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廷

潘國廷

潘國廷,男,中共黨員,機械工程學院團總支副書記、學生科副科長,2003年7月起擔任輔導員工作。2009年擔任機械工程學院機制系2006級(334人)輔導員。

基本信息

精心鑽研

潘國廷 潘國廷

潘國廷理解,學習理論、研究工作、創新實踐,在“實踐-思考-研究-實踐”中工作,是輔導員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職業化專家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工作6年多來,潘國廷出版2部獨立專著《大學生成長隨思——一位大學生輔導員的工作感悟》、《大學生輔導學——基於輔導員視角》;參與主編1部著作;正式發表輔導類學術論文30多篇(論文近30次被引證);8次獲省級輔導員工作、研究獎勵;主持(參與)4項校級以上研究課題;擔任網路版《中國高校輔導員(電子雜誌)》執行主編,積極為全國的輔導員同仁服務,為提升輔導員同仁的工作水平盡己之力;2009年他部落格的被閱讀次數突破3.2萬次;參加過4次山東省級輔導員工作研修班……

《大學生成長隨思——一位大學生輔導員的工作感悟》一書,已經在南京林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濟南大學、魯東大學、曲阜師範大學、渤海大學、泰山學院、聊城職業學院等30多所高校輔導員中傳閱。他還應邀赴哈爾濱工程大學、石家莊鐵道學院等地作報告,並在2009年山東省高校輔導員高級研修班上作主論壇發言,交流輔導員工作體會。因為該書的實用性,全國各地的100多位輔導員通過電子信箱、電話、QQ請教潘國廷的工作心得,與他保持了很好的聯繫。

《大學生輔導學——基於輔導員視角》一書,在全國範圍內第一次嘗試提出了大學生輔導學的概念,初步建立了大學生輔導學的體系框架。山東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田建國教授、山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都光珍教授、山東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譚秀森教授、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周向軍教授、山東省委高校工委宣教處張洪英副處長等領導專家還欣然為書寫序、寫評論寄語。一位專家評價說:“先不說書的深度,單單是對輔導員工作的借鑑意義,就十分難能可貴”。

立德樹人

潘國廷一直認為,輔導員需要善謀導航之策,而“導航之策”需要從研究中獲取。一次,一個學生在班會上問:“我們缺少哪方面的素質,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因為沒有確切的理論,當時的他只能泛泛而談,面對依舊“困惑”的學生,他問自己“我能做些什麼?”在痛心反問後,潘國廷暗下決心。在稍後的幾年裡,他認真自學了30多個工作範圍的論著,蒐集到各類案例4000多個,總結出大學生輔導的5類眼光、11種學問、7項借鑑、學習榜樣精神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經驗,製作了9個精美的ppt班會課件,並把以上研究用到具體工作中。

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反過來又指導了具體工作,他所帶的學生成為最終的受益者:近3年裡,他所帶的2006級324名大學生都成長為有志向、有目標、肯努力的優秀學生,半數班級獲得優秀班集體等榮譽,負責發展的39名學生黨員都成長為學生中的佼佼者,70多人次獲得省級以上獎勵,沒有1名學生作弊或被處分,也沒有1名學生因為安全事故、心理困惑掉隊!

潘國廷的很多研究都被他“消化”為具體工作,有的被濃縮為1句話,如“不能有意外”、“沒有任何理由”等。他解釋,“學生沒有否定我的理由,就是成功輔導的開始。”“不能有意外”是指輔導員要公平公正,積極創建優良的班風、學風。2008年7月,因為專業調整,潘國廷開始擔任2006級機制專業126名學生的輔導員。當時各類獎助學金評選馬上啟動,經過慎重思考,他決定改進評選環節的辦法。開評之前,很多學生對他議論紛紛,個別學生甚至要求照顧。他耗時10多天談話、查材料、聯繫家長,摸清了困難學生的真實情況。在隨後的評議中,他逐個監督投票,並對評議同學說:“不偏袒舍友,捫心自問要對得起同學,不能有意外。”結果出來,與他掌握的情況是一致的,這項工作使他贏得了126名同學的信任和尊重。

