潘復生作為訪問學者,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材料系學習(至1993年3月)。
1993年3月,潘復生回國後擔任重慶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同年加入九三學社。
1994年10月,潘復生獲得西北工業大學博士學位。
1995年10月,潘復生作為客座科學家,前往德國國家材料所(至1996年7月)。
1997年,潘復生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
2001年1月,潘復生擔任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至2004年12月)。
2002年11月,潘復生作為訪問學者,前往日本千葉大學(至2003年2月)。
2004年12月,潘復生擔任重慶大學輕合金中心主任(至2009年4月)。
2005年6月,潘復生擔任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2006年6月,潘復生擔任重慶材料學會理事長。8月作為訪問學者,前往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至2007年3月)。
2007年5月,潘復生擔任重慶大學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08年10月,潘復生兼任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重慶科學院) 院長。
2017年,潘復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12月擔任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主席。
2018年1月31日,在重慶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重慶市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19年1月4日,重慶市人民政府決定:免去潘復生的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職務。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潘復生在鎂合金新材料與新工藝、鋁合金板箔材與鍛件、鐵基工具材料等方向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特別是在高塑性鎂合金、鎂合金成形(型)加工、鎂合金純淨化、化合物相變細化、鋁合金板箔材與鍛件等方面有重要創新,發明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鎂合金和新工藝技術。
•學術論著
截至2018年9月,潘復生髮表SCI收錄論文45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130 多項,出版著作12部(本)。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2017.10 |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 新材料 新型合金材料 鎂合金》 | 潘復生,吳國華編著 |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
2008.01 | 《輕合金材料新技術》 | 潘復生,張津,張喜燕等編著 |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
2007.01 | 《高性能變形鎂合金及加工技術》 | 潘復生,韓恩厚著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2006.01 | 《鋁合金及套用》 | 潘復生,張丁非等編著 |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
2005.08 | 《鋁箔材料》 | 潘復生,張靜等著 |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
2005.03 | 《碳氮化鈦及其複合材料的反應合成》 | 潘復生,湯愛濤,李奎著 |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
2004 | 《先進複合材料》 | 魯雲,潘復生等主編 |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
•學術交流
截至2017年9月,潘復生被國際會議組織者邀請做大會特邀報告20餘次,他還多次擔任國際會議的主席或副主席,是第一屆、第二屆中英先進材料研討會和第三屆中歐材料會的中方主席,第3屆、第4屆和第5屆國際鎂合金會議大會主席,20多個國際學術會議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7年9月,潘復生先後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15次(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2000年 | 鋁箔用工業純鋁的組織控制和工藝最佳化 | 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01年 | 鋁箔用工業純鋁的組織控制和工藝最佳化 | 美國杜邦科技創新獎 |
2004年 | 高質量包裝用鋁箔毛料與鋁箔產品的研究及產業化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
2006年 | 高韌超高強變形鋁合金產業化關鍵技術 | 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07年 | 鎂合金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的開發和套用 | 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11年 | 高品質鎂合金集成與循環套用技術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
2013年 | 高成形性鎂合金及板材的開發與套用 | 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
人才培養
•教育思想
潘復生當了老師之後,他將導師丁培道的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中,鼓勵大家創新、與市場接軌、與國際接軌,不斷培養大家的好奇心,讓大家了解國際發展動態並參與 到產學研用的各個階段。
•指導學生
截至2017年6月,潘復生培養博士後17名,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90多名。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1989年 | 重慶市“十傑青年”稱號 |
1990年 | 第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
1998年 | 國務院政府專家特殊津貼 |
2004年 | 全國火炬計畫先進個人 |
2005年 | 重慶市優秀出國留學人員 |
2007年 | 國家有突出貢獻青年專家 |
2008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
2015年 |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
2015年 | 俄羅斯礦業科學院院士 |
2017年 | 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 )院士 |
2017年 | 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1998年03月至2003年03月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2002年03月至2014年10月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
2003年03月至2008年03月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2006年6月至 | 重慶材料學會理事長 |
2007年03月至2011年12月 | 國家鎂合金973項目 專家組組長 |
2008年03月至2013年03月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2016年01月至 |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鎂及鎂合金技術委員會主席 |
2016年03月至2016年10月 |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 榮譽教授 |
2016年04月至 |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 副理事長 |
2017年12月至 | 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
2017年12月至 |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
2018年03月至2023年03月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重慶市科委副主任(正廳局級) | |
政協重慶市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
重慶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 | |
中國鎂業協會副會長 | |
國家科技部鎂合金重大專項專家組成員 | |
重慶市人民政府科技顧問團秘書長 | |
中國國際合作協會理事 | |
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 |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冶金學科專家評審組成員 | |
國家計委稀土—有色專家組成員 | |
波蘭“世界材料和製造科學院“指導委員會成員 | |
國家儀表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主任 | |
歐洲《Journal of Achievements in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編委會成員 | |
化學工業出版社“輕合金材料”叢書編委會常務副主任委員 | |
機械工業出版社“材料科學和工程研究進展”叢書編委會副主任委員 | |
《科學諮詢》編委會主任 | |
《功能材料》編委會副主任 | |
《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特邀編輯 |
人物評價
潘復生多年致力於解決鎂合金材料塑性差、加工成形難、純淨度低等關鍵難題,承擔完成一批國家級項目和多個國際合作項目,建立了國家鎂合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鎂合金產業化基地,在高塑性鎂合金、先進成形加工技術和深度純淨化等領域取得重要創新成果。(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評)
他(潘復生)的能力很強,站位很高,尤其是在對整個鎂產業的大局把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