通過研讀《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潘國廷認識到拓展網路陣地的重要性,對此,他發表多篇論文,開通了“遙望遠方”部落格。2009年,他在部落格上發表原創文章90多篇,點擊量突破3.2萬次。通過部落格、信箱,他及時回復大學生的各類疑問,並義務擴大工作範圍(蒐集輔導員工作案例),獲得了大學生和輔導員的好評。潘國廷還拓展“飛信輔導員”的職責,2009年度給300多名學生髮送2萬字教育提示分享人生哲理,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方向上發展。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句話是潘國廷從擔任山東省學生聯合會副主席到現在近10年學生工作的孜孜追求。近幾年,潘國廷所在學院的各項學生工作(就業、科創、社團、社會實踐等)均名列前茅。2009年,他負責學院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廣敏等17個小組獲得省級以上獎勵;由他發起成立並參與指導的大學生機器人愛好者協會獲“山東省優秀大學生科技社團”榮譽稱號;他堅持鑽研生涯規劃和畢業生教育,通過組織生涯規劃節、開設就業指導課、回訪畢業生和企業等形式,所帶畢業生就業率均接近100%,部分班級的考研率達到62%……

愛心細心

潘國廷帶著研究的目光準確定位自身工作,與學生交朋友,多年來變“被學生找”為“主動找學生”,一直堅持出現在大學生最需要的地方、最容易找到的地方,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假期”概念。2009年國慶節,他所帶班級很少有同學回家過節,學生晚上多在零散的教室學習,晚上10點前宿舍基本無人,為此,他用3天晚上深入學生宿舍走訪談心,從22點到次日的0點多,當他回到家時已經是凌晨1點;每當學生有困難或生活拮据時,他都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2009年中秋節,他自己出錢安排了一次便餐,與振峰、小均、小旭等省外困難學生一起過中秋;2009年志遠、志良因病住院,他都是趕在第一時間看望學生並多次陪床。每逢節日、紀念日、多數周末、考試前等時間,總能在宿舍、教室、會議室找到他的身影。他解釋,這樣既快速發現、解決了問題,又讓學生獲得心理暗示:“在辛苦的學習中,有潘導在一起”。

潘國廷認為,輔導員工作的“小事”多是決定學生進步與否、快樂與否的大事。他在工作中因勢利導,在工作中總是提醒自己多思考一點。一次,為了解決12號男生公寓樓的爭端,他5天之內10次去宿舍調查、勸導,最終化解了矛盾衝突,讓4名同學從內心佩服他的耐心、認可他的工作。一次,他在走訪中發現1名同學狀態不對,經了解得知該生學習遇到困難,準備放棄複習。對此,他接連6次到宿舍勸導這名同學,並安排一名學生幹部幫助他複習,這名同學最後堅持下來並通過了全部考試。今年3月,他在走訪中得知1號樓某女生宿舍有安全隱患,因“陽台插銷不科學、很鬆動”差點發生意外,經對比,他又發現男生一側的陽台是堅固把手,為此,他第一時間提出整改建議,得到了公寓中心楊主任的稱讚。

潘國廷一直認為,心裡裝著學生,學生心裡也會裝著輔導員。每到節日,潘國廷的手機都會被祝福簡訊發爆。他的嘴唇起泡,新傑發簡訊說:“你對紅黴素軟膏過不過敏,用棉棒抹上去好的能快一些呀!”多位同學在發給他的信中表達說:“做午夜輔導員、周末輔導員不是很累嗎?多注意身體喔。”已經畢業的同峰給他打來電話說:“至今想起老師對我的多次指點,尤其是畢業前的那次談話,讓自己豁然開朗,謝謝您!”

服務大學生的路還很漫長,離輔導員專家化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潘國廷願意繼續付出,不斷實現人生新的突